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向陽 陳園園
目前,軍隊院校教育已經實現從以學歷教育為主向以任職教育為主轉變。這一轉變促使教育觀念、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內容、教學方法、教員隊伍建設等發生一系列有別于學歷教育的深刻變化,需要解決一系列新矛盾、新問題。有效教學理論問世以來,在教育實踐中得到充分的發展,顯示出了巨大的作用。軍校教育是當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培養高素質軍事人才的任務,有效教學理論的引入必將對軍隊院校任職教育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一、有效教學理論的內涵
有效教學(e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它的核心問題就是教學效率,即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然而,由于教學本身的復雜性及研究者的研究視角和研究重點的差異,到目前為止,對于有效教學的界定并沒有形成完全統一的看法。外國關于有效教學的研究是從教的角度開始的,即研究教師教學的有效性,首先研究的是有效教師的特征或品質,繼而研究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試圖從中發現教師與有效教學密切相關的教學行為。在西方學者目前流行的視角里,有效教學就是通過有效的教學準備、有效的教學活動和有效的教學評價促進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教學。我國絕大多數研究者把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作為衡量有效教學的核心內容,即把教學有效性的實質看做教學目標的實現,基本上認為有效教學就是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率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總之,有效教學不僅要注重教師有效的“教”,更應該突出學生有效的“學”,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最優的方式、高效地促進教學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維目標”上的實現,使學生獲得全面、自主的發展。
二、當前軍隊院校任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軍院校任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學歷教育下教學觀念的影響根深蒂固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軍隊院校始終是以學歷教育為主的,因此,部分任職教育院校教員基本上仍然套用學歷教育的模式,沿襲學歷教下的教學觀念。他們片面地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員是教學主體,教學只是向學員傳授知識的手段,教員只要將知識傳授給學員,教學目的便達到,學員始終處于被動狀態。顯然,這種做法已經不能適應“能力本位”的任職教育。其實,任職教育和學歷教育屬于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教育體系,兩者具有許多不同之處。學歷教育屬于通識通才教育,具有基礎性、穩定性、長效性等特點,培養目標重在打牢學員成長發展的堅實基礎,注重較強的適應性。而任職教育屬于專才教育、學歷后教育,具有針對性、實用性、時效性和更強的創新性等特點,培養目標重在賦予學員相應的崗位任職能力,具有明確的崗位指向性。要想實現任職教育的有效教學,就必須改變陳舊的教學觀。
(二)教員綜合素質不能達到任職教育的要求
在任職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員的綜合素質對于整個教學活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任職教育具有明確的崗位指向性和很強的實踐性,任職教育學員又普遍具有豐富的部隊任職經歷,這就要求任職教育院校的教員在教學過程中打破教材、課堂的局限,及時將部隊部隊訓練和一線崗位的工作經驗引入教學。但是當前任職教育院校中仍有相當部分教員缺乏部隊實際工作經歷,這樣勢必造成教學過程中講授的知識與部隊實情不符合或者與教學對象的崗位工作實際結合得不夠緊密。可能教員也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備課上,課件也制作得精美,但這樣的教學屬于低效教學甚至是無效教學。
(三)教學管理過于僵化,課堂氛圍不夠民主
有效教學理論指出,每一次教學活動是否會達到預期的目標,歸根到底取決于學生這一主體參與的態度、狀態和程度如何。只有學員積極主動地參與思考,才能夠進行有效的教學。任職教育教學是集體化教學與個性教學相結合的教學,其中集體化教學的一個優點就是便于實施教學管理。其實對軍隊院校來說,教學管理往往已經夠嚴格,但課堂氛圍遠不夠民主。尤其部分教員在教學管理方面過于僵化,對學員不夠尊重和信任,造成學員上課心情緊張,有問題卻不敢發問,不敢質疑,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僵化的教學管理和不民主的課堂氛圍肯定會造成低效率的教學。
三、有效教學理論對軍隊院校任職教育的啟示
(一)樹立以學員為主體的教學觀念
傳統的“灌輸式”、“講稿+粉筆+黑板”的教學方法及手段,以教員為主體,把學員當“容器”,使學員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使教學成了抽象的說教。加上教學內容脫離學員的實際需求,造成了學員厭學的現象。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對陳舊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
崗位任職教育突出了對學員綜合素質和崗位能力的培養,它要求我們摒棄傳統的那種以講為主的教學模式,以啟發式、案例式和研討式的教學模式取而代之。教員的主要職能應從以信息傳播為主轉變為以學習方法引導為主,教員的角色也應從“講學”轉變為“導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員是教學的主導,學員才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要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爭取做到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真正做到有效教學。
(二)建立院校部隊聯教聯訓機制
聯教聯訓是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實現理論與實踐、院校與部隊、課堂與戰場有機結合的重要途徑,建設院校教員、部隊教官、在校學員“三位一體”的聯合育人隊伍對于任職教育來說意義重大。
1.建立部隊與院校干部雙向交流機制,在優化中加強教員隊伍建設。
首先,打牢院校自身教員隊伍的基礎。通過選派教員骨干赴部隊代職、參加重大演習、調研等活動,進一步豐富教員的部隊閱歷,掌握部隊面臨的具體任務,了解部隊訓練、裝備使用與發展、人才建設的新要求,研究部隊出現的新問題。教員經常性地深入部隊,一方面可以豐富自身的軍事知識和專業知識,另一方面可以吸取部隊的先進工作經驗,充實教學內容,使任職教育更貼近部隊實際。
另外,挖掘部隊優秀人才資源。從部隊選調實踐經驗豐富、理論功底深厚、責任心強的干部到院校任職或擔任兼職教授,圍繞當前部隊訓練的焦點、熱點和難點問題,定期或不定期地到院校登臺授課。積極開發在校部隊生學員中蘊含的教學資源,倡導學員走上講臺,發揮學員自身潛在的作用。
2.院校與部隊共同參與聯合教學。
對人才培養方案實行院校和部隊聯合制訂計劃,院校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階段,應主動與部隊加強聯系,聽取部隊對培養目標、教學內容、課程設置的意見和建議,讓學員也盡早了解今后將要從事的工作崗位。要按照部隊提供的人才需求信息確定教學內容,邀請部隊干部參與編寫、審查教材,確保教學內容與部隊實際訓練相一致。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協作部隊的訓練資源,在部隊建立教學實踐基地,使學員提前了解未來崗位對自身能力的要求,增強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教學效率。
(三)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就教育的效果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看師生之間的關系如何。”我國古代第一本教育專著《學記》也說“親其師,信其道”,意思就是“敬重老師,親近老師,樂于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一語道破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學生的重要影響——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擁有良好的情緒面對學習。教員對學員充滿尊重、關心、信任和期待,以一顆愛心包容學員,學員反過來也會給教員相應的、積極的情感回報。只有這樣,學員才會形成積極健康、活潑向上的學習心理氣氛,才敢大膽質疑,才樂于與教員展開討論,才會不“唯書”,不“唯師”,才利于營造“樂學”的氣氛。
一位愿意被學員接近、能夠被學員接受的教員,才能得到學員的認同,最終引導學員主動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實現有效教學。
教學方法種類繁多,各有優長。選擇什么樣的方法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因人因時因地而異。但無論采用何種教學方法都要以部隊需要為導向,以全面崗位職責能力培養為核心。
參考文獻:
[1]陳曉端,毛紅芳.試論有效教學的課堂文化構建[J].當代教師教育,2009,(1):6-10.
[2]崔允漷.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46-47.
[3]蔡開龍,孫云帆,姚武文.軍隊任職教育院校教員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職業時空,2011,(10):61-62.
[4]吳萍,孫建,王勇超.關于任職教育中教育理念的思考[J].大觀周刊,2011,(3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