孫仕霞
〔關鍵詞〕 語文教學;教學語言;
魅力;激情;詩意;引人
入勝;幽默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23—0056—02
語言是傳遞思想的工具,是人與人交流的載體。著名教育家于漪曾說過:“語文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這種能力不僅是加強教學效果的有力手段,而且能給學生以熏陶,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理解語言,提高使用語言的能力。”因此,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充滿魅力。成功的課堂不乏這幾種語言。
充滿激情的語言
馬克思說:“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對象世界的一種本質力量”。我們的課堂需要教師的激情,需要教師用激情去感染學生,觸動學生。我認為課堂教學缺乏了教師激情的投入,必定是死水一潭。富有激情的語言才能感人,才能廣泛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才能在課堂內產生一種強烈的號召力和凝聚力。課堂上,教師那飽含激情的語言,往往會對學生產生極強的感染力。
如,我在教學《黃繼光》一課時,為了使學生感受到英雄人物的壯舉,當《祖國頌》的樂曲響起后,我動情地說:“黃繼光犧牲后,他的戰友在打掃戰場時,發現他的雙手還緊緊地抓住火藥口周圍的麻袋,胸膛還緊緊地頂著火藥口,身后是一條幾十米的血印……”這時,同學們的情感如決堤的洪水,有的飽含熱淚,有的哽咽抽泣,有的緊咬嘴唇握緊拳頭。一名學生突然站起來喊道:“為黃繼光報仇!”全班學生也緊跟著高呼起來。這與課文最后一段不謀而合,當學生們再讀這段文字時,感動了所有聽課老師,大家都情不自禁地熱烈地鼓起掌來。我選這一課為公開課時,許多老師都勸我改課,他們認為這一課離學生所處的時代遙遠,我們的學生根本不會感動。其實不然,當老師把激情灌注到整個課堂,用富有激情的語言喚起學生對文本、對語言文字的激情,會達到以情促情、以情促知、知情并育的奇效。
特級教師竇老師的教學語言處處涌動激情,她用自己的激情一點點點燃學生的激情,引著學生漸入佳境,使課堂高潮迭起,使學生萌發出智慧之花。正如她所說:“我必須要用我的這根火柴,點燃學生,讓學生燃起熊熊大火。”
充滿詩意的語言
語文是一門充滿詩意的學科,即使是一個詞、一句話、一個教學片段,都可能凝聚著智慧,負載著情感。聽完片區《望月》的同課異教,感觸頗深。其中一堂課中教師那優美、富有詩意的語言將學生引入一個美輪美奐的夜晚。所有在座的人都被詩意的溫馨、美麗所陶醉。在這樣一個富有詩意的國度里,學生迸發的才情,精彩的課堂拓展,使我深切感受到詩的靈氣和語言的魅力。而另外一堂課的設計不可謂不完美,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不可謂不強,但遺憾的是,教師的教學語言缺少美,缺乏詩意,正因為如此,學生的心靈沒有受到浸潤,紛繁的心沒有安靜下來,整堂課缺少靈氣,學生對月亮的感受浮于表面。
在古詩教學中,為了突破如何通過凝練的文字感受作者豐富的情感,我精心設計了許多富有詩意的語言,激發了學生心坎里那濃濃的深情。一節課下來,學生深深地扎進詩里去品、去讀,同時也感受到詩的魅力。如,在教《示兒》這首詩時,每當我用到詩意化的語言時,學生的情感就會被激發。當我說到:“國家破碎,山河依舊。不同的是,黃河已經成了金兵的飲馬之槽。巍峨高聳的華山,已經成了金兵的牧馬之地。美麗的家園已不復存在,黃河向大海悲泣,華山向蒼天哭訴,遺民向著故國垂淚,陸游聽到這哭聲,看到這慘景,也更加地悲傷,他把所有的悲傷憐憫之情化為第一句。”在我詩意語言的渲染下,學生和詩人融為一體,去悲、去憤、去盼,徹徹底底地從這首千古絕唱中感受到了詩人偉大的愛國情懷,從而激發了學生報效祖國的決心。
蘇霍姆林斯基那充滿深情的話語為我們詮釋了詩意的魅力:“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展。只有不斷去求索詩意的課堂,才有一片美麗的語文棲息地。”
引人入勝的語言
馬卡連柯說過:“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的不同就可能差幾十倍。”因此,語文教師必須重視自己的語言藝術,要精確、形象。講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動的事例,最感人的情節時,要繪聲繪色,要有感染力、號召力,從而把教學推向高潮。
“導語”也叫“開講”,在一堂課里,教師如何敲響這第一聲,引領學生向新知“進軍”,需要作精心的藝術構思。一般而言,學生們總是缺乏耐心,因此,課堂上給學生的第一個感知,應當十分講究鮮明性和吸引力。如果教師的開場白簡潔、生動,富有藝術性和啟發性,引人入勝,就能很快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如,在教《月光曲》這篇課文時,一上課,我就播放了貝多芬的著名鋼琴曲《月光曲》。我在強弱變換的樂曲聲中,深沉地說:“一百多年前,德國有個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他說過,‘我的音樂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說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曲子。我們現在聽到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書課題)。《月光曲》是怎么譜成的呢?這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呢!”以上,我綜合運用了樂曲欣賞、名言點睛、傳說引導、激情表述等多種藝術手段,目的就是為了加強情感熏染,真正打動學生的心靈。
幽默的語言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說過:“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這說明了教師如能恰當地運用幽默語言,可以大大地開發學生的智力,很好地陶冶學生的情操。幽默的語言也好像一串鞭炮,一點就響,一講就笑,在笑聲中綻開了智慧的花朵。因此,幽默的教學語言,不僅使學生在發笑的同時領會了其中蘊涵的智慧和哲理,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消除了學生的緊張感和疲勞感,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了知識。
如,陳慕陽老師在上習作課《吹氣球》時,好幾次通過幽默的語言、動作為學生設下思考的懸念。第一次他拿起氣球說:“我現在開始吹了,可是……”并將放到口中的氣球取出來,學生的“胃口”被吊起來了。第二次他拿起氣球說:“我真的要吹了,可是……”又將放到口中的氣球取出來了,學生那個急切勁就可想而知了。第三次他說:“這次我可真的要吹了,給我鼓鼓氣吧!”幾次的欲言又止加上搞笑的動作,把學生看和想的欲望一下子調動起來,輕松地為學生的寫作做好了鋪墊。幽默的教學語言,絕不只是為了博得學生一笑,它在使學生愉快的同時,促使學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從而起到積極的輔助作用。
親切的語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一直板著面孔,甚至以呵責的語氣講課,學生往往會產生緊張感、壓抑感和恐懼感,這不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和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要親切,使學生沒有心理負擔、輕松地聽講,于不知不覺中消化知識。教師親切、自然的語言,讓學生在課堂上如沐春風,在這樣的氣氛中學習學生一定會感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
如,北京特級教師王文麗在給三年級的學生上《錫林郭勒草原》時,剛開課不久,王老師讓同學們讀課文,如果對哪部分內容感興趣就多讀幾遍,然后進行朗讀。學生們讀后紛紛舉手。王老師走到一位低著頭、未舉手的女生面前輕聲地問道:“你為什么不舉手?”小女孩說:“我有點緊張。”“讀書就不緊張了,能試一試嗎?”小女孩望著老師不吱聲。王老師扶著她的肩膀輕聲地說道:“我給你起個頭,能讀嗎?”小女孩說:“能。”于是王老師起了頭。小女孩開始小聲地讀,后來越讀聲音越大,越讀越流利。待她順利地讀完后,王老師問她:“你現在還緊張嗎?”小女孩答道:“不緊張了。”王老師又問:“你知道你在多少人面前讀書嗎?”“不知道。”“不知道我告訴你吧,你在四千多人面前讀書,多不簡單啊!回去告訴你爸媽,你敢當著四千多人的面讀書,這是多么了不起,多么自豪,多么驕傲的事啊!”小女孩的臉上漸漸浮現出了笑容。
?? 編輯:劉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