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婷婷
摘 要:隨著大學英語改革的發展,大學英語是否應向通識教育方向改革引發了眾多爭議。本文基于大學英語教學當前現狀,在通識教育的基礎上,對通識教育下的大學英語教學進行了分析,并結合獨立院校的特點,對大學英語通識教育改革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通識教育;大學英語;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1-0096-01
通識教育就性質而言,指的是“非專業性、非職業性教育”,是“人人應受的教育”(李曼麗,1995),是帶有普遍意義的人生教育,目的是使學生得到健康發展(馮増俊,2004)。大學英語的傳統模式是必修課,近年來,隨著大學英語的改革發展,大學英語開始邁入通識選修課的行列,部分高校在保留必修課的基礎上,對第二年的大學英語實行選修制度。這就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現狀分析
(一)應試教育的影響。不容忽視,大學英語作為中學英語的重要銜接,很大程度上中學的教學模式會對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產生影響。中學英語教學以應試教育為主,更看重學生的分數而忽視語言應用能力,更強調語法而忽視聽說的教育。在傳統思想的影響下,大學英語偏重四六級的應試教育,大多數學生立下的目標是通過四級或者六級,而不是想提高英語語言綜合能力和文化素養。而怎樣讓學生做到聽說讀寫譯全面發展的同時,人文素養也得到提高,是大學英語教育與改革必須面臨的問題。
(二)課程設置方面。多年來大學英語作為公共必修課,學生的印象是拿到學分或者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整體氛圍造成更加重視它的工具功能(instrumental)而忽略了一體化培養功能(integrative)。部分教材沿用多年未改版,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導致學生所學無法及時應用。大學英語教材某些內容及涉及話題不足以吸引學生的興趣。
(三)教師素質方面。大學教師較為重視專業技能與知識,而忽略了各方面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高,課堂教學重點進行語言點講授,而導致大學英語缺乏文化內涵和吸引力。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課程內容較多,容易導致教師在講授時無法深入,僅停留在傳統語言層面難以拓展。大學英語教師承擔課程任務較重,如何在保證教學、做好科研的同時,全面提高綜合素養,是大學老師亟待思考的問題。
二、基本策略
(一)課程設置方面更合理化。學者吳鼎民提出把大學英語課程改造成英語語言學習和技能訓練、跨文化交際以及通英語獲取多學科基礎知識的一門綜合性的、多功能的課程(吳鼎民,2005)。在傳統將大學英語作為必修課的基礎上,我校對一年級通過英語四級的同學,實行大學英語3的免修政策,同時在二年級開設英語選修課,比如實用英語聽說突破、跨文化交際等。通過設置多元的大學英語課程,可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同時在教材選擇方面,一定要注意在符合學生水平的基礎上,符合教學大綱和課程設置的要求并保證時效性。
(二)改變傳統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傳統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僅僅是被動的接受者,無法發揮自己的個性。在通識教育的理念的倡導下,要求轉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主要以講授語言點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結合學生的個人興趣及特點,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加強課堂參與度,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赏ㄟ^一些課堂活動增加人文性及趣味性,比如通過新聞聽力,電影片段臺詞欣賞,美文欣賞,劇目表演等幫助學生拓展知識和提高人文素養。
(三)教師提高綜合素質。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對大學英語通識教育改革十分重要?,F代大學英語教師不僅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掌握相關的課堂教學技巧,掌握現代信息技術,適應教材的不斷更新,還應該全面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多讀書,各方面的知識都應該了解一些,開拓視野,掌握歷史文化知識,同時也要與時俱進,了解當下的文化熱點。增加培訓或者出國培訓的機會,使老師有更豐富的閱歷。只有教師自身的知識儲備增加,才能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增加課堂教學的人文性及趣味性。
(四)評價方式的轉變。我校大學英語一直采用的評價方式是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就形成性評價而言,出勤、網絡測試、泛讀、快讀、聽力及學習表現各占一定比例,總結性評價中主觀題也占了一定比例,另外加入口語測試。在這樣的評價體系中,不是單純地評估學生的詞匯量、語法水平或者聽力寫作水平,在實際操作中,以語言為平臺,將西方知識和文化融入到語言中,在形成性評價的語言輸入過程中,了解到教育、人文、商業、科技等各方面知識和內容??谡Z輸出更是對學生各方面知識綜合評價。
三、總結
筆者主要從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材及教師綜合素質及評價方式等方面對大學英語向通識教育方向發展進行闡述。新世紀要求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而大學英語不僅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更重要是提高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廣大教育工作者要順應時代的潮流,重視通識教育的理念和原則,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設置多元化的課程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同時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采用更為合理的評價方式。只有通過高校、教師及學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培養出全面發展高素質地人才。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錦城學院通識教育中心)
參考文獻:
[1]馮增俊.香港通識教育初探[J].比較教育研究,2004(8):66-69.
[2]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15-18.
[3]吳鼎民.大學英語教學的“三套車”構想與高素質人才培養[J].江蘇高教,2005(4):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