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芳
摘要:公民道德教育是推動民族進步、發展和提高公民整體素質的重要基礎及根本途徑,中學生正處于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作為班級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班主任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對中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以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為此,本文對于中學班主任如何開展德育工作提出了一些方法與途徑,以期與同行共同探討中學生德育教育的經驗。
關鍵詞:德育中學生班主任經驗與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8(c)-0172-02
在中學教學過程中,作為全面負責學生班級工作的教師,班主任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他們的工作關系到學生的思想發展、學習和生活等方方面面,是班集體的組織者、教育者和指導者,也是素質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公民道德教育是一個民族進步和發展的基礎,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根本途徑。德育要從娃娃抓起,因此中小學的德育工作尤顯重要。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學階段的青少年正處于長知識、長身體、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的重要時期,具有極強的可塑性,迫切需要班主任的正確引導和教育。因此,班主任理所當然的成為德育工作的“第一負責人”,德育工作也應該作為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內容。班主任班級德育工作質量、德育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了班風和學風,而班風和學風直接影響學校的校風。因此,班主任在學生德育工作中展現了核心作用,不僅關系到學校德育管理,對其他各學科的教學質量均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甚至從廣義上來說,班級德育工作對國家的整體教育都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每個班主任應該肩負神圣職責,學會德育工作,掌握德育的方法。然而,如何加強中學生班級的德育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沒有統一的模式可供參考,需要班主任針對自己所帶班級的特點有針對性的展開。在淮南一中,我已經擔任過兩屆高中班主任,對于班級德育工作也積累一些初步的經驗,在此與各位同仁交流心得,以便拋磚引玉。依據自己的經歷,我認為以下幾種方法對于班主任開展學生德育工作還是行之有效的。
1愛心教育
愛是一種尊重,是一種信任,是一種能觸及靈魂、動人心魄的教育過程。教育工作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關心學生,用愛呵護學生的心是每個現代教育工作者必備的自然情感舉動。教學實踐證明,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能夠用心去熱愛學生,學生就會產生積極的情感反饋并喚起相應的情感,使得教師和學生的思想感情和諧一致,從而順利實現教學目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心去愛學生,既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也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更是推行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手段。作為班主任,我們在對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時,必須學會用心去對待每一個學生,能夠認識到不同學生存在的個性差異,不給所有學生施加統一的評價標準,更不能僅僅用成績的優劣作為評價他們的唯一標準,而應該把愛心分配給每一位學生,在自己心中應當有每個學生的歡樂與苦惱。對于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班主任絕對不能另眼相看,應該秉承愛心,積極面對,因為差生不是一成不變的,關鍵是我們的工作能否打開他們的心靈之門,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喚起他們的成才欲望,激發他們的學習潛能,用愛心幫助他們完成由差生到優生的最終蛻變。這一點,我深有感觸,因為這一屆我帶的是高中實驗班的學生,中考分數相差無幾,都出于高分段。因此,我相信,班上的任何一位學生隨時都有沖擊班級前三名的實力,關鍵在于如何用心、用愛去激發他們學習的自覺性與主動性,最大限度的挖掘他們的潛在學習能力。
2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我認為,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的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對于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提升德育水平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古人說得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不僅要教好書,更要育好人,以自己模范的品行來教育和影響學生。不可否認,我們自己人格品行的好壞、所作所為作為一個重要的教育因素在德育過程中一直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班主任,作為班集體的組織者與領導者,由此被社會賦予更多方面的德育職責,不僅要授之以知,教之以事,更要喻之以德。在班級的日常管理中,我們應該能夠真正做到行為儀表,以身作則,做人之模范。因為,中學時期的學生們正處于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逐漸形成的最重要的時期,他們習性未定,一言一行不僅需要我們的言傳,而且更需要我們的身教,社會賦予了我們為人師表的特殊要求。由于我們承擔了艱巨的社會職責,常常被視為社會文明的匯集者和體現者。我們的道德品質、行為舉止不僅對學生成長產生深遠影響,甚至會影響到學生家長,對整個社會風氣的凈化也會有重要意義。當前,社會上有些人利欲熏心,一切向錢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盛行,使得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下降,不良風氣蔓延,再加上網絡時代便捷的信息傳播,使正處于成長關鍵階段的中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的塑造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甚至成為某種隱型炸彈。當然,糾正不良的社會風氣需要全社會的不懈努力。然而,我們作為傳播人類文明的使者,在學生德育過程中,更應該注意為人師表,嚴格要求自己,從思想作風到生活作風,從言行舉止,從心靈到外表,都應該體現教師應有的文明風度和良好的精神風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在構建和諧校園、凈化社會風氣中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
3學校、家庭與社會德育相結合
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與培養,德育工作也是如此,單純依靠學校一方面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緊密配合,擰成一股繩,才能形成德育的合力,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對此,淮南一中也非常重視,能夠很好的做到密切聯系學生家長,辦家長學校,定時召開家長會,建立家長聯系制度,同時利用各種社會教育點,圍繞學校的德育中心,多管齊下的對學生開展思想品德教育,已經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
毋庸置疑,學校是對青少年進行德育的主要陣地,但是學校德育不是萬能的。學校的德育工作肯定會受到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構建一個能夠融合學校德育、家庭德育、社會德育為一體的立體化德育網絡,這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能夠有效發揮家庭德育和社會教育的優勢,使之更好的配合了學校德育工作,這是一種以家庭德育為基礎、學校德育為中心、社會教育為依托的全方位、多層次德育模式。近年來,淮南一中也就此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與嘗試,這種“三位一體”化的德育模式值得我們繼續摸索和不斷推進。我認為,以下手段是有效的。
1)父母是學生人生的第一位老師,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至關重要。為了更好的配合學校德育工作,我們應該繼續重視與學生家長有針對性的開展溝通,定期進行家訪,共同肩負學生德育工作的重大職責。此外,我們還可以開展“評選優秀家長”的活動,在各班推薦的基礎上,認真評選出學校優秀學生家長,召開專門會議,為其頒發證書,進行表彰。優秀家長的評選,對廣大學生家長改進家庭德育方法,提高家庭德育水平會起到積極的作用。還有就是,我們可以定期開展家庭德育經驗交流會、報告會。讓優秀的學生家長傳授其德育的經驗,這樣可以起到推廣輻射的作用。
2)學校德育作為學生德育工作的中心。班主任在其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班主任要和其他各科教師密切聯系,了解學生,了解學習進度,適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和體育競賽讓學生施展才華,調節緊張的學習生活,陶冶學生高雅的情操,培養學生健康向上,充滿活力的精神風貌;可以組織引導學生收看焦點訪談、道德觀察、法治報道等電視節目,擴大學生視野,增加學生對社會的了解,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增強法律意識,社會公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收看完畢,還可以指導學生展開討論和寫觀后感,這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此外,班主任應該充分發揮主題班會的主導作用,直接對學生進行德育。實踐證明,主題班會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提倡每周定期召開一次主題班會,而且擔任班主任這幾年來我一直堅持這樣做,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題班會的選材一定要有目的性、針對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在全班倡導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大力宣傳社會道德規范,以此激勵學生轉化自己的行為與思想,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意義十分重大。除此之外,讀書活動、運動會、軍訓、校園文化節等多種方法也是開展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
3)社會是大學校,也是實施德育工作的一個巨大平臺。如今,社會高度信息化,學生生活的環境不再是一片凈土,社會的陰暗面對學生道德形成極壞的負面影響,再加上中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但是同時又缺乏是非好壞的判別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單靠學校、家庭方面的教育是不夠的。眾多實踐已經表明:積極調動和綜合開發社會各種德育力量,擴大教育途徑,有利于發揮社會的德育功能,提高社會德育的效果,已經成為家庭、學校德育的一個重要補充。我認為,社區德育是社會德育的一種重要的模式和很好的嘗試。社區內富有教育意義的德育資源和潛力很大,我們淮南地區有許多可供開發利用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材料和基地,也有反映改革開放成就的現實生動材料,還有許多可以利用的校外文化教育陣地,更有一批熱愛孩子、關心下一代的離退休干部、教師和各界人士。整合這些德育的潛在力量,在此基礎上能夠搭建社區德育的大平臺,這會使得德育工作更加具體生動、切合實際,也使得我們的德育工作更有實效和吸引力。
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做好中學生德育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班主任應該對孩子們傾注一片愛心,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充分把握學校、家庭、社會德育所面臨的各種問題,不斷改進德育教育教學方法,努力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擁有美好理想、高尚道德、完善人格的國家建設人才,這是我們肩負的神圣而又光榮的職責。
參考文獻
[1] 劉莉.中小學德育中學生主體性缺失的反思[J].教育與管理,2011,34.
[2] 徐莉萍.提高中學生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幾點思考[J].學周刊,2011,25.
[3] 孫長龍.當代中學生的德育教育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