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晴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2-0035-01
語文作為重要的交際工具在進行學科教育時必須重視聽、說、讀、寫的訓練。而 “讀”的訓練則是非常重要的環節,讀作為一種簡單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新課改的春風下重新放出了它的異彩,教師可以以讀為主線,組織各項訓練活動,把閱讀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欣賞和品味,并直接與大師對話,親近原汁原味的“綠色課本”。
一、創設情境,促進課文語言與學生經驗的聯系
在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的過程中,要創設相應的情境,彌補學生生活經驗的不足,這是幫助學生順利閱讀的重要途徑。創設情境,是教學中運用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一種方法。
例如《石榴》一課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描寫了石榴子兒的顏色、光澤、樣子、味道,其中“瑪瑙般”、“緊偎”、“紅白相間”、“晶瑩透亮”、“甜津津”、“清爽無比”等詞語,惟妙惟肖地描摹了石榴子兒的特征,沒有嘗過石榴的人是很難深刻體會的,課上,我讓學生帶個石榴,剝一剝,看一看,嘗一嘗,再來品讀一下這段文字,這要比教師大費口舌形容一通強上千萬倍。
再如《泉城》一文,有一句描寫泉水:“這些泉水有的白浪翻滾,好像銀花盛開;有的晶瑩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聲音宏大,聽起來如虎嘯獅吼;有的聲音低細,聽起來如秋雨瀟瀟。”如何引導學生想象并體會濟南的泉水形態各異,聲音或宏大或低細呢?我找到濟南泉水的資料,設計了多媒體課件,將上述景象組合在一起播放,然后再品讀這段文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巧妙切入,引導學生注意課文語言文字的前后聯系
在語文學習中,要讓學生充分的讀書,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整體感悟。即使是理解一個詞語,也應“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把它放到整體的語言環境中品析,去體會,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使學生在整體感知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找到開啟課文寶庫的鑰匙。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往往是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關鍵,讓學生在前后聯系中自讀、自悟、自得。
例如《小草和大樹》一文中,夏洛蒂三姐妹具有不屈的抗爭精神和不懈努力的堅強意志,這是文章的主旨。課文是怎樣通過語言文字來表現這一主旨的呢?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抓住中心句“她的生命艱辛而又壯麗,像一朵傲放于風沙中的仙人掌花”。從學生熟悉的仙人掌談起,然后討論夏洛蒂和仙人掌的相似之處,最后研習夏洛蒂究竟遇到了哪些挫折,她又是怎樣克服的?她最終取得怎樣的成就?引導學生將這些內容與課文的主旨聯系起來思考,體會、感悟,從而使學生的理解逐層深入。
三、引導質疑,促使學生由已知探求未知
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從“讀”到“悟”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已知領域向未知領域探索發現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教師引導學生會質疑,幫助學生尋找已知與未知之間的聯系,是提高學生自讀自悟能力的重要途徑。
教學《第八次》一文時,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后追問:“你還有什么疑問嗎?”有個學生說:“布魯斯王子七戰七敗,他看到蜘蛛結網第七次就成功了,那布魯斯王子還會干”第八次“嗎?”我了解到學生還沒有真正體會到,布魯斯王子成功的原因。我便問:“我們討論一下好嗎?”有的說:“我覺得王子不會再干第八次,因為王子七戰七敗,課文說他幾乎失去信心,他看到蜘蛛第七次就結成網,可能會想,為什么我第七次就不能成功呢?大概是老天注定我失敗吧。”有的說:“我認為王子還會干下去,因為他是個英勇的王子。”于是,我提醒學生讀這句話:布魯斯王子感動極了。王子究竟被什么感動了?學生迫不及待地站起來說:“我知道了,剛才我們已經說過,從‘終于可看出蜘蛛結網的艱辛而又執著,覺得蜘蛛結成網很不容易,真是‘有志者事竟成,王子是被它的精神所感動,而不在第幾次。”我馬上表示肯定說:“說得真好,王子是被蜘蛛執著的精神所感動,重新樹立了信心,才取得成功,而不在于究竟是第七次還是第八次。”到此為止,學生才真正弄懂布魯斯終于成功的原因,從上面的教例中我們知道,學生自讀自悟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獨立質疑,巧妙解疑是最重要的一環。
四、相信學生 ,引導學生自悟自得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會意,欣欣然。”讀書貴在自悟自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教學中教師無須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一定要把讀書、思考的時間留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多讀讀書,讓學生通過眼前所讀到的文字自己去體會,去領悟,而老師只須退至后臺充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
有位教師在教《小攝影師》一文時,教師并不急于對課文進行條分縷析,而是先讓學生認真地讀讀課文,讀通課文并想想主要講了什么。不一會兒學生們的小手就三三兩兩地舉了起來,教師又讓學生再認真地讀一讀,把不懂的詞語句子畫出來,想想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學生又讀開了,當學生們的小手再度舉起時,教師還是再一次讓學生認真地讀課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過聯系上下文的辦法來解決掉。正因為教師給了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給了他們獨立思考、理解課文的機會,學生在之后的小組討論中非常激烈,氣氛甚是活躍,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學生對課文的質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來為什么沒有來呢?”“高爾基為什么不讓雜志社的記者進來,卻囑咐秘書一定要放小男孩進來呢?”等等。正因為教師給了學生自己讀,自己思考的時間,因此學生對這篇課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師解答,其他的學生就幫他們把疑難解決了。相信學生,學生就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不是嗎?
總之,自讀自悟是語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教師只有用聯系的眼光,用辨證的方法去處理好教材,設計好教法和學法,組織好課堂上師生的活動,才能尋找到引導學生自悟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