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濤


造反派,既是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詞匯,也是一個具有豐富政治含義的詞匯。它既是對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以“造反”自稱、標榜的一種群眾組織的特定稱謂,也是對他們的政治實踐相關連的一整套思想方法、行為特征、價值取向的專門描述。
造反派是與保守(保皇)派相對而言的,它的存在與消亡是和文化大革命緊密相連的,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造反派幾乎就等同于文化大革命,這種理解是對造反派廣義概念的理解,這是因為在漫長的十年中,造反小將橫掃一切,高喊著“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口號,以各種方式批判和破除他們認為的“封資修”,從城市到鄉村,從學校到工廠,整個中國都被這樣的一場大民主的群眾運動卷了進去。但是造反派并不是自文化大革命開始就產生的,而是脫胎于紅衛兵組織,并且始終與紅衛兵緊密相連。隨著文化大革命運動的不斷深入和紅衛兵組織人員的不斷擴大,幾乎整整一代青年都參與到紅衛兵組織,隨著運動的深入,很快,這支隊伍中間由于在政治、社會以及思想意識方面形形色色的差異和分歧,逐漸產生了不同的流派,造反派紅衛兵就是其中主要的流派之一。造反派紅衛兵成為紅衛兵的主流,并且逐漸影響著社會的各個層面。1966年10月后,除紅衛兵組織外,以產業工人為主,農商文衛等為輔的造反派組織迅速發展起來,并逐步的取代了造反派紅衛兵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主角地位。1967年1月上海,在毛澤東認可后推動并擴展到全國的造反派奪權運動,即“一月奪權”,是造反派發展到最高峰的標志。也正是因為全面奪權的開始,造反派與保守(?;剩┡稍谡文繕撕驼J識上的分歧越來越大,并逐漸由辯論等形式的“文斗”發展成武裝械斗甚至動用武器的“武斗”,并造成一定范圍的混亂。大規模的武斗一直持續到1967年中央文革下達九五命令,軍隊介入支左,組建了以軍人、被解放的老干部以及造反派組織的代表為主的,也叫“三結合”的新的革命委員會。在這之后,造反派逐步走向消亡,并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而壽終正寢。
“革命無罪,造反有理”
文化大革命時期廣為流傳的口號中,有一句“革命無罪,造反有理”,之所以提到這句口號,是因為文化大革命中一切造反行為,都是以它為依據的。造反派的名字,也是從這句話中引申來的。“造反有理”是毛澤東于1939年12月21日,在延安各界慶祝斯大林六十壽辰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到的一句話,原文是這樣的: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條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睅浊陙砜偸钦f壓迫有理,剝削有理,造反無理。自從馬克思主義出來,就把這個舊案翻過來了,這是個大功勞,這個道理是無產階級從斗爭中得來的,而馬克思作了結論。根據這個道理,于是就反抗,就斗爭,就干社會主義。清華大學附中的中學生在他們成立紅衛兵組織后的第一張大字報《無產階級的革命造反精神萬歲》中說到:“革命就是造反,毛澤東思想的靈魂就是造反?!?。在他們遭到反駁后,很快在第二張大字報《再論無產階級的革命造反精神萬歲》中,引用“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條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弊鳛樽约旱睦碚撘罁?,成功的使紅衛兵組織站穩了腳,并獲得了毛澤東的支持,此后通過第三張大字報《三論無產階級的革命造反精神萬歲》,使這句話傳遍全國。
紅衛兵組織的成立及造反派紅衛兵的產生
文化大革命期間,大、中學校的學生率先起來“造修正主義的反”,由此催生出了紅衛兵組織。紅衛兵是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利用的全國性的以大、中青年學生為主的群眾性組織。1966年5月29日,清華大學附中的一群中學生在圓明園聚會,決定成立秘密的學生組織——紅衛兵。他們聲稱自己是保衛毛主席的“紅色衛兵”,毛主席是他們的“紅司令”。這一天成為紅衛兵的誕生日。6月2日,清華附中貼出了署名為“紅衛兵”的大字報,紅衛兵組織第一次公開亮相。1966年8月5日,毛澤東發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不點名地指責劉少奇,明確地提出黨中央有一個資產階級司令部。1966年8月18日,首都百萬群眾在天安門廣場舉行慶?!拔幕蟾锩钡拇髸?,毛澤東首次接見來京進行大串連的全國各地的紅衛兵,這標志著紅衛兵運動的興起。隨后,在8月18日至11月26日期間,毛澤東連續八次接見紅衛兵。“打鬼借用鐘馗”﹐紅衛兵被賦予了至高無上的批判﹑斗爭﹑奪權的話語及行動權力﹐紅衛兵運動進入高潮。也就是在這一時期,紅衛兵組織由于成員在政治、社會和思想意識等方面的差異和分歧,出現了不同的派別:1、老紅衛兵,那些在1966年8月18日以前,即毛澤東接見之前成立的紅衛兵稱自己為“老紅衛兵”,意在標榜自己是隊伍純潔的、受到毛澤東親自支持的、紅衛兵運動的創始者,并以此與后來成立的紅衛兵,特別是家庭出身混雜的造反派紅衛兵相區別,顯著特征是多由干部子弟組成,宣揚“血統論”;2、保守派,1966年8月18日公開報導毛澤東接見紅衛兵以后,千千萬萬學生起而仿效老紅衛兵的榜樣,保守派多由出身較好的,即所謂“紅五類”人員組成,依靠和維護文化大革命最初一兩個月的基層和地方領導;3、造反派紅衛兵最突出的特征是沖擊黨政領導和批判血統論。造反派紅衛兵多出現于1966年8月18日毛澤東接見紅衛兵以后,興起于同年10月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運動。到1966年底,在大多數城市,造反派已經發展為學生中的多數派,取代老紅衛兵成為紅衛兵運動的主流派別;4、極左派,出現于1967年至1968年,造反派形成強大的政治勢力以后,它是最激進的一翼對文化大革命的意義進行了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索,出現了一些標新立異的觀點,號稱“新思潮”。新思潮逐漸發展,超越了一般的造反派,形成了具有新的思想和政治特征的流派,當時被稱為“極左派”。這一思潮的基本傾向是在總體上批判和否定中國的基本政治和社會制度。這樣的觀點不僅根本違背傳統的指導性意識形態,也越出了以中央文革小組為代表的黨內極左派劃定的思想界限。因此,他們大多沒有來得及發展成可觀的政治派別,就被鎮壓了。
造反派紅衛兵的領袖和核心人物多為在文化大革命運動初期受過打擊、排斥或者自認為政治境遇不佳的學生,大致是具有這樣兩種經歷的人。一是在運動的最初兩個月,被領導運動的黨委或工作組批判、冷落,特別是被當作“反革命”、“右派”、“假左派、真右派”的學生。這些學生被批判的具體原因不盡相同,后來成為造反派紅衛兵著名領袖的,多曾經冒犯黨委和工作組的領導權威,他們或者批評學校領導的某些方針政策,或者認為黨委、工作組的領導人有政治問題,他們受宣傳媒介的影響,常常崇尚群眾的自發性,主張比工作組更激進的作法,如清華大學的學生蒯大富。同樣被工作組批評,但是他們的處境與老紅衛兵迥然不同。老紅衛兵被認為是不聽指揮的左派。而他們則被認為是“假左派、真右派”、“反黨分子”。這些敢于向黨委和工作組挑戰的學生,一般有“好”的家庭出身背景。此外,也有一些學生因為“白?!?、“思想反動”被批判,或者因為“思想落后”、出身問題、表現不積極而受冷落。二是另一類學生加入造反派是因為受到血統論的歧視和壓抑,或者僅僅因為反對血統論。在北京多數中學,造反派起源于對老紅衛兵血統論的反抗。在其他地區,如上海、廣州,批判血統論也是中學生造反派的最主要的活動之一。在毛澤東發動的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運動中,這些學生得到平反,他們組成造反派,攻擊那些曾經傷害過他們,壓制過他們的黨委、工作組、老紅衛兵或保守派。在他們的帶動下,群眾運動的鋒芒真正指向了黨內當權派。
1968年,隨著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開展,以青年學生為主力的紅衛兵基本上都被分配到農村接收“貧下中農再教育”,盡管各學校以大聯合的“紅衛兵團”正式代替了文革前的共青團組織,但作為造反派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紅衛兵運動則是徹底結束了。
工人為主體的群眾性造反派組織
在造反派紅衛兵成為紅衛兵組織的主流派別時,隨著紅衛兵全國“大串聯”的步伐,除了以青年學生為主要成員的造反派紅衛兵以外,以產業工人為主,農、商、文、衛等行業人員為輔的群眾性造反派組織,以飛快的速度遍布全國各地。并在造反派紅衛兵推出文革舞臺的時候,接過了“造反”大旗。
1966年8月18日毛澤東對紅衛兵的第一次檢閱標志著紅衛兵運動的興起;而1966年11月9日“上海工人革命造反總司令部”(簡稱“工總司”)的成立大會以及隨后發生的“安亭事件”,則是工人造反派興起的標志。文化革命一開始便是以無產階級的名義發動的,冠之以“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稱號。而無產階級的核心是產業工人,這符合共產黨的一貫宗旨,很快,工人造反派被奉為“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主力軍”,在人數和地位上很快超過了紅衛兵,使得文化大革命迅速向深度和廣度蔓延。原來只局限于青年學生中的因對文化革命不同理解而產生的兩派對立,很快向社會擴張,即所謂的“造反派”和“保皇派”的區分。兩派之間的斗爭方式由學生式的大字報被更簡單原始而又直接了當的方式——武斗所代替。1966年12月底,上海工人造反派發動了文化革命中全國第一次以革命名義取締對立面組織的大規模武斗“康平路事件”,從此全國各地武斗烽煙四起,武斗手段從拳頭棍棒上升到槍炮炸藥,發生了多起影響全國的武斗事件,如武漢7.20武斗、重慶百日武斗、廣州7.23中山紀念堂武斗、清華大學百日武斗等等。1967年底至1968年底,所有的造反派組織都在“大聯合”的口號下解散,重新歸屬于所在單位的行政組織,以“三結合”(解放軍代表、被解放的老干部、群眾組織代表)的形式參加到各級“革命委員會”,不復以組織形式存在。唯一例外的,只有上海的工人造反派組織“工總司”,直到1972年自上而下的改組為“上海工代會”,完整地保留了原來的組織系統和所有的人員,這才走完了它全部歷史的最后一步。因此可以說,上海的“工總司”是第一個走上文化革命舞臺的群眾造反派組織,又是最后一個退出文化革命舞臺的角色。
群眾性造反派組織與造反派紅衛兵不同,他們主要是針對十七年的不公遭遇、受壓制以及在歷次政治運動和文革初期被打壓而造反的,所以,他們造反的目標就是本單位本地區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就或多或少免不了要爭取公正和公平,訴說冤屈、爭取權益或者搞所謂“經濟主義”,這和率先起動的造反派是有著明確區別的。這一點從他們命名組織上,也可見一斑,如在北京建立的臨時工、合同工組織全國紅色勞動者造反總團(全紅總),上海臨時工、外包工組織紅色工人革命造反總司令部(紅工司)等等。
此外,值得一提的有兩點:一是當時在中國工作的外國專家中,也有人成立或參加了造反派組織,如當時在中央廣播事業局工作的美國專家李敦白(美國學者,1944年—1979年期間曾長居在中國,是第一個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美國人。)就是典型代表,文革時期,他是造反派“白求恩——延安造反團”的領導,有成員70余人,基本上都是外國專家。二是在1965年到1972年,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也波及了鄰國日本,甚至日本共產黨內部也分裂出親中派、反日共派,學生、工人等社會階層中間也出現了激進的左翼派別,并一度出現武斗現象。
造反派的特點
造反派在“文化大革命”中是極為特殊的一個群體,雖然組成人員中有各行各業、各色人等,而且分布于全國各地,但是他們生長于同一時代,又有著相同的信仰目標,所以在思想、行為等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一)既“懷疑一切”又強調個人崇拜
“懷疑一切”思潮在造反派形成之初就達到頂點,當時造反派最常引用的一條“毛主席語錄”就是:“共產黨員對任何事情都要問一個為什么,都要經過自己頭腦的周密思考,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實際,是否真有道理,絕對不應盲從,絕對不應提倡奴隸主義?!币虼?,造反派敢于對許多權威進行懷疑,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幾乎都遭到造反派的懷疑和“炮轟”,甚至連中央文革小組的一些成員,連周恩來都難逃被懷疑、被“炮轟”的命運。
但是,造反派的“懷疑一切”并不是什么都不相信,因為他們同時又非常迷信毛澤東的絕對權威。清華大學東方紅南下革命戰斗隊所寫的《革命的“懷疑一切”萬歲》(1966年9月7日)一文中說:“懷疑一切,就是用毛澤東主義檢驗一切。”
為什么會有這樣矛盾的表現?造反派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產生的。這個歷史時期的一個重大特點就是對毛澤東狂熱的個人崇拜。造反派深受時代環境的影響,特別是其中的青少年,更是在個人崇拜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因此,造反派從誕生之日起,就以“保衛毛主席,保衛黨中央”為己任。而且在以后的發展演變中,往往在個人迷信方面表現得比一般民眾更加狂熱。重慶造反派的兩大派之一,八一五派一開始就有一個響亮的口號:“頭可斷,血可流,毛澤東思想不可丟!”
(二)“大民主”與不民主
文化大革命由于長期接受的是歷次政治運動的教育、影響,長期接受的是“階級斗爭”教育,被灌輸的是“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在路線問題上沒有調和的余地”和“宜將剩勇追窮寇”、“痛打落水狗”、“反對折中、公允、調和”等思想。造反派在大字報、傳單、小報和廣播中經常出現捕風捉影的“小道消息”、不負責任的危言聳聽或對批判對象進行人身攻擊、亂加罪名無限上綱的內容,在批判時總是要剝奪對方的發言權、辯護權,甚至施以武斗或私刑,隨意抓人、抄家。造反派大多在“文革”前或“文革”初期遭受過迫害,但在起來造反后往往會對批斗對象進行變本加厲的打擊迫害。造反派不能容忍不同意見,對“保守派”批判當權派,造反派總要稱之為“假批判真包庇”,對當權派的檢查,造反派總要稱之為“假檢查真反撲”。也正因為如此,造反派內部往往因一點小小的意見分歧就會上綱為“原則斗爭”,就要“炮轟總部”,甚至拉出人馬分裂為勢不兩立的派別。
(三)暴力
因為長期接受的“階級斗爭”和“革命傳統”教育,造反派信奉“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凡是反動的東西,你不打,他就不倒”、“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人民的殘酷”,因此在語言和行為上都帶有強烈的暴力傾向?!皵橙瞬煌督稻徒兴鼫缤觥薄ⅰ罢l反對毛主席就砸爛誰的狗頭”、“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腳”,這都是當年造反派的流行口號。很少有哪個造反派組織沒有參與過打、砸、搶活動,雖然打砸搶不是造反派的發明,而是從土改時的“貧農團”,三反、五反時的“打彪隊”直到1966年“紅八月”制造“紅色恐怖”的早期紅衛兵之類歷次政治運動積極分子那兒一脈相承傳下來的,但卻被造反派毫不含糊地學到了,用上了。造反派兩大派之間的意見分歧很容易就發展為暴力沖突,甚至升級為真槍實彈的“全面內戰”。
當然,造反派的這些特點,有的在“保守派”以及當權派那里都可以看到,只是表現形式及內容各有不同特點,這是一個時代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