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紅梅
〔關鍵詞〕 數學教學;審題能力;培
養;習慣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19—0039—01
在新課程教學實踐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狀況:在作業或檢測中,許多學生因沒有看清題目要求,沒有讀懂題目的意思而產生錯誤,若教師再把題目讀一讀,或者讓學生再重新做一次,他們就會做對了。于是,我們在分析出錯原因時,往往會給這些學生戴上粗心、馬虎的帽子。其實,在粗心、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學生審題能力的薄弱。從學生看到題目到動筆解題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便是審題。教師在教學中要主動、積極、有意識地分析出學生產生審題障礙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學生改正不良審題習慣。同時,教師還應重視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審題方法,使每個學生養成正確審題的習慣。
一、學生審題出現錯誤的主要原因
1. 粗心大意引起的錯誤。當今社會吸引學生的東西太多,從而造成學生做題不踏實,缺乏耐心和細心,很浮躁。做作業或考試時,跳題、漏題、計算符號看錯、抄錯數字等現象時有發生。
2. 理解題意不全面引起的錯誤。很多學生在審題時對關鍵詞句不理解,這主要跟語文閱讀能力有關;還有一些學生無法把文字敘述轉化成簡單的數學語言來審題,缺乏抓住關鍵點的能力,只看到事物的一面,看不到事物的另一面,缺乏反過來想一想的意識和能力,更不要說舉一反三的能力了。
3. 畏懼心理引起的錯誤。小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比較薄弱,當他們看到問題中條件繁多而又復雜時,便會產生畏懼心理,變得緊張起來,不想再去多看題目,更不愿意去分析題目中條件和問題之間的關系,從而導致學習自信心的喪失。
這些情況都較為普遍,其原因就是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因此,我們作為一線教師,要重視學生良好審題習慣的培養。
二、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
審題是解題的關鍵,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滲透此類教學思想。
1. 培養學生認真讀題的習慣。讀題是初步了解題意、了解題目內容的第一步,是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開始。讀題時要培養學生反復讀、仔細讀、邊讀邊想的習慣,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讀錯字,把題目讀順。通過讀題,學生能正確地找出條件和問題,對條件與條件、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有一個總括的了解。
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只是用眼睛掃一遍題目,就急于動筆了,因為他們感覺這是平時見過的問題。而事實上題目并不是他們“經驗”里的樣子,題目的意思已經發生了改變。為了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讀題習慣,我們可以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出聲輕讀、用手指讀,這樣能幫助他們不漏字、不添字,讀懂意思。同時,還可以要求學生輕讀后再默看題,仔細理解題目的意思,從而逐步提高讀題能力。
在讀題的過程中可讓學生用自己習慣的符號來圈畫重點詞語和關鍵句子,像“——”、“?”和“△”等都可以標出題目條件、問題,提醒自己注意。讓學生圈圈畫畫后,學生就能在不知不覺中理解題意,正確解答此類題目了。學生只有在審題中養成認真推敲、咬文嚼字的習慣,才能真正理解題意。
2. 培養學生畫示意圖或線段圖的習慣。線段圖具有半具體、半抽象的特點,直觀性強,可以幫助學生在解答問題時分清數量關系,理清思路,把學生難以接受的知識化難為易,是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有效輔助工具。在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在黑板上畫圖、講圖,或根據線段圖編應用題等。
3. 培養學生說題的習慣。說題就是指復述題意。復述題意不僅能準確地反映出學生對題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在審題中,不管學生的審題正確與否,都要培養學生說題的習慣,使他們想說、會說、敢說。通過說,學生間可以相互取長補短,可以爭論探討,可以去偽存真,在思辨中加深理解,從而提高審題能力。
總之,審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解題能力的高低,審題習慣的培養對于學生學好數學是非常重要的。這種習慣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實踐和摸索,這是每個數學教師面臨的一項任務,也是一種責任。
編輯:劉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