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開梅 袁子勇
有效教學是一種教學實踐活動,以遵循教學規律為前提,以合乎教學目標為實質,以實現教與學的統一為關鍵。課堂有效教學主要是針對教學的過程而言的,關注的是師生在教與學活動中的表現和取得的成效。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居于主導地位,課堂教學成效如何,主要受教師的學識水平和教學能力影響。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綜合應用各種教學方法,有效調控課堂氣氛,充分利用當地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增強教學效果。
一、綜合應用多種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適用性是在特定范圍和特定條件下而言的,“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必須結合具體的客觀條件和自己的主觀情況,周密計劃,選用并組織好具體教學方法的實施程序,方可望取得優良的教學效果”[1]。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應當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比較深奧的自然地理規律,如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分布規律、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海水鹽度的分布規律、氣溫的分布規律、降水量的分布規律等,適合采用講授法,細致分析、詳細講解,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對于一些有爭議的地理問題,如南水北調的利害分析、人口遷移對農村和城市的影響、計劃生育的利弊、資源利用的效率和公平等,適合采用討論法或辯論法,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和口頭表達的能力。對于同一教學內容,也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講“黃土高原的治理”時,可先運用直觀教學法,通過電教媒體向學生展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圖景,隨后組織學生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進行討論,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性講授。
二、建立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
在新課程改革以前,師生關系多體現為權威型師生關系[2],在教學過程中講究“師道尊嚴”,教師是絕對的權威,不容學生質疑,在教學方法上表現為“滿堂灌”,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導致教學的有效性不強。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社會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順應時代要求的新課程改革迫使教師著眼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被看做是兩個創造主體之間的交往、對話、合作、溝通關系,這種關系在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中得以展開和實現[3]。于是師生平等就有了教育實踐的必要,有了現實存在的必要。“從教育的意義說,教師和學生處于平等地位,教學雙方都可以自由地思索,沒有固定的教學方式”[4]。師生關系從權威型向平等型[2]轉換,有助于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環境中自覺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三、設計能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問題
創新是一個國家和社會進步的源泉,中學地理教學不能只傳授給學生知識,更要傳授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在講“黃土高原的治理”時,可以設計如下問題:(1)黃土高原最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是什么?(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有哪些?(3)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社會原因有哪些?(4)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有哪些?(5)你如何認識“人口壓力”在水土流失治理過程中的影響?(6)你如何認識“人口流動”在水土流失治理過程中的影響?(7)你如何認識“政策因素”在水土流失治理過程中的影響?(8)你如何認識“經濟發展”在水土流失治理過程中的影響?(9)你如何認識“經濟結構調整”在水土流失治理過程中的影響?上述問題一環緊扣一環,為學生積極思考提供了平臺,創造了外部條件。這些問題刺激了學生的神經,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創造性地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地理教學的有效性也因為學生的積極思考而得到提升。
四、選擇地方性課程資源
地理教學內容的選擇對提高教學有效性有很重要的影響。對于地理現象和規律的解釋離不開地理事例,而學生對地理事例的熟知程度明顯地影響到對地理現象和規律的理解。例如,講“旅游資源”時,以學生熟悉的景點如黃果樹瀑布、荔波茂蘭、織金洞、貴陽紅楓湖、馬嶺河峽谷、梵凈山和西江苗寨、鎮遠古城、青巖古鎮、遵義會議遺址、都勻市的石板街、百子橋、文峰塔為例講授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學生就會感到親切,易于掌握。講“鐵路交通”時,可以貴陽為中心向東南西北展開介紹貴州的鐵路交通大動脈,向東有湘黔線,向西有貴昆線,向北有渝黔線,向南有黔桂線,還有在建的貴廣快速鐵路。以學生有所了解的地理事物作為課程資源參與到教學當中,會讓學生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在心理上對所學知識產生好感,能較容易全身心投入到課程學習中,從而大大增強教學效果。
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很多,我從上述四個方面談了一些看法,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參考文獻:
[1]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萬作芳.師生關系的四種類型:基于教育歷史和實踐的概括[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1,(8).
[3]葉瀾.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新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24-30.
[4]福祿貝爾.人的教育[M].孫祖福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