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印德
〔關鍵詞〕 地理教學;學習方法;
自學能力;提問;思考;
記憶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23—0084—01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養成能力的重要場所。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學習方法科學與否決定著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有利于他們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且能夠提高教學效率。筆者認為,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給學生傳授科學的學習方法。
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地理教材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當前的地理教材內容豐富,圖文并茂。在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的過程中,教師應力求使學生理清概念,明確哪些內容需要詳讀,哪些內容需要略讀,要教給學生閱讀教材的方法,即明確知識體系,把握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找出關鍵問題進行分析,使零散的知識系統化。學生閱讀教材及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可按如下步驟進行:(1)閱讀課文,勾畫重點概念。(2)分析教材內容,整理讀書筆記。(3)教師進行檢查,針對學生閱讀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予以指導。(4)請幾位學生讀一讀自己整理的讀書筆記內容,教師予以現場點評,并提出修改意見。(5)師生共同總結教學重點、難點。這樣做,能夠培養學生主動閱讀教材的良好習慣。
2.指導學生閱讀圖表。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閱讀圖表是地理學習的一條重要途徑。地理圖表上的符號、顏色等代表著不同事物和含義。讀圖與析圖能力是學生學習地理必須具備的能力。為此,教師要讓學生深入理解地圖的三要素等基礎知識,使其掌握閱讀圖表的方法和步驟,并引導他們運用圖表分析和解決一些地理問題。如,在教學有關“中國種植業與畜牧業分布”的內容時,首先,可指導學生閱讀相關的氣溫曲線圖與等降水線地圖,使其把握我國的氣候分布特征。然后,讓學生結合中國地形圖來分析我國不同氣候形成的原因。最后,啟發學生根據相關的氣溫變化圖與降水量、干濕變化圖等探究我國種植業與畜牧業分布的成因。
二、巧妙地進行提問
學起于思,思始于疑。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巧妙地提出問題,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如,在學習有關“農業區位”的內容時,首先,教師可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作出如下提示:距離城鎮越近,地價越高,農業生產成本也就越高;乳牛、小麥、花卉三者之間,從單位產值來看,由高到低依次為花卉、乳牛、小麥;農業區位的選擇,不僅要考慮生產成本、單位產值,還要考慮到其所需土地面積的大小,用水量的多少,以及產品運輸等。然后,進行提問:假如你是該鎮的鎮長,你會如何選擇乳牛、花卉、小麥三種農業區位呢?最后,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及認真思考解決問題。這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能促使他們主動地聯系生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
三、引導學生全面思考
在教學中,教師具體地分析問題,并引導學生全面思考,是培養他們自學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如,在講授有關“非洲氣候”的內容時,教師可結合教材上的地圖引導他們進行思考:赤道通過非洲哪些地方?南北回歸線通過非洲哪些地方?非洲位于五帶中的哪個帶?其以什么氣候類型為主?什么洋流經過非洲大陸西岸?教師只有合理地設計、提出問題,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思路,引導他們全面思考,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促進其分析、綜合能力的提高,使其自覺地進行學習。
四、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
要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其不僅需要教師深入鉆研教材,認真總結教學經驗,而且要教給學生一些科學的記憶方法。如,學生對地轉偏向力方向的判定往往感到無從下手。教師則可通過“順口溜”的形式將“左右手判定方法”教給他們:“右手代表北半球,四指與大拇指垂直走,手心向上不能扭。四指指向物體方,大拇指必指地偏向;左手代表南半球,四指與大拇指垂直走,手心向上不能扭。四指指向物體方,大拇指必指地偏向。”讓學生一邊念“順口溜”一邊在地圖上比劃,能夠使其快速掌握這一方法,同時還能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
?? 編輯:孟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