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是人類追求最佳語言效果的言語實踐,可以豐富人類的語言表達,使人類的言語交際變得生動多彩。本文將從語用的角度對一些常見的詞語搭配矛盾的修辭手段諸如反語,矛盾修辭進行分析,探索這些詞語搭配異常的修辭手段是如何使人們的言語交際更為成功有效的。
一、反語(irony)
Irony譯作“反語”,是將與句意截然相反的話語意義通過具體語境傳達出來的一種修辭手法。根據Grice的會話合作原則之質準則,要講與事實相符的話,這種修辭手法顯然違背了這一準則,因此產生了特殊的會話含義。為何在言語交際中人們會故意違反合作原則?Leech認為,人們在言語交際中要遵守禮貌原則。反語正是對禮貌原則的一種運用。反語從意義上可以分為反意正說與正意反說。
反意正說是通過表面具有正面、積極意義的褒義說法來表達的,旨在傳達與字面意義截然相反的會話含義。根據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保全論”(FST),如果人們在交往中要互相合作,每個人在交往中的面子要靠對方給予或保留。因而最好的辦法就是使用禮貌語言。在交際中要考慮的面子有“正面面子”和“負面面子”。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指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贊許;負面面子(negative face)指有自主的自由,不因遷就別人或受到干預、妨礙而使自己感到丟面子。反意正說表面上讓聽話人的正面面子得到了尊重和維護,而隱含的會話含義在批評、指責、抱怨。反意正說實際上是一種諷刺。根據Leech的“諷刺原則”,諷刺也可以是一種禮貌策略,如果一定要得罪人,至少要做的不與禮貌原則發生公開的沖突,要讓聽話的人通過對含義的推導,間接地體會到話中有刺。Leech還進一步解釋,諷刺的運用其實是通過假裝禮貌,實施攻擊他人面子的行為。這種句子意義與話語意義的強烈反差對比達到了強烈的語用效果。
正意反說指聽起來說的是帶有貶義色彩的話,其會話含義是正面的褒贊。
例:The whole outfit could be purchased for about$5 and Gandhi's sins,at least his fleshly sins would make the same sort of appearance if placed all in one heap.A few cigarettes,a few mouthfuls of meat,a few annas pilfered in childhood from the maidservant,one outburst of temper-that is about the whole collection.(George Orwell,Reflections on Gandhi)
譯文:“全部家當用五英鎊左右就可以買到,而甘地的罪孽,至少是他的世俗罪孽,如果全部堆在一起也會像他的財產一樣微不足道。吸過幾支香煙,吃過幾小塊肉,小時候從女仆人那偷過幾枚硬幣,發過一次脾氣等——全部加在一起差不多就這一些”。諸如吸煙、吃肉等生活瑣事都是當時印度社會中普通人可能做的司空見慣的事,根本稱不上是什么“罪孽”。如果一個人終其一生只是做那么小小的“出格”的事,那么與他所做的好事相比簡直就是微不足道,反過來正說明甘地一生充滿著嘉言德行。此即所謂正意反說。為何不直接稱贊呢? 如果直言將會損害聽話人的正面面子,在聽話人而言,說話人如贊美某事物,就是站在這一事物立場上說話,把此事物視做己方,說話人旨在表揚甘地,對其直接稱贊則無異于自夸,這就損害了聽話人的正面面子。正話反說其實就是說話人通過字面貶低自己或己方的人而從語境來達到間接表揚的負面禮貌策略。當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發生矛盾時,反語是一種較好的出路,因為它能使說話人用一種客氣或謙遜的話表示出自己的反感或贊揚。
二、矛盾修辭法(oxymoron)
矛盾修辭法是將表面上意義相互矛盾的兩個詞放在一起,具有反義關系的兩個詞所構成的搭配實際上是通過所指語義與修辭意義上的搭配來突破言語形式的表層矛盾從而取得深層語義的統一。詞匯的所指語義和詞匯在語境中客觀存在的修辭意義使得這種矛盾語義的結合成為可能。這單從語義看是不合邏輯的,但并不影響人們理解其深層含義,究其原因就是語境為雙方相互理解提供了合理的意義空間,從而產生了語用意義。正是語義上的不合邏輯令讀者的思維受到強烈的碰撞,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啟發思維的效果,為進一步深入理解話語意義打下了基礎,在仔細推敲這種看似矛盾的語言表達之后,讀者會發現這種修辭法并非不合邏輯,這種矛盾性在語境中反而產生一種深刻的震撼效果。從語法結構上看,矛盾修辭法的構成大致有以下幾種形式:形容詞+名詞,如little giant.這是最常見的結構形式。形容詞+形容詞:poor rich guys.副詞+形容詞:dully bright.動詞+副詞:hasten slowly 名詞+名詞:Love-hate relationship.矛盾修辭法所揭示的矛盾雙方可以存在主次之分,或者說陪襯與被陪襯的關系。顧名思義,矛盾修辭法是由“矛盾”構成的,然而正是如此,才能使我們不能不透過表層的自相矛盾對語言進行解碼,以獲得說話人所要傳達的信息。但有時Oxymoron表面上的不合邏輯也會有多種理解,如 a female man 可理解為“一個行為舉止很像女性的男人”或“外貌,氣質上含有女性特征的男人”等等。因此,要獲得準確的信息,對實際運用中的Oxymoron進行正確的解碼還必須結合對其起依托和限制作用的語境。在一定的語境中,Oxymoron直接描述事物的矛盾性,將完全對立,相互矛盾的兩個概念融合在一起,乍看似乎荒誕離奇,一經思索卻盡在情理之中,揭示事物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
三、非語言語境對詞語
異常搭配的理解的影響
分析反語和矛盾修辭法一定離不開具體的語境,而非語言語境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非語言語境,也可稱為外部語境,它包括社會歷史背景,社會環境,時代、民族、文化傳統,生活習俗,地點、場合、對象等。異常搭配的創造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不是將兩個毫無關聯的詞語拼湊在一起,它們必將根據具體語境,某種文化根源,根據當時的心情等“有感而發”,在某些情況下,只有將詞語的異常搭配結合非語言語境考慮,它才具有討論的價值。例:In the October 1973 war, Israel…also suffered an acut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science of the west” under oil pressure. 此例中,作家利用上下文或特定的歷史背景暗示這段話所表示的是反義,這種反語較為含蓄。例句中,“西方的良心”就是反話,因為以色列人從西方大國在1973年阿以沖突中的所作所為中發現,他們的一切言行實際上都是從維護自己的利益出發的。因而有種“痛心疾首”之感。所以在非語言語境中歷史,文化語境的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
【參考文獻】
[1]李鑫華.英語修辭格詳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Brown & Levinson.Questions and Politeness: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3]Grice H P.Syntax and Semantics(vo1.3):Speech Acts[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作者簡介:李萌萌,洛陽理工學院外語系助教,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