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嘉嵩 王亞莉 段文博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開放,金融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衍生金融產品交易日趨活躍,傳統的金融理論知識已不足以支撐現代金融發展的需求,并且,隨著地方金融中心的崛起,區域金融的發展也對金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轉變地方高校金融專業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與實踐迫在眉睫。
關鍵詞:地方高校;金融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F830-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0-0260-02
一、地方高校金融專業的教學現狀
(一)傳統的金融學理論教學模式
當前,我國多數地方高校的金融教學體系大體上偏向宏觀,雖然為了順應國際化的發展方向已經開始著手微觀化的教學,但是授課的框架結構覆蓋面仍然較廣,以至于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和詳細的講解。此外,由于微觀教學內容相對較少,以致缺乏一定的理論實踐與數理分析教學內容,教學的主要形式以理論內容的講解為主,啟發性不強。
(二)新穎元素與時事信息的欠缺
地方高校的教學資源在不斷增加,但是新穎的元素仍然相對欠缺,新的教學模式亟待改革,教學思維需要轉變,不斷創新來適應現代化的金融學發展的需要。此外,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在金融信息的傳導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由于部分教師的專業素質還無法正確的分析當前的金融學時事信息,所以導致了同學們無法把現實的金融信息與課堂內容相連接,弱化了教學的實際效果。
(三)交流平臺與實踐技術系統的不完善
當前,多數地方高校沒有建立完善的師生交流平臺,造成學生與專業教師之間的溝通困難,使部分教師無法真正了解學生的需求,無法及時解答學生生活中的金融疑問與難題,以致錯失身邊的金融實踐的機會。此外,金融學教學的實踐與技術系統相對不完善,使學生缺少自己動手實踐操作金融業務的途徑,導致金融知識的積累無法順利的轉化為真正的實踐能力,而這實際上也會給畢業生帶來一定的就業壓力。
(四)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缺乏
當今一代的大學生普遍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自主能力的缺乏。表現之一就是學習方面相對依賴教師,無法獨立完成任務,缺乏思考的主動性表現之二是實踐能力的弱化,所以,必然會阻礙專業知識的創新與發展。
二、地方高校金融專業教學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專業教師的國際化意識
近年來,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逐漸開放,金融國際化的趨勢已經不可避免,但是,多數地方高校的金融專業仍然以傳統的理論教學為主。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無法將國際化的金融問題與教學內容相聯系,而金融學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應用學科,加強學生的理論實踐能力,特別是數理分析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青年教師的比重
多數地方高校在吸引人才方面的能力有限,導致金融專業在師資方面的新鮮元素較為缺乏。高級職稱教師的年齡較高,青年教師的比例較低,致使當下金融教學理念較為陳舊,教學素材的選擇落后以及與新時代的金融信息相脫節。此外,隨著學生年齡與教師年齡差距的不斷加大,也給師生之間的溝通帶來了不小的障礙,這已成為地方高校金融專業發展的瓶頸。
(三)資金投入情況
現代金融教學應進一步向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發展,特別是使學生熟悉金融衍生產品的操作原理,熟練掌握金融業務的操作流程等,而這需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設施。然而,地方高校由于專業發展、資金實力以及體制等方面的原因,對專業教學設施的投入不足,導致學生實踐技能不能得到有效提高,阻礙了金融專業的內涵式發展。
三、對地方高校金融專業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一)營造環境
1.明確金融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方向。金融專業教學應進行適當的社會化市場化指導,一方面需強化專業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另一方面應針對就業指導學生的實踐能力,這要求金融專業教師更多的側重于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引導學生向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發展。
2.教學過程生活化。通過了解,在理論基礎知識的教授過程中,學生更希望能把課堂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的生活中,或者能夠用課堂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金融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具備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并引入必要的生活中的金融現象加以解釋,以加深學生的理解。
3.加強專業教學設施建設。增加相關投入,創造條件建立股票、債券、基金等實驗室,或者建立模擬交流平臺,鼓勵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一方面在交流中實踐,一方面在實踐中指導,不斷提高學生在金融市場方面的實踐能力。
(二)注入新元素
1.不斷引進青年人才。通過不斷引進青年教師,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與協調。使多數教師能夠利用自身的專業素質分析時事金融熱點,及時和學生們一起分享獨到的見解,從而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和思考的積極性,同時,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
2.不斷更新與豐富教材內容?,F代通信技術的不斷更新推動了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對金融專業教學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因此,作為教學基礎的教材就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與完善,以滿足金融行業不斷發展變化的技術與產品的要求。
3.加強校際的專業交流。建立與兄弟院校的專業交流與合作機制,通過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學生互換,實現金融專業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地方院校之間的優勢互補,從而形成地方金融人才培養的合力,促進區域金融的合理發展。
(三)自主的心
1.師生角色的互換。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是以老師為中心,似乎是“聽講”模式才是正常的,這樣的學習效率往往是不高的,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以及隱性成本的損失。因此,在傳統模式的指導下,滲透學生自主討論與教學的模式是十分必要的。通過師生互動與溝通,可以進一步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與分析問題的能力。
2.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的能力。雙向的主動才能看到互動的效果,鼓勵與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教學資源,利用與專業老師的溝通,保持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使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促使學生注重與自覺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
3.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勵機制。針對對學生研究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有關部門應該制定激勵學生參與科學研究的相關政策,充分激發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積極性,肯定學生的實踐成果,從而為今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金融專業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依據時代的特點以及金融行業的不斷發展動態調整,以滿足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社會對人才的不同需求,從而保證專業教學的有效性,真正實現專業教學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張亦春,蔣峰.金融學專業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進研究[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1,(3).
[2]王廣謙.正確定位加速金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01,(22).
[3]艾洪德,徐明圣.新形勢下金融學專業本科教學面臨的挑戰與改革[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