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金芬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2-0029-01
現代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加強學法的指導,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知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閱讀教學的要求更上了一個層次。不再局限于表面的了解詞句意思,讀些淺近的童話寓言,短小的散文,而是向著更高的目標前進:能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式,在討論和交流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能閱讀說明性的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簡要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由此可見,要求逐年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應逐年提升。
那么如何在閱讀教學中落實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呢?我認為,學法指導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環節:
一、教師示范,展示學法
學生的認知規律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隨著年齡的變化而逐漸加深加強。所以剛開始上課便向學生講解抽象的學習方法是很難被小學生理解并接受的。即使學生能接受了也只是機械記憶,而不是理解,更談不上應用。因此,學法指導的第一環節是先讓學生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即可以通過教學中的示范性指導,讓學生從教師的教學中感知學法,領悟學法,這就要求教師的示范過程必須做到線條明確,層次清楚,便于學生發現和領悟學法:教師的教學應做到難易適度,便于學生操作和應用。以蘇教版實驗教科書第八冊第9課《三顧茅廬》為例,初讀課文時,我設計如下步驟: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學生自由朗讀,看清字形,讀準字音;指名學生朗讀,正音;教師范讀,讀出課文的節奏,情感,學生認真聽。再次指名朗讀,正音。)
2.細讀課文,理解字詞。(學生自己讀課文,勾劃出不理解的字詞或句子;指導學生借助工具書或者聯系上下文來理解字詞或不理解的地方。)
3.精讀,理清課文層次。(把握文章脈絡,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作者的表達方式。)
二、回顧小結,歸納學法
通過第一部分的學習,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知識,對課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當學生對這種感性知識達到一定的程度時,教師對第一部分的學習方法進行簡要的回顧從中發現和領悟學習順序,歸納出學習的方法。這一步驟尤為重要,不僅可以使學生對知識有系統的理解,也能對學習課文有提綱挈領的作用。這就好比學生有了一顆顆珍珠,老師則需要給孩子一根線,并教給孩子穿珠的方法,穿成一串漂亮的珍珠項鏈。
在學完了課文《三顧茅廬》后,我就問學生:剛才我們分了幾個步驟來學習課文的?每一步又是怎樣做的?先做什么?再完成什么?通過回答問題 ,學生對剛才的學習過程進行回憶思索,把發現和領悟到的學法簡明的歸納出來。
于是教師小節:以后不管遇到怎樣的文章,教材上的課文也好,課外看到的也好,你都可以依照這樣的步驟進行學習,學東西,不是只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了解透徹,明白清楚地掌握,這樣對你的理解能力的提高有極大的幫助。
這樣做,給予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授之以漁”,要比“授之以魚”效果好。給了學生自己動手穿珠的本事,自己就可以親手做出一串串精美的項鏈。
三、自學實踐,運用學法
通過以上兩個步驟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領悟到了學習的方法,這為以后進行學習知識掌握了一種方法。
出示課外閱讀材料《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讓學生依照先前給出的方法進行自學,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以下要求:
1.自學生字詞,不懂的地方查字典解決,或聯系上下文,也可以和同桌商量。
2.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
3.知道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4.分析故事中人物周瑜,諸葛亮等人物性格。從他們身上可以得到怎樣的啟發?
自學不是放任不管,隨意去學,這樣會使學生因為缺少目的性而不知該干什么。只有給出既定的目標,在有要求的規范下,使學生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去一一完成。課外閱讀材料的選擇也與課文有相關聯之處,《三國演義》又是大家所熟悉的,因此對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有非常好的幫助作用。
多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對于學生掌握這種技能有很大的作用,對于一些閱讀短文理解類的題目也能輕松應付,拿捏得當,不再無從入手。
四、檢查效果,鞏固學法
第四階段是最后階段,是檢驗學生掌握情況的階段,對先前的方法的使用、掌握的一個匯總,在這一階段,我們可以針對第三階段出示的問題一一討論,在通過學生的回答的反饋中,了解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掌握情況。
在檢查中,我還設計了如下問題:你覺得周瑜和諸葛亮的區別在哪里?他最后的結局怎樣?從他的身上,我們能學到什么?
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在閱讀材料上,而是平日里對《三國演義》的了解的基礎上的,這樣就自然而然地進行了拓展,既來源于閱讀材料,又高于閱讀材料,深化了學生的認識,提升了學生地閱讀品位,不迷信于書本,又能真切地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才是訓練的真正目的。不拘泥,不刻板,靈活運用,輕松學習知識。
當然,文體的不同,學習的方法也不同。教師要把握各類文體的特點,在教學中加強學法的指導,切實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這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和素質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