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英
〔關鍵詞〕 數學教學;新課標;數學意識;思維發展;
數學課程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9—0091—01
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探究”、“合作學習”、“數學建模”等形式多樣的課改方案,強烈地影響著我們原本熟悉的教學環境。無論是課時的減少,還是教學方式的改變,都對我們每一位高中數學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必須思考:高中數學課怎么上,才能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使其養成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習慣。
思考一:數學課堂的核心應從注重教師的“教”向關注學生的“學”轉移
數學作為一門既基礎又重要的學科,教學內容涉及許多的定義、公式、解題技巧和思想方法。學生如何掌握基礎知識,把握解題技巧和了解思想方法,進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但要靠教師的“教”,更主要的是要靠學生的“學”。我們數學教師應讓學生“動”起來,學生力所能及的事讓學生自己去做,引導學生體驗數學結論的探究過程。有些學生聽課的時候只關注題目的結果,教師應讓學生關注結果產生背后的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興趣的問題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一個好辦法,問題能促使學生互動。教師在講課的時候要設計一些問題串,要提好問題。
思考二: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突破學生的數學思維局限,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
數學意識是指學生在面對數學問題時該做什么及怎么做,至于做得是好是壞,當屬技能問題。有時,一些技能問題不是學生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有的學生面對數學問題,首先想到的是套哪個公式,模仿哪道做過的題目求解,對沒見過或稍微陌生一點的題型便無從下手,無法解決,這是數學意識落后的表現。數學教學中,教師在強調基礎知識的準確性、規范性、熟練程度的同時,應該加強數學意識教學,指導學生以意識帶動雙基,將數學意識滲透到具體問題之中。
我們在面對數學問題時只有注重培養學生的轉化意識,才能化難為易,讓學生得心應手、從容作答。所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是突破學生數學思維障礙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我們還可誘導學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維結構,消除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例如,教師可以用精心設計的診斷性題目,事先了解學生可能產生的錯誤想法,然后運用延遲評價的原則,即待所有學生的觀點充分暴露后,再提出正確的觀點,以免暴露不完全、解決不徹底。當然,為了消除學生在思維活動中只會“按部就班”的傾向,在教學中還應鼓勵學生進行求異思維活動,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獨立思考的習慣,使學生不滿足于用常規方法取得正確答案,嘗試探索用最簡單、最好的方法解決問題,從而發展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思考三:整體把握高中數學課程,對整個高中數學課程有一個統一的認識,才能更好地駕馭高中數學教學
我們對高中數學的理解要站在整體把握高中數學課程的基礎之上,對高中數學有一個統一認識。我們要把這種理念變成一種教法,影響學生的學法,告訴學生要學這些知識,要有微觀、中觀、大觀、宏觀的思想。有些數學知識或者概念,比如弧度,如果我們就弧度講弧度,很難讓學生真正理解為什么要引入弧度。又比如對通性、通法,如果我們沒有一個整體認識,那么就很難提煉出通性、通法這個理論,無法掌握什么是一些細微末節,什么是一些技術性問題,什么是重要的思想。對考試、高考的把握,我們也需要有一個整體的看法來思考高考與日常教學的關系。比如說,我們在高三復習環節,總有一個梳理知識的階段,但梳理知識不要等到高三才開始,我們在高一就開始做,學完每一章、每一節的內容,我們就要逐漸從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到讓學生能夠獨立梳理知識,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零散的知識在他們的腦子里始終形成一個網絡,那么到了高三階段再進行知識的梳理歸納,就會提高學生應對高考的能力。
編輯:劉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