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剛
【中圖分類號】G625.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2-0108-01
《語言課程標準》提出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它向教師提出了基礎教育下全面素質教育的實質性內容和具體要求。初中英語教師,更應及時地對教育觀念和教學過程進行反思,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師角色,以適應新課程目標的要求。
英語課程在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課程、課程評價教學資源的開發方面都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所以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加以適當的引導,激發學生對于掌握一門外語的迫切需要性,引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一堂成功的課,應該讓學生自始自終掌握主動權,教師只是充當“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引導者”、“顧問”等多種角色,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學生的主體行為得到體現,自然就產生了求知和探索的欲望,也就把學習當作一件樂事。
記得初一第二學期剛開學的時候,有一天我開完教研組會匆匆忙忙趕往教室,上課鈴已響了,想回辦公室去拿課本和備課本,肯定要耽誤時間,這時第二遍鈴已響過,來不及多想,我先進了教室。師生問候完畢,學生在靜靜地等待我的下文,面對五十多雙期待的眼睛,我一邊暗暗慶幸備課時認真地鉆研了教材,心中有一些底,一邊腦子急速轉動,想著對策。英語新課程不是強調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嗎?我何不“偷”一回“懶”,讓學生給我上一堂課。于是,我向學生坦白了我的尷尬處境,并與學生商量:“老師什么也沒帶,這節課你們來教我吧。”學生一陣驚愕,一片嘩然,繼而躍躍欲試。一堂師生角色互換、別具一格的英語課拉開了帷幕:
Teacher:Whatwill we learn today?
The students answered together and loudly , Unit 1(My New Teacher) Part A Lets talk .一學生上黑板寫下題目,一筆一畫,極為認真,頗有老師的架勢。
Teacher:Who can help me review the words in Part A Lets learn?
學生們躍躍欲試,臉上抑制不住興奮,他也許為能幫助老師而自豪,也許為自己學有用武之地而快樂。我請了一位平時學習成績中等的同學,只見他迅速地拿著自己的學生卡片來到講臺前,模仿我平時的樣子。先讓同學們讀一遍,然后將卡片的順序打亂,讓其他同學猜下一張是什么?臺下的同學在一起使用如My Chinese teacher is strong and kind. We all like him.
師(迫不及待):Whos your English teacher? Whats he like? Who can tell me?
S: He is our English teacher. Hes young and tall. Hes fun and kind (異口同聲)
Teacher:What about your other teachers? Talk about your Maths teacher with your friends.
學生積極討論,有的準備用對話的形式、有的準備用介紹的形式、有的準備用表演的形式,花樣還挺多。接下來的匯報讓我一陣陣驚喜,也讓我一次次震驚,我發現了許多原本該發現而沒有發現的東西,他竟然是位朗讀高手。開學半個多月,他從未發過言,上課小動作不斷,我曾搞過突襲,可他總是一言不發。今天,他破天荒的舉了手,我有些狐疑地叫他試試,沒想到他不僅講的正確、流利,而且還不時模仿老師平時的動作、神態,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在激動之余,我不由一陣汗顏。教師不該帶著有色眼鏡看人,應用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課堂,應給每位學生施展才能的機會,他們是表演的天才。
沒想到,我無意中空手上的一節課,卻成了我與學生最快樂、最輕松、最滿意的一節課。原來,沒有了教本、教案、教參,就沒有了束縛。教師就不必隨著教本亦步亦趨,學生也不必隨著老師預設的步驟就范。沒有了束縛,就擁有了自由,師生就能以平等的身份出現,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意見,相互理解相互欣賞。教師無所牽掛,心中只有學生,教師跟著學生思路走,隨即調控,靈感迭出。學生無所限制,思維自由馳騁,在與文本、教師平等對話中,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感受到共享的甜蜜,感受到成功的快樂。空手進課堂的感覺真好,不過,這無疑對教師是個挑戰,教師必須對課本爛熟于心,必須對教材鉆研深刻,必須預先猜測學生在課堂上的一些“可能”,必須靈活的應對能力。空手進課堂,絕非容易,功夫還在課外。
教育第一線的中學英語老師,應該努力嘗試轉換角色,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與教育科研有機地結合起來,努力實現“教書匠”向“教育家”的蛻變和過度。
過去教師們認為自己的任務只是把書本上的知識教給學生,規范好學生的行為,就是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教育科研被認為是“教育專家”的事情,不主動參與,不想參與,造成教育與研究的脫節,這些解釋是片面的錯誤做法。今天看來,那種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老憑自己固有的經驗辦事,雖然工作起來“輕松無憂”,但缺乏一定的理論指導,完全是“事倍功半”,等著“專家們”把科研成果送上門來,簡單機械的照搬運用的確是不行了。因為這不能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新課程所蘊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所出現和遇到的各種各樣的新問題,都是過去的經驗和理論都難于解釋和應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