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河
〔關鍵詞〕 數學教學;有效提問;
學習興趣;分層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23—0067—01
現在的數學課堂教學提倡師生互動,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那么,教師如何有效實施這種教學引導呢?康托爾指出:“在數學的領域中,提出問題的藝術比解答問題的藝術更為重要。” 由此可見,提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因此,“有效”提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一、抓住契機,設計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激活思維
學生對每一個內容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因此,教師應當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識地引起學生的認知矛盾,設置“障礙”問題,讓學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種“沖突”。在教學中,教師要盡量采用講故事、猜謎語、做游戲、比賽等形式,把抽象、難以理解的數學知識通過生動、形象的方式表現出來,只有提問形式使學生喜聞樂答,能激發學生的疑問,引發學生探索的欲望,才能使學生形成學習的內驅力。因此,教師在設計提問時就應注意到問題的趣味性,把枯燥無味的數學內容變得趣味橫生。
【案例1】 在北師大版《數學》第四冊內容“平行四邊形”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初步認知“平行四邊形有4條邊、4個角及什么是對邊、什么是對角”的知識后,就組織學生開展“搭一搭”的數學活動。在學生搭好“平行四邊形”后,教師組織評議,然后作如下引導:
師:你覺得搭成功的關鍵是什么?
生1:我覺得搭成功的關鍵是先搭一個長方形,再拉一拉。
生2:我認為是選4根對邊相等的小棒。
……
“你覺得搭成功的關鍵是什么”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思考,給予學生極大的探索空間,這樣的提問無疑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同時巧妙地使學生認知了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的特征。
二、化“直”為“曲”,優化提問方式,引人入勝
“直”是直問,直截了當,這樣的問題不拐彎抹角,往往一味正面進攻,不會迂回包抄;所謂“曲”,是運用迂回戰術變換提問的角度,讓思路拐一個彎,多見巧思,易于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如果課堂的提問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啟發性就不強,久而久之,學生就感到索然無味,并妨礙學生思維的發展。假如我們把“直問”“曲化”、“活化”,就能使學生開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
【案例2】對于“2加8是多少”這一問題,傳統的教學一問一答,無需討論,直截了當。反過來,如果教師問:10等于幾加幾?你是怎樣想的?則思考范圍較廣,是提供給學生主動探索、合作交流機會的好問題。學生可通過畫畫、數指頭等方式得出不同的結果。可見, “曲化”的問題對學生思維的發展非常有利。
三、“問題”分層次設計,化難為易,化大為小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若把一個大問題逐級分解成若干小問題,用淺顯的問題作鋪墊,逐漸加大難度,則猶如逐級上梯,可引導學生最終到達問題的高層。教師設計問題時應注意從學生的認知能力與生活經驗出發,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推進,把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新的高度,使問題的范圍大小、難易、繁簡情況適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案例3】“分數的意義”一節由于分數的定義比較抽象,學生不宜理解,教師可采用小步走的方法,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逐步抽象出分數定義。教師可邊提問邊操作:(1)把一個餅(具體實物)分成2份,怎樣做到平均分?每份是多少?(2)把一張長方形紙(幾何圖形)分成4份,怎樣分?每份是多少?(3)把1米長的線段(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幾份中的1份?(過渡為規范語:幾分之一)(4)把6個桃子(可以說成一堆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用分數怎樣表示?(引出“一個整體”,并讓學生舉例說說)(5)把單位“l”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幾份用分數怎么表示?(讓學生說說單位“1”的含義,引導其理解“1”為什么要加引號)(6)什么叫分數?試舉個具體的例子說說。
這樣采用逐步深化的辦法,學生容易理解、掌握,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 編輯:劉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