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青斌
新課程改革提出教育應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物理課程不僅應該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而且應重視技能的訓練,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認識過程。但仔細分析一下就不難看出,以往許多來自第一線的教學主要圍繞以下兩個問題進行:一是如何使基本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更加有效、更加扎實;二是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能夠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從而更好地掌握教師所傳授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顯然,這些教學方法就其內在動機而言,主要還是面向各種考試,特別是應付高考的。
我認為,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學,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在教學設計的立意上要有新的思考
在新課程改革中,依據現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學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程標準又把它具體化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由于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重要渠道,因此為了使課堂教學能夠真正成為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的實踐場所和實現新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必須突破單純以“雙基”來立意的舊框框,本著教學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這樣的高度責任感,從三維目標來全面構思教學內容、精心安排教學活動。
首先,對于教學內容的構思,要以課程標準中的相關條目為依據,以所用教材的相關內容為參照。
在“知識與技能”維度,不僅要關注物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關注物理學的歷史進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來的發展趨勢、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以及對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影響。在“過程與方法”維度,要注意把物理規律的探究過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義、物理科學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學發現并提出問題的獨特角度和物理學思考并解決問題的典型思路等納入教學的內容。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與和諧、展現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與喜悅、關注身邊的物理現象和與物理學相關的熱點問題、判斷大眾傳媒有關信息是否科學等納入教學內容。
其次,對于教學活動的安排,要以教學內容為依據,以教師本人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所在學校的現實條件為基礎。
在“知識與技能”維度,要根據知識的內在邏輯和技能的復雜程度,以及學生在學習中的接受邏輯和心理特點,有度又有序地安排教學活動。在“過程與方法”維度,要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嘗試運用實驗方法、模型方法和數學工具來研究物理問題、驗證物理規律,嘗試運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讓學生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并與他人討論、交流、合作;還要讓學生通過物理課程,來學習如何計劃并調控自己淺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學的學習過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要注意發展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激發他們參與科技活動的熱情;鼓勵他們主動與他人合作,并通過合作學習來培養敢于堅持真理、勇于創新、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及團隊精神;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將所學的物理知識服務于他人、服務于社區,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在教學評價的手段上要有新的思考
考試作為教學評價的手段,其導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必須認真研究用考試這一標準來評價物理教學時,到底要考什么、怎么考才是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以往的考試主要是針對學生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所進行的單項測量,由于這種考試的甄別和選拔功能被過分地強化,有時,它甚至成了決定師生命運的唯一指標,這就不可避免地把師生都逼上應試教育的絕路。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評價在促進學生發展方面的作用,不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的功能。不僅要從“知識與技能”方面進行評價,還要從“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進行評價;不僅要做終結性評價,還要做過程性評價;不僅有書面考試式的評價,還有動手操作式的評價;不僅是教師評價學生,還可以由學生自我評價和同學之間的互相評價,等等。
三、在因材施教的方法上要有新的思考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常常被看成單純的認知體。課堂教學對于學生個體差異的改善作用極小或完全不起作用。面對參差不齊的學生,教師只能按正態分布的原理,以全班學生的平均水平為基準,根據中等學生的學習情況來設計和實施教學,不難預料這必然會導致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飽”的狀況。這種只管把既定的知識甚至僅限于與應試有關的知識“灌輸”給學生的“一刀切”式教學,完全背離了教學的因材施教原則,嚴重地傷害了許多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礙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新課程改革所遵循的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師認識到學生不是單純的認知體,而是富有朝氣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因為包括教學在內的任何一種活動,人都是以一個完整的生命體的方式參與和投入,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參與和投入。認識到學生不是一模一樣的標準件,也不是一個僅以年級或班級為標志的抽象群體,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獨特個性的具體的人。認識到學生不是容器式的被動接受體,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積極的學習主體。
理論和實踐都早已證明,如果提供了適當的學習條件,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速度、進一步學習的動機方面就會變得十分相似,人為地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是武斷和缺乏根據的。
總之,通過新課改的不斷實施和三維目標的貫徹,將會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