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董博慧 呂軍利
【摘要】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思想認為“以人為本”是發展的價值目標,“人”是發展的根本源動力;體現了“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相互辯證統一,發展的價值目標與發展的根本源動力相統一。從“以人為本”的概念本質來看,這一思想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是對傳統“人本主義”思想的傳承與發揚。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思想發展傳承
“以人為本”,顧名思義就是將“人”作為本位單位,將“人”看作是宇宙中最重要、最寶貴的事物。“以人為本”是新一屆領導集體根據新形勢新任務提出的一個重要的執政理念,也是對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胡錦濤同志曾明確指出:我們當前所說的“以人為本”,是以我國民眾為本,而這里的“人”,既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一個人、某一些人;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依靠人民群眾;這里講的“人”與“人民”,具有同樣的含義。“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本質,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原理,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根本宗旨的體現。
馬克思主義中的“以人為本”思想
人的全面發展思想。首先,我們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學習獲知,整個人類的發展進程并非只是一個簡單的個體運行單位在實際生存環境中的發展,而是作為人類對生存生活的一種渴望而存在的。也就是說,由于馬克思關注到了人類發展的生存與未來,而他同時把人類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度,并且把這一發展高度所呈現的映像反應在整個人類社會前進的進程中。這里的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類生存生活所追尋的最終目標,不等同于人類社會進步發展的終極,人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延續、穩定性。
其次,人類在全面發展的過程中,也是遵循著事物的循環發展規律而不斷地進行創新和超越的,在此基礎上,使人類一直在向更高層次的事物追求過程中來推動著各階段人類歷史的解放。
人的自由、平等權利的思想。馬克思把人的自由全面概括為人的認識自由和人的實踐自由兩類。“自由個性”是個人的理想性的實現,馬克思的終極關懷是使“現實的個人”成為有“自由個性”的人,從而實現終極價值。另外有學者從馬克思“有個性的個人”的概念入手來分析問題,指出“有個性的個人”就是普遍的個人、完整的個人、自由的個人的統一,它是社會性與個體性的統一、決定性與創造性的統一、現實性與理想性的統一。“有個性的個人”的形成是一個社會關系決定人的個性發展、人的個性發展改變社會關系并因而進一步改變和完善人的個性的辯證過程。而推動這個過程發展的主要是個體與類的矛盾、勞動與異化的矛盾、自由與必然的矛盾。
社會主義為這些矛盾的解決提供了基本的歷史條件,并將隨著自身的不斷發展而使這些矛盾逐步得到解決。馬克思的自由觀念是“每個人”和“一切人”的統一。雖然可以把人的自由看作是人在進行事物活動中通過實踐所表現出的一種自主、自我狀態,但這種“自由”不是無所顧忌的。自由作為人享有的基本權利,不能凌駕于義務之上,只有在與責任兩者相互統一的時候,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也正是由于馬克思主義自由觀思想的產生,使人與人在社會中相互協調,相互統一,使廣大勞動人民和無產階級在自由面前勇敢爭取,為真理的捍衛保駕護航。
以人為本就要堅持以人為目的和以人為手段的辯證統一。本文所指的“以人為本”非狹隘地以某個人或者單位為本,而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體公民社會組織成員為根本。也就是說,“以人為本”思想即是以大多數的社會成員為根本的發展,在社會的不斷發展過程中,科學技術的創新、人類社會資源的不斷豐富等等,使每個民眾的尊嚴都能得到有力保證;使社會每一位成員的基本生活水平都能得以提高;使社會每一處潛能都能得到充分開發;使社會每一項存在的需求都能得到不斷的滿足。只有這樣,在以大多數社會成員所共享的基本社會價值目標取向為基準發展路線的指引下,國家才能確保當前的發展所具有的正面積極意義。
馬克思主義將人類在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可磨滅的歷史作用給予充分肯定,他不僅將人類對社會發展的主體地位作用明示,并在一定程度上將人類的實踐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最高價值取向所追尋。另一方面,馬克思也明確指出只有本著“以人為本”的思想才能更全面、高效的使社會發展惠及全民,使其能夠全面地、更好地生產、生活、生存。只有這樣才能將阻礙人類全面發展的問題消除,才能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才能,才能從根本激發勞動者的主觀能動性、創新性、自發性,將其聰明才智淋漓盡致的發揮,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實現其社會利用價值最大化。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實現以人為本
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全面進步。江澤民同志曾指出:“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這一內涵極為豐富和深刻的科學論斷,指明了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強調了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進步的全面性和整體性。社會主義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全面協調發展的社會。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就是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社會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相輔相成、共同進步的社會。物質文明包括生產工具的改進和技術的進步、物質財富的增長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則涵蓋教育、科學、文化、藝術、衛生、體育等事業的發展規模和水平,以及社會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水平。
以人為本是生產關系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基本。我們從實踐中得知,在社會的發展形態中,對于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思想的舍棄,而堅持“以物為本”的發展路線是根本錯誤的,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價。“以物為本”的這種錯誤發展觀,把社會的發展與經濟的增長、GDP的增加等同,以這些數據的增加作為衡量社會進步發展的標準,其帶來的結果并不全是社會的進步,而是有極大的可能給人們的生活環境、生活質量等帶來明顯的負面影響;甚至還可能由于兩極分化的嚴重性、分配不均勻的適當性、社會風氣腐敗的不健康性等等引發極具危險風險的社會問題。因此,人類的生存生產生活若想從根本走出困境和危機,只有重拾馬克思主義科學發展觀,只有在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指導的“以人為本”發展觀的堅持與長期實踐下,才能帶領全民走向社會主義可持續發展的“理想國”。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強調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科學發展觀并不否認經濟發展、GDP增長,而是強調經濟發展、GDP增長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保證人的全面發展。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目的是以人的發展統領經濟、社會的發展,與我們黨的宗旨相一致,與發展的目標相統一。
在新時期堅持黨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堅持發展依靠人民。準確的說,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也就是人民群眾事業的建設。我黨始終認為,人們群眾是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前提,我們必須從根本上信任群眾、堅定地以人民群眾為依靠,在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動性與創造積極性上,將全社會智慧力量整合,動員全民置身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與此同時,我們要尊重和保護一切有關于社會人民勞動的事務,團結社會各階層的力量,積極順應新形勢下歷史使命的要求,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的時代背景下動員社會各階層、各方面的力量擰成一股繩,為我國民族復興再添新力量。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通過制定和落實能夠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分配政策,把改革發展取得的各方面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主要體現在: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權益。這就說明,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僅僅只是增加經濟收入,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還要包括法律和政策所規定的人民應該享有的各方面的利益和權利。
首先,需要協商民主制度的實施。堅持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為核心,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尊重其他民主黨派的政治地位,通過深入的討論和協商,使共產黨的意愿和主張成為其他黨派、無黨派人士以及社會大眾的共識。使黨有效地主導社會發展和變化,把握社會發展的方向,保證我國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協商民主作為參政議政、完善政治協商的制度保障,其根本目的是確保人民群眾行使民主權利,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使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制度實現在國家政治和社會的方方面面。近年來,一些地方的民主政治發展迅速,協商對話或商談被引入民主實踐中,這在很大程度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貫徹實施。
其次,需要對弱勢群體更加重視。由于自身國情的限制,人口眾多與社會因素的種種制約,我國殘疾人、高齡老人、貧困農民等弱勢群體為數眾多。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思想中,不僅強調人們全面發展成果的共享,實現共同富裕,而且更強調與弱勢群體的成果共享。因此,應時刻將人民利益置于首位,做到心中有民、心中為民,將為人民服務作為最高要求。(作者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