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水科
【摘要】本文在考察清華、復旦和華中科技大學三所院校新聞專業通識教育模式的基礎上,提出清華模式是寬基礎、綜合性、重文理交融,復旦模式是厚基礎、自主性、重心智訓練,華科模式是寬口徑、復合性、重文理滲透,并對通識教育的設置、內容及實現途徑等進行思考。
【關鍵詞】理工院校;新聞專業;通識教育;案例研究
20世紀80年代以來,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一批理工科特色鮮明的院校陸續辦起了新聞傳播專業。由于其學科底蘊、大學精神等與文科特色鮮明的大學均不同,其培養新聞人才的模式理應有所不同??疾炱湫侣勅瞬排囵B計劃就會發現,多數高校新聞專業的學科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程大同小異,真正凸顯其大學精神和人才目標定位的是通識教育。那么,理工院校新聞專業通識教育有何特點,何以需要,如何設置,以及如何實現?本文通過考察清華、復旦和華中科技大學三所院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通識教育,探索和思考上述問題,以期對理工科特色鮮明的院校新聞教育有所借鑒和啟發。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說的理工院校是以理工科為主的院校或者理工特色的綜合院校。清華由傳統的理工科院校逐漸轉型為綜合性大學,復旦和華中科技為典型的文理綜合性大學,三所院校均有新聞傳播學博士點。因而,三所院校的通識教育模式對理工院校具有普遍借鑒和啟發意義。
理工院校新聞專業通識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所謂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就是培養完整的人,即培養具有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的教育。教育大致分為“使人成為人”的通識教育和“使人成為某種人”的專業教育兩類。本文從非專業教育的寬泛意義上,將專業課程之外的其他課程均歸入通識教育。以下是對清華、復旦和華中科技大學三所高校新聞專業通識教育的具體考察。
“清華模式”:寬基礎,綜合性,重文理交融。清華大學新聞學本科專業總學分172學分,其通識類課程分為人文社科基礎課程和自然科學基礎課程兩大類,其中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達62學分,自然科學類課程15學分,兩類總計至少需修讀77學分,占課內總學分(140學分)的一半以上。在人文社科類課程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論課、體育和外語,真正體現其通識教育特色的人文社科類課程為語言文學類、歷史類、哲學類、社科類和其他類共五個板塊40個學分。自然科學類課程有文科數學、文科物理、現代生物學、實用統計方法等六門課程。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官方網站上,其新聞教育理念被表述為:素質為本,實踐為用,體現綜合性、研究性和開放性,并將其本科教學培養特色概括為“寬基礎、重實踐、具有國際化視野”。綜合分析,我們有理由將其通識教育的特點概括為“寬基礎,綜合性,重文理交融”。這里的綜合性有豐富的內涵,凸顯了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人文社會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理念,同時還強調中外融合(國際視野)、文理交叉、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并重的教學理念。譬如人文社科類課程就包含語言文學類、歷史類等五大板塊,還包括15學分的自然學科課程,體現了既重視人文社會科學的寬口徑、多學科交叉融合性,又重視新聞專業學生的自然科學素養,即文理交融的鮮明特色。當然,清華重實踐、開放性(國際視野)的教學理念主要是通過專業教育體現的。
“復旦模式”:厚基礎,自主性,重心智訓練。復旦新聞學本科專業總學分143學分。其通識教育課程包括18學分的專項教育課程(英語、體育、計算機等)、24學分的通識核心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模塊及六大模塊)、8學分的選修課程以及28學分的文理基礎課程。文理基礎課程分為人文類、法政類、經管類、數學類、自然科學類、技術科學類、醫學類共七大類,除新聞學專業學生必選的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新聞學概論和傳播學概論三門課(共6學分)之外,其余22學分實質可歸入通識教育之中。這樣一來,復旦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總學分達到72學分,也占總學分的一半以上。最能凸顯復旦大學通識教育特色的是核心課程中的六大模塊,它們是: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科技進步與科學精神、生態環境與生命關懷、藝術創作與審美體驗。該模塊面向全校各專業,要求學生在六個模塊中各修2個學分,在6個學期內修完,共12個學分。每一個模塊至少有20門以上的課程組可供學生任意選修,自由度很高。
考察復旦通識教育,以下三點是必須注意到的:第一,文理基礎課程中有22學分要在人文類、法政類和經管類課程組中選修,有利于夯實基礎,拓寬知識面;第二,六大模塊真正體現了西方博雅教育的精神,其著眼點不在于知識傳授,而重在心智訓練、人格培養和人的全面發展;第三,選修課自由度很高,六大模塊中的任何一個模塊都要二十多門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任選。結合復旦新聞學院提出的“國際視野,中國聲音,德才兼備,富于創新”的十六字培養方針,其通識教育模式的主要特點可以概括為:厚基礎,自主性,重心智訓練。
“華科模式”:寬口徑,復合性,重文理滲透。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課內總學分162學分,另外學生還必須至少獲得課外學分5學分即可畢業。其通識教育類課程包括47.5學分的一般通識類課程(思想政治類、外語、體育、計算機等)、30學分的學科基礎類課程(涵蓋了文學、政治、經濟、哲學、法學、倫理、邏輯學、社會學等學科,實質可歸入通識教育)以及6學分的自然科學類選修課程,總計83.5學分,也超過了課內總學分的一半。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一般通識類課程中,計算機基礎、VB程序設計和微積分三門理工科特色課程總計10.5學分,再加上自然科學選修類的6學分,有16.5學分的理工類課程,這凸顯了華中科技大學重視文理交融的新聞教育理念。其次,被歸入學科大類基礎課程的人文社科類課程,全部為入門性的概論類課程,學科類型涵蓋了文學、社會學、哲學、管理學、倫理學、邏輯學、經濟學、法學等,真正體現了其“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理念,這與華科大在其新聞人才培養計劃中試圖塑造學生“厚基礎,寬口徑,術理兼備”的知識結構也是一致的。再次,華科大將學生的社會實踐、競賽獲獎和科研等因素也納入學分管理,并規定了最低課外學分5學分,凸顯其重實踐、重能力的培養理念。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專業培養計劃明確提出其培養特色是:文理滲透的知識結構,全能的媒體傳播技能培養。基于以上事實,我們認為,華科大通識教育的特點可歸結為:寬口徑,復合性,重文理滲透。復合性是對其人才培養目標“全能的媒體傳播技能培養”的概括。
對理工院校新聞專業通識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
通識教育何以需要,通識教育如何設置以及如何實現?在描述清華、復旦、華中科技大學三所高校的通識教育構成,以及總結其各自特點的基礎上,我們嘗試依次探討這些問題。
通識教育何以需要?從大的教育背景來看,實施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糾正過分“專業化”教育的弊端。20世紀50年代我國照搬了蘇聯“專業化”的教育模式。專業教育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急需的人才,但傳統新聞專業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新聞人才存在著上手快、后勁不足以及創新能力不夠等通病,其根源就在于以實用技能培訓為中心,弱化甚至忽視了心智訓練與非專業知識的學習,造成學生知識結構單一、視野狹窄、根基薄弱、人文精神與新聞理想缺失等弊病。通識教育的要義在于人文化教育、智慧熏陶、拓寬視野、提供動力,因此,新聞教育開展通識教育的確勢在必行。
大學的課程體系是由“使人成為人”的知識與“使人成為某一種人”的知識兩類課程構成的,大學生的人生價值、理想信念、人文氣質、歷史認知、創造性智慧和反省精神,主要是靠開設“使人成為人”的通識教育來實現的。開設通識教育在高等教育市場化浪潮中尤為重要。人大校長紀寶成說,實用主義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大學精神的光芒。的確,我國高等教育普遍存在著“過窄的專業教育、過強的功利主義、過弱的人文精神”現象。對理工院校來說,通識教育更是對追求以“實用”為中心的科技精神的糾偏,以及對人文教育不足的彌補。綜觀清華、復旦和華中科技大學三所高校的新聞教育,無一例外都將通識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而且這三所高校的通識教育學分都超過了總學分的一半甚至更多。這與三所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是密切相連的,是大學精神的充分體現。
通識教育如何設置?從清華、復旦和華科大三所有理工特色的大學來看,其通識教育的共同點是:都重視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通識教育學分在整體課程體系中占一半以上;通識教育的構成基本為一般思想政治類公共課程、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自然科學選修課程等構成;這三所高校都將學科的“交叉融合”作為構建課程體系的重要原則;都有一定比例的理工類課程等。目前在我國也沒有公認的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標準,但這三所院校的通識教育設置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和思考。
首先,通識教育應當形成一個完整、全面、清晰的目標體系,此體系應從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和基本能力而非灌輸知識的角度來制定。復旦大學的“六大模塊”更多地將著眼點放在心智訓練而不是知識傳授上,更重視人格的培養和人的全面發展。而華科大人文社科類課程,全部為概論類課程,學科類型涵蓋了文學、社會學、哲學、管理學、倫理學、邏輯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等,雖體現了“寬口徑”,但卻難逃以人文社會科學為基礎的“知識結構”構建通識教育的套路。其次,通識教育課程比例多少才算合適?三所高校通識教育都占到一半以上,這充分顯示了實力雄厚的理工院校都非常重視通識教育,但加強通識教育并非一味追求課程數量。通識教育課程的種類應當全面反映人類已有的知識領域,不同領域的課程數量之間應當形成合適的比例。華科大人文社科類課程中,文學類課程共9.5學分,明顯超過其他類型學科比例。另外,清華和華科大明確提出了“文理交融”的培養理念,但兩校自然科學類課程的比例也各不相同。這是一個仍待探討的復雜問題。再次,通識教育課程內容應當包括哪些?通識教育應當全面反映人類已有的科學文化領域,問題是人類至今累積起來的知識浩如煙海,每一類知識即便精選一門課程,在有限的大學教育里也難以窮盡。所以,通識教育課程內容應當與高校的目標、大學精神聯系起來,盡量遠離學科專業,以普適性、基礎性的課程為主。
通識教育如何實現?目前我國通識教育的實現方式主要有三種:必修、限選和自由選修。必修指學校規定學生必須修習某課程。選修指根據學生個人興趣或專業需要進行自由選擇。限選則介于必修和自由選修之間,指學?;蚋髟合祵W生通識課程進行一定程度的限制,一般是在某幾門課程或某一領域中要求至少選擇其中的幾門課程進行修習。從三所高校通識教育實踐來看,基本包含了必修、限選和自由選修三種方式。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形式絕大多數都是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式教學,少數課程以課堂討論或講座的形式出現。我們認為,通識教育的途徑應當多樣化。因為通識教育受制于學校的師資力量和課堂的形式,多渠道、多途徑開展素質教育是對課堂教學的有利補充,譬如講座、課外閱讀引導、社會實踐等。
[本文為2010年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理工科院校新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SGH10310)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復旦大學2009級、清華大學2008級、華中科技大學2010級新聞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2]復旦大學、清華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官方網站。
[3]田秋生.通識教育打造媒體精英——復旦、清華新聞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考察[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1).
(作者為西京學院人文系教師)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