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倩,張宗惠,韓聰,姜延書
摘 要:金融危機導致國際市場上大宗商品交易價格波動劇烈。作為大宗商品進口大國,我國通常采取信用證這一公認安全結算的方式。但由于其自身特點,信用證在提供保障和資金融通便利的同時,對進出口雙方均存在一定風險。試從大宗商品貿易與信用證特點出發,從進口商角度對價格、融資、信用三方面風險展開討論,并分別提供相應風險防范策略。
關鍵詞:大宗商品;進口商;信用證風險;防范策略
中圖分類號:F74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2-0176-03
引言
近些年來,我國大宗商品進口貿易規模逐步擴大。2011年1季度我國出現六年來首次季度貿易逆差竟達10.2億美元,而導致該逆差的根本原因就是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據海關統計,我國2011年1季度鐵礦砂進口1.8億噸,增加14.4%,進口均價為每噸156.5美元,上漲59.5%;進口大豆1 096萬噸,減少0.7%,進口均價為每噸573.9美元,上漲25.7%。
大宗商品貿易由于其涉及金額大,關系一國經濟發展,常采用信用證的支付方式。作為“商業天才的創造”,信用證為國際貿易結算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是國際商業的“生命線”。在國際貿易理論研究中,我們大多從出口商角度出發,探討如何防范貿易風險,如何保障受益人的權益,然而實踐中,開證申請人也會面臨受益人不誠實,單據和貨物欺詐風險,法律風險,政策風險等問題。因此, 研究進口商在信用證結算中可能遭遇的風險, 提出其在信用證結算中應采取的風險防范措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內關于大宗商品及進口商信用證支付風險研究主要有:尹繼群,張漢江對大宗商品中遠期交易風險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分別從履約風險,資金管理風險,道德風險進行了分析。石曉梅,馮耕中[3]在其研究中補充提出了價格波動風險,流動性風險,套期保值風險。丁煜將進口商信用證支付風險歸為欺詐性風險。在海運方式下,信用證欺詐風險包括利用提單,信用證條款,信用證種類欺詐等三大類風險。凌智[8]側重分析了信用證法律風險,并引用了各國法學家和實務界專業人士的學說,比如英國學者Gutteridge(1982)提出的特別代理說,美國學者McCurdy于2002年提出的風險轉讓說。
國外對信用證風險的研究側重于對其產生的內部原因的研究。GeraldT(2004)通過案例得出,銀行只對信用證業務中的單據審查,而不對單據的完整性、準確性、真實性等進行審查,因此會產生信用風險與單據風險。而Kozolckyk教授也曾經強調過“嚴格相符”的概念,指出其為信用證交易中風險的癥結所在。Edward L Rubin在其文章Thinking Like A Lawyer,Acting Like A Lobbyist,Some Notes on Process of Revising U.C.C(1999年)之處在信用證風險防范中,由于開證人與受益人之間存在利益上的沖突以及某些利益沖突和細節上的要求,在具體實務操作中,風險的防范很難扮演一個中立的角色。
一、大宗商品國際貿易支付特點
1.交易金額大,履行期限長
大宗商品貿易供需量大,交易量大,交易資金密集,企業對銀行資金依賴度高。大宗商品大都為資源性商品,易變現、易儲存、不易損壞、通用性強,合同履行期限往往較長,一般少則1—2年,多則3年以上。
2.價格波動活躍,透明度高
大宗商品一般包括3個類別,能源商品、基礎原材料和農副產品。這些產品能夠反映一國的經濟運行以及國際貿易現狀,特別是石油、鐵礦石等涉及一國經濟安全和國家戰略的大宗商品,其價格受國際政治性與國際供需市場作用共同影響,價格波動十分活躍。從大宗商品交易的發展趨勢看, 市場化的手段、方式和組織形式被越來越多的采用并發揮更顯著的作用。比如,NYMEX(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紐約商品交易所)在20世紀70 年代推出石油期貨合約并非政府行為,或意在和OPEC 爭奪石油定價權,只是在當時石油危機過后,油價劇烈波動,為滿足石油生產商及消費客戶規避石油價格風險而做出的一種市場決策。如今石油期貨已成為現貨交易的定價基準之一。總的來看,價格存在全球性的定價機制,透明度高,有完善的交易機制,風險對沖機制健全。
3.金融屬性凸顯,與電子金融交易市場聯系緊密
20 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市場出現了現貨交易和期貨等衍生品交易一體化操作的趨勢。隨著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在國內發展迅速,目前我國已建成了200余家大宗商品電子交易中心,涉及石油、化工、鋼材、塑料、糧食、煤炭等諸多商品領域。經過長期的演變, 各種交易形式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并都有它不可替代的功能。眾多大宗商品包括銅、鋁、錫、大豆都形成了類似的國際貿易體系和國際市場體系。
二、進口信用證項下主要支付風險
1.價格風險
大宗商品價格浮動大,合同履行期限往往較長,信用證規定的計價貨幣與計價方式會給進口方帶來利潤風險。比如,雙方定價時,如果信用證中采用固定價格,必然要遭受價格浮動帶來的風險;同時,進口方還要承受合同價格與銷售價格差距浮動的風險。
此外,信用證支付方式下,如規定價格條款為CIF或CFR,則應由賣方負責制定船只,法律上買方的責任是要保證裝運期的第一天信用證就準備好。如果買方做不到按期開證,即構成對條件違約,賣方可以解除合同并提出索賠。而大宗商品價格受全球市場、國家政策和政治因素影響,波幅較大。在貿易過程中,如果賣方由于如貨物價格上漲,故意拖延開證日期,遲遲未將付運時間告訴買方,導致買方未能及時開證,這就使賣方有機可乘,以買方未能及時開證的原因而解除合同;同時買方還會因此遭受本地市場風險與信譽風險。
2.融資與流動性風險
大宗商品貿易供需量大,交易量大,交易資金密集,企業對銀行資金依賴度高。進口押匯,作為進口方貿易融資中的一種主要形式,指在進口信用證項下,由于資金困難,進口商在收到開證行單到付款通知時無力付款,將進口貨物的所有權或其他財產抵押給銀行,或提供第三人擔保,與銀行簽訂進口押匯協議,由銀行代其墊付貨款。在此基礎上,開證行在收到信用證項下的單據后先行付款,然后根據與進口商之間的進口押匯協議及進口商簽發的信托收據將單據交進口商,進口商憑單提貨并在市場銷售后,將貨款及利息交還開證行。由此可見,進口押匯的實質是銀行對進口商的一種短期放款。
進口押匯雖然給進口商提供了融資便利,但也存在著潛在風險。從資金流動性方面看,進口企業雖然將貨物賣出,順利收回貨款,但如果到期企業資金流動性出現問題,比如應歸還其他銀行到期貸款,其他公司向其借款或債務糾紛賬款被凍結扣劃,無法按時歸還押匯銀行的到期押匯款,形成銀行押匯款逾期,會對企業的信譽甚至存亡造成威脅。此外匯率變動風險在進口押匯中也會對企業造成一定風險。銀行對進口企業押匯幣種如果是本幣,則國內貸款回收也是本幣,就不會有匯率變動風險。但若押匯幣種是外幣,則企業要承擔本幣貶值的風險。
而信用證的打包貸款作為融資的一種方式可以起到幫助賣方備貨,緩解資金困難的作用。但如果出口商刻意欺騙,得到資金后仍不能按時交貨,進口商不僅要一直將開立信用證時的比例資金押在銀行,對企業資金流通會造成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可能會失去進口地市場,承受信譽風險,這種潛在風險同樣會嚴重影響企業發展。
3.單據風險
信用證條款繁多復雜,每一項都關系貿易方利益。大宗商品的質量條款在國際貿易中都有嚴格規定,計價方式條款關系貿易雙方利潤,裝卸條款決定開證日期,一旦審證改證出現疏忽,會給進口方帶來利益風險。
信用證方式作為純單據業務,銀行以“單單一致、單證一致”為原則,而不對貨物質量負責任。基于信用證這種單據買賣的特性,受益人在貨物不存在或與信用證項下貨物不符的情況下,以偽造的單據誘使開證行因形式上的單證相符而無條件付款的信用證欺詐。大宗商品貿易一般都有國際標準,一旦受益人進行單據欺詐,提交貨物以次充好,即使進口方依據法律合同提出索賠,也會在本地市場遭受時間風險與信譽風險。大宗商品如農產品,礦產一般采用海運方式運輸,提單具有物權憑證的性質, 經常成為出口商勾結承運人的欺詐工具,一般表現在倒簽提單,預借提單,保函換取清潔提單。
三、進口商針對信用證支付風險防范
1.針對價格波動風險的防范
對于大宗商品來說,價格相關條款,質量條款與進口方利益相關,進行合同談判人員應將其作為重點。防范價格波動風險,主要從交易成交價格,支付貨幣類型選擇,付款期限等方面考慮。
首先,交易爭取以公平合同價格成交。大宗商品貿易談判時,合同價格的確定應以市場價為指導。進口方應設立專職部門負責研究、分析大宗商品市場價格走勢及動態作為簽約基礎,它將使買方權益得到較好保障。在合同簽訂時,可以通過制定價格警戒線來約束風險。浮動價格或約定匯率波動幅度限制條款也是避免影響價格的匯率風險有效措施。前者是指當匯率偏離約定值時產生的損失由雙方共同承擔, 后者是指當匯率變化超過約定幅度時雙方都有權中止合同。采用這種做法買賣雙方可以根據各自對市場的承受力來決定對買賣合同的態度。
其次,對交易支付貨幣的選擇,如能爭取“軟幣”自然最好,若雙方分歧較大,可以選擇匯率較穩定的國際貨幣。此外可在合同中加關于合同水分超標條款并注明處理辦法,以實現合同價格的公平。
最后,為避免長期貿易中價格波動帶來的市場風險,要特別確定合同中裝卸條款。進行大宗貨物交易談判時,要明確貨物裝運期,以免貨物價格波動較大時,出口商故意拖延開證日期,使買方遭受市場風險;如果因特殊情況預計貨物推遲到達,買方能提前采取補救措施CIF價格條件下,賣方堅持簽卸率條款時,買方應爭取指定卸港船代以避免時間與費用風險。近海運輸時, 對交單期的規定要確保提單于貨物之前到達進口地, 這樣可以使進口商避免承擔額外的費用。
2.針對融資與流動性風險防范
對于大宗貨物貿易,由于其金額較大,價格易受多因素影響;在合同交貨期較長時, 穩定的貨幣依然有風險。對于遠期交貨的大宗貨物進口,進口商可以在金融市場進行外匯交易,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比如期權等進行套期保值。具體操作可以咨詢金融機構, 取得專業的建議制定方案后委托銀行執行。
除在金融市場套期保值外,進出口雙方可以商定,在合同簽訂之后的一定時間內, 出口商通過一家進口商認可的銀行開立以進口商為受益人的履約保函。保函中可標注在合同規定最遲裝運期之后一定時間內, 進口商如果仍然沒有收到出口商的裝運通知( 說明出口商沒有履行交貨的義務),進口商將情況書面通知保函的開立銀行, 保函項下的賬款( 合同金額的一定百分比) 即自動、無條件地劃入進口商的賬戶。如果在一定時間內銀行沒有收到進口商的書面通知, 則保函自動失效。一般來說,該保函與有效信用證同時生效,這樣做可以對雙方都起到避免違約的約束作用。
此外進口商可以采取遠期結匯鎖定風險,發票貸款加速資金回流,背對背融資等措施緩解融資與流動性風險。
3.針對單據風險防范策略
由于信用證交易強調“單單一致、單證一致”,選擇一家好的開證行對進口商有效防范信用證單據風險非常重要。資信良好的開證行會在開證時,給進口商提供建議和幫助,規避潛在風險;同時提示進口商對外拒付的時限要求, 維護進口商的利益。因此,進口商在辦理進口業務時一定要選擇那些素質好、審單能力強、責任心強的銀行作為開證行,以順利完成進口貿易。另外進口商一定要保護好自身的權益,當開證行不履行審單責任而導致進口商損失時,進口商應要求賠償損失。
此外,在履約過程中,買方應設立合同專管人員,自合同簽約后對合同履行中各個環節進行監管。除審核單證、單單是否相符外,進口商更應側重單貨是否相符、單據所填日期與貨物到達時間是否合理,如果發現提單有倒簽的可能,可以查詢航海日記,把握證據后向出口商和承運人索賠。此外由于UCP600 中對信用證修改條款的規定有利于出口商,進口商應謹慎對待修改信用證;通過要求客戶及時發送裝船通知,向有關海事機構調查運輸情況來確定提單內容的真實性。
特別指出的是,在進行農產品交易時,進口方藥在簽訂合同時要特別明確檢驗條款。開證申請人要在談判時進口貨物的檢驗條款。為確保各類檢驗證書真正發揮作用,雙方應明確檢驗標準、檢驗方法及檢驗證書的出具人,必要時可指定買賣雙方共同認可的國際公認商檢機構,如SGS (日內瓦通用鑒定公司)、OMIC (海外貨物檢驗株式會社)、LLOYDS SURVEYOR(英國勞氏公證行)等。
四、結論
信用證是一種舉足輕重的國際貿易結算方式, 它自11世紀出現于威尼斯以來, 風行商界幾百年, 為眾多進出口商所青睞。但信用證的風險也隨之而來, 不法分子的欺詐手段和方法也將會不斷變換、 層出不窮。對進口商來說,除本文提到的價格風險、融資與流動性風險、單據風險外,還有信用風險、法律風險、操作風險等一系列風險。這就需要進口商加強風險防范意識,透徹了解信用證的原理與運作,認清單據買賣的實質,合理利用信用證運行機制, 掌握各種金融避險工具,靈活變通,爭取安全收匯,才能把風險降至最低。
參考文獻:
[1]楊型勝,梁建偉.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價格變動對進口開證業務的影響及其風險分析[J].金融理論與實踐, 2009,(11).
[2]盧俊峰,劉偉華.中國大宗商品進口風險及防范措施探析[J].經濟師,2011,(3).
[3]石曉梅,馮耕中.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關鍵風險識別研究:基于實證的探討[J].管理評論,2010, (12).
[4]張彥欣.進口業務中的信用證結算方式及其風險規避[J].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0,(3).
[5]尹繼群, 張漢江.大宗商品中遠期交易市場風險及工商監管對策分析[J].中國工商管理研究, 2011,(2).
[6]周夢,王敏濤.進口商在信用證支付方式下的風險及防范[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 2010,(8).
[7]丁煜.國際貿易中信用證的風險與防范[J].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 2004,(3).
[8]凌智.國際貿易中跟單信用證風險與防范[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2008 .
[9]劉翔峰.國際大宗商品的金融屬性日益凸顯及中國的對策[J].金融理論與實踐, 2008,(9) .
[10]紀建勇.備用信用證應用及其風險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10.
[11]北京商報.一季度整體上漲14.2%,大宗商品漲價成進口額猛增推手[EB/OL].http://finance.jrj.com.cn/2011/04/1107139688147. shtml,2011-04-11.
[12]胡紅偉.我國六年首現季度貿易逆差,大宗商品進口量增長[EB/OL].新京報.http://news.sohu.com/20110411/n280211497.shtml, 2011-04-11.
[責任編輯 海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