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摘要:我國技術創新能力同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創新過程中,要注重培育企業主體創新意識,引進和培養技術創新人才,提高研發人員比重,創建學習型組織。政府要加大研發資金投入力度,選擇正確的技術創新戰略,加強對科研成果的保護力度,加大產業政策扶持,營造良好的技術創新氛圍和政策環境,從而提升產業整體的技術創新能力,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技術創新;產業技術創新;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F27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0-0020-02
一、技術創新的概念
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中第一次提出“創新”的概念:“創新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新的組合。”[1]弗里曼(1973)認為,技術創新是技術、工藝商業化的過程,導致新產品的市場實現和首次商業性轉化[2]。Bessant(2001)認為,技術創新是技術變革過程中發明之后的階段[3]。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在1969年的研究報告中將創新定義為技術變革的集合;在1976 年的報告中把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術的改進視為低層次的兩種創新,劃入技術創新的范疇[4]。傅家驥(1995)認為,技術創新是:從研究開發(R&D)到企業家抓住市場潛在機會,重新組合生產條件和生產要素,建立生產費用更低、能效更強、效率更高的生產經營的系統活動過程[5]。曹萍等(2008)認為,技術創新是指企業根據市場需求、競爭狀況及自身條件,進行技術研究開發以滿足市場需求的能力[6]。廖媛紅(2009)指出,技術創新是對新產品、新工藝、新服務以及上述各項改進的構想從閃現、研究到生產、銷售,實現市場價值的全過程[7]。
綜合上述觀點,技術創新是技術和經濟相結合的過程,是包括新構想的產生、研究開發到成果引入市場、商業化和應用擴散的一系列科學、技術和經營活動的全過程。
二、技術創新模式
自 20 世紀 60 年代至今,先后出現了五種具有代表性的技術創新模式。
1.技術推動的技術創新過程模式,是指創新主體通過研究開發得到新技術、新產品來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并通過生產和銷售把新技術、新產品引入市場。在這種模式中,科技進步或研究開發是技術創新的主要來源,市場只是被動的接受創新成果[8]。
2.需求拉動的技術創新過程模式,認為多數的技術創新是由社會和市場需求拉動的漸進性的過程,而不是技術推動的直接結果[9]。
3.技術推動與市場需求相互作用的模式,強調技術和市場的有機結合共同推動技術創新,把單一的技術創新模式視為科學、技術和市場交互作用的特例[10]。
4.技術創新一體化模式,認為技術創新過程包括構思、研究開發、生產以及營銷等行為,強調研發和制造的一體化,以及企業和供應商之間的溝通聯系[11]。
5.技術創新的網絡模式是一體化模型的發展,強調合作企業之間更密切的聯系和信息交換。隨著技術的進步,技術創新過程的網絡化已成為創新過程發展的趨勢。
三、我國產業技術創新的現狀
按照劃分對象的層次不同,技術創新可劃分為企業技術創新、產業技術創新和國家技術創新。產業技術創新是以企業技術創新為基礎,推動整個產業進步,提高產業競爭力的過程[12]。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2007)指出,隨經濟社會發展,我國企業技術條件發展較快,部分企業已具備較好的創新基礎和研發能力,但仍然缺乏技術型人才和核心技術[13]。肖虹(2007)通過對37個產業1999—2004年技術創新統計數據的研究,指出當前中國產業技術轉化能力較弱,高新技術產業與非高科技產業對技術的轉化能力不強[14]。王健(2007)結合我國高新技術產業2000—2004年的指標值,認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在R&D投入和產品占世界出口份額上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對技術引進的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也較為薄弱[15]。董瑜等(2011)的研究表明:我國的產業技術創新投入強度不足,企業創新意識不夠強,高技術產業新產品產出增加的同時,沒有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步增長,專利申請量和擁有量的絕對數量較低[16]。
四、提升我國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徑
對于提升我國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呂政(2010)認為,要提高企業研發人員的比重,改變我國科技研發的人力資源與企業生產能力和經營能力分離的狀況;調整利用外資的方向,由彌補資本缺口為主向彌補技術缺口為主轉變[17]。楊顯貴(2009)認為,要充分發揮市場需求的激勵誘導作用,政府要創造有利于技術創新的政策環境,加強大學和科研機構與產業間的聯系,建立技術創新的交流平臺[18]。張濤(2009)認為,要加強企業孵化器建設,建設多層次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19]。姜紅等(2010)認為,對于在各產業間技術創新轉移過程中起傳導作用的產業,應當建立自有知識產權體系,通過技術創新傳導帶動產業跨越式發展;對于技術水平較落后的傳統產業,應扶持其進行產品研究與開發[20]。殷群等(2011)指出,提升產業創新能力,促進我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發展,政府部門應當加強對科研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引導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合作創新,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21]。
五、總結
技術創新對推動產業進步、提高國家競爭力有重要作用。當前我國技術創新能力同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創新過程中,要注重培育企業主體創新意識,引進和培養技術創新人才,提高研發人員比重,創建學習型組織。政府要加大研發資金投入力度,選擇正確的技術創新戰略,通過建立產學研結合的產業技術戰略聯盟,加強大學、科研機構與產業間的聯系,建立一個良好的技術創新的交流平臺,并且通過制定相關政策鼓勵技術創新,加強對科研成果的保護力度,加大產業政策扶持,營造良好的技術創新氛圍和政策環境,從而提升產業整體的技術創新能力,促進我國經濟健康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約瑟夫·熊比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73-74.
[2]Freeman C.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M].London: Francis Printer,1982:2-9.
[3]Bessant.J.R.Developing continuous improvement capabi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1,2(4):17-31.
[4]Jay Shankar M.Swami Nathan,Stephen F.Smith,and Norman M.Sadeh.A Multi Agent Framework for Modeling Supply Chain Dy-
namics[J].Technical Report,the Robotics Institute,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1996.
[5]傅家驥.企業繼續前進的動力——技術創新[J].中國軟科學,1995,(8):94-96.
[6]曹萍,張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9,12(2):89-92.
[7]廖媛紅.企業技術創新戰略框架的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6(6):85-88.
[8]李垣,汪應洛.關于企業技術創新模式的探討[J].科學管理研究,1994,(2): 42-45.
[9]Ram Ganeshan,Eric Jack,M.J.Magazine and Paul Stephens.A Taxonomic Review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search [M].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2: 839-879.
[10]Rowley.T.,Behrens.D.,Krackhardt.D.Redundant governance structures: an analysis of structural and relational embeddedness in
the steel and semiconductor industrie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 369-386.
[11]Mansfield.E.Patents and Innovation - An Empirical-Study [J].Management Science,1986,32(2):173-181.,
[12]鄭鋒.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8,(8):242.
[1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J].工業審計及會計,2007,(3):6-8.
[14] 肖虹.中國產業技術創新投入產出特點檢驗:1999-2004[J].財經研究,2007,(4):52-61.
[15] 王健.我國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07.
[16]董瑜,刑穎,張薇.我國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態勢分析:總體發展態勢[J].科學觀察,2011,6(1):12-22.
[17]呂政.產業技術創新的途徑[J].管理工程學報,2010,(24):21-23.
[18]楊顯貴,李成標.產業技術創新動力機制和影響因素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9,(4):261-262.
[19]張濤,舒潔.我國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策略分析[J].西安社會科學,2009,(4):77-78.
[20]姜紅,陸曉芳.基于產業技術創新視角的產業分類與選擇模型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0,(9):47-58.
[21]殷群,胡大偉.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三大問題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11,(3):67-68.
[責任編輯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