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田
【摘要】如何更高效、合理地進行語文教學是語文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研究論題。本文試通過分析現行高職大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及問題原因,繼而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力求尋找一條體現教與學的雙主體地位及實現語文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機融合的教學途徑。
【關鍵詞】建構主義教學模式高職語文模式構建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2-0011-02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迅猛發展,“人才培養何去何從”已成為各國慎重對待的重要命題。一直以來,我國高職語文教育過于依賴教師的知識傳授,輕視學生文學感悟和學習能力培養,影響了學生創造性和持續性的發展。未來的教學模式應當說是學習主體(學生)、教育主體(教師,包括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 [1]。因此,改革高職語文教學,構建新型的高職語文學習模式迫在眉睫。
一、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高職語文是高等學校為非中文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涵蓋知識面廣,教學可塑性大。就我國而言,高職教育發展時間相對較短,很大程度上還處在一邊辦學一邊摸索的狀態中,因此不可避免存在一些誤區和問題,如學生語文素質參差不齊、教學理論薄弱、教材龐雜、教學手段單一、學校重視度不夠、專業針對性不強等,諸如此類問題,都給高職院校語文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阻礙,本文針對語文教學層面上對其進行分析。
(一)高職院校大學語文存在的問題
1.教學目標定位存在偏差:高職教育是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應運而生的,因此要培養既有理論又懂技術的高素質技術型人才。這樣的培養目標,決定了在教學中要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人文熏陶為主,教學不能走普通教育的路子,不是純知識的堆砌,要遵循 “實用、受用”的原則。但在實際教學中一直是以課本知識的傳授為目的,依然強調“知識本位”并不重視學生想象力、創造性、人文性的培養,必然導致一種封閉的知識結構。
2.學生主體地位的缺失:目前,占據主導地位的還是“以教師為主體”。長期形成的傳統模式使教師在教學中較忽視“漁”的傳授,忽視了學生主體地位的教育方式。除了傳統教師角色的影響,另一方面就是學生本身主動性不夠,學生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后全忘記,這種語文學習狀態在高職院校中司空見慣。
3.教學方式單一缺乏特色:在教學方式上兩種現象最為常見,一是沿襲黑板、粉筆、教材的傳統教學方式,老師多半是照本宣科,沒有感情的投入,沒有創造性的見解,更不用談啟發性的引導;另一種就是借助多媒體,多媒體完全充當了黑板,教師讀內容,學生記內容,教師和學生之間沒有情感的交流,沒有思想的碰撞,都是淪為機械的工具,這樣的課上起來讓人味同嚼蠟,教學效果自然糟糕。
4.教學內容深淺無度:一方面高職教材的缺乏和不配套客觀上造成了高職語文教學內容的隨意性,內容本身的科學性和趣味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另一方面,不少高職院校開設公共語文教育課程,但因每一個專業的學生語文所需并不一樣,教師缺乏對市場和學生的了解,不清楚市場對學生和語文教學的要求,因此不能有效把握好教學深淺的“度”,這樣的教學,注定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
(二)高職語文教學問題的原因探析
1.對語文教學重視程度不夠:在高職院校中,其一,學校往往更重視學生的就業情況及學校的招生情況等,語文作為一門公共課很大程度上處于尷尬的境況。不管是從課時的安排上,還是從學科的系統性以及考核的嚴密性上來說,都顯得無足輕重。其二,學生認為學習語文不太重要,不僅浪費時間還對自己沒什么幫助,輕視語文學習的情況普遍存在。其三,教師認為語文學習對于職業院校的學生來說只是一種教學任務和形式,況且客觀上語文教材與實際存在脫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只是浮光掠影單純為教而教。
2.學生基礎素質和教師教改意識存在差異:高職學生的語文基礎參差不齊,很多學生錯別字連篇、詞不達意、語不成句、人文素養欠缺、語文知識薄弱等現象屢見不鮮。且在以往學習中長時間受到來自社會、家庭、教師、同學的偏見、漠視,決定了學生普遍存在著缺乏自信心和學習動力。教師本身的業務素養和學生基礎素質參差不齊,這都對語文教學產生很多負面影響。
3.人才培養的評價標準單一:當前高職語文教學評價仍是以試卷、分數為主要評價,學生只要考試及格學分拿到就算是過關,這根本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不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這樣的評價方式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及學習過程,降低了語文教學的效果。對此,一方面學校要改革評價方式,積極實施發展性評價,爭取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在教學中多鼓勵、多肯定,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
這種狀況下,根據教研課改的精神,高職語文教師更要轉變教學觀念,努力提高專業素養,要通過一系列的措施為學生營造一個重學、樂學的氛圍,使他們能積極、主動、愉快地開始新的學習生活,端正語文學習的態度。
二、基于建構主義的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模式建構
(一)建構主義理論概述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 學習理論是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成果和分支。它將學生看作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在其中起著引導、協助的作用。簡而言之,建構主義是“學習是學習者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構建理解的過程,這一過程常常是在互動之中完成的”[2]。建構主義歷史悠久、流派眾多,到如今已是一系列相當復雜且具有多種意義的理論體系。鑒于此,本文只是針對建構主義的主要觀念進行一個粗淺的統整或是截取部分進行語文教學實踐層面上的借鑒,文中所涉及的僅僅只是建構主義的冰山一角,但仍期翼這些理論能夠對高職語文的教學起到切實的指導作用。
(二)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的理論探究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包含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四大要素。因此,可以將與建構主義相適應的教學模式概括為: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科學合理的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有效達到使學生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2]。在建構主義教學觀的理論背景下,產生了一系列新的教學模式,其中最典型的有三個,即“情境教學”、“隨機訪問教學”、“支架式教學”[3]。三種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這些教學模式的共同特點是反對傳統教學中客觀機械的知識觀,認為知識是主體在與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動地建構起來的。
(三)基于建構主義的高職大學語文教學模式建構
通過對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的理論探究,結合高職語文的特點歸納出如下關鍵詞:情境性、人文性、探究性、合作性,對于高職語文教學模式的建構也將從這四點出發進行探究。
1.情境型教學模式:情境型教學模式重在情境的創設。所謂情境創設,是教師結合高職語文的教學內容,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刻意營造一種課堂氛圍,以達到既豐富體驗、陶冶情操,又通過情感參與、感性體悟,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一種方法。
2.人文熏陶型教學模式:《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人文熏陶旨在發掘教材所選作品中的人文素質和獨具魅力的審美內涵,以積極意義和當代價值為標準,通過對文學形象的分析,深入淺出,系統地描述和闡發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實質和美感的滲透。人文性和審美性是文學作品的靈魂,語文課堂中應該把人文和審美貫穿始終,使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獲得精神上的自由、超脫和愉悅。
3.探究型教學模式:探究型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教學中,要求教師以問題為中心展開教學,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及學習的實踐與體驗。文學鑒賞不是對作品的消極、被動的接受,而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再創造。因此在作品解讀的過程中就很有必要對作品進行多元解讀,既可以包括工具性方面,這樣在探究性模式在教學內容上豐富深刻,并且有利于養成學生獨立、創造性的思考和解讀。
4.合作型教學模式:合作型是指在一定激勵機制下最大化個人和他人學習成果而進行的合作互助性學習。根據教學及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確定目標,學生針對任務,發揚團隊合作精神,在此基礎上以教師輔導、全班性研討和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進行互教互學。如學習易卜生《玩偶之家》之前,先介紹戲劇的特點及戲劇寫作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資料,討論、設置劇情,并根據各人的興趣和特長分工,創作和表演劇本,可設計娜拉出走后的情況,在各組表演完畢后教師進行評論,指出不足,在討論中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作品,準確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主題內蘊。
實踐證明,高職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每堂課都作為學生創造探索的歷程,才能敞開學生心扉,放飛學生思路,啟發學生靈性。運用這些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并且很大程度上融洽師生、學生之間的關系,讓課堂充滿文字的靈動、情感的潤澤、思緒的飛揚。
三、基于建構主義的高職大學語文教學模式反思
“建構主義在知識觀、學習觀、教學觀、情境、意義建構等方面的觀點十分豐富”[5],其中很多理念切中了現行教學的弊病,具有積極的意義,甚至被譽為“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但建構主義也并不是萬能的,特別是在遭遇現實教學實踐中還存在諸多問題。
(一)建構主義引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建構主義重在強調建構,從知識論的角度來看,一方面弱化了知識的客觀存在性,另一方面淡化了知識的延續性和繼承性;從教學觀來看,教學過程重在創設情境,把握不好,容易讓課堂流于形式和無效,實際簡化了教學和學習的復雜性;從師生觀來看,教師的主導作用很難體現,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往往處于閑置和被動,學生的主體作用流于表層。
(二)現行教學中的問題
1.從教師的角度:教師對建構主義理論還比較陌生,對基于建構主義的語文教學模式比較難把握,在教學設計方面存在困難。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設計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相對固定的課時內,某些內容難以按時完成。
2.從學生的角度:學生已經習慣了被動的接受式學習,學習中主動性不高,且缺乏合作和交流的經驗,即使在教師鼓勵后很多學生還是獨自思考,很少和其他同學交流。如果教師不指導,遇到問題時,學生更不愿主動思考解決,小組合作和交流時往往成了“閑人”和“旁觀者”。
事實上,對基于建構主義的高職語文教學模式的研究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學習、參與、反思、適應與認同的過程。為此,也希望通過本文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齊健,李秀偉,王鋼城.活動建構:創新教育的教學革新[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2]陳琦,劉儒德主編.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徐中玉,齊森華.高職語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5]Jonassen, D.,Peck K,Wilson B.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M].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