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鴻鵠
〔關鍵詞〕 閱讀教學;語文素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9—0075—01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是語文學習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因此,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那么,如何進行閱讀訓練,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事實上,僅靠課堂教學要完成多層次綜合素質的培養是不現實的。這必須向課外延伸。強調課外閱讀至關重要。語文學科中的課文大多都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學生對它們具有一種自然的親和力。教師只要在課堂上積極引導、推薦,就能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把閱讀看成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指導課外閱讀時,應多一些隱性鼓勵,少一些硬性規定。不要刻意要求學生做讀書筆記,盡量放松學生閱讀的心境,讓學生能全身心陶醉在閱讀中。
二、閱讀教學要講究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我國的教育家、文學家歷來都很重視熟讀。語文課上我們應該與學生一起大聲朗讀一篇篇精彩的詩文,與他們一起陶醉,一起感動,一起品析。感悟它,研究它,從中攝取豐富的營養,塑造一個更深刻、更完美的自我。
第一,要多讀。多讀有兩層含義,一是說“讀書百遍”,指讀的遍數要多;二是說“讀書破萬卷”,指讀的文章要多。理解一篇文章,語文的活動應該建立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夏丐尊說:“讀得熟了,才能發現本篇前后的照應,才能和別篇作種種比較。”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初讀也許不理解,讀幾遍就理解了;文章中有些內容和技巧,初讀感知,再讀領略,三讀感悟,遍數多了就可以 明白它的佳處了。理解了,明白了,活動就有了依據,議論就有可能深刻。所以建立在熟讀基礎上的活動往往會事半功倍。為此,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靜下心來多讀幾遍,讀明白。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下筆如有神”。
第二,要誦讀。誦讀在這里也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吟誦,二是指背誦。吟誦是指按一定的重音、節奏、語氣、語速、語調,帶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學生語感能力的提高,有賴于大量語言的積累,進而才有語言的內化和自我語言的生成。從這個意義上說,背誦絕不是簡單的死記硬背。它對學語言的人來說,永不過時。胸中有了格局,品文便知優劣,下筆就有章法。故而學生經過背誦訓練來學語文,是夯實語文功底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缺乏背誦訓練的語文教學,即使講得再美妙,練得再多,活動再豐富,也是不完整的。
第三,要在讀中思考。學習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深入思考。深入思考,就是遇到問題會抓住本質,抓住特征、規律進行思考,會辯證地看待問題;就是遇到問題會多角度多方面進行思考,會全面地看待問題。
三、以讀促寫,提高語文素養
堅持讀、說、寫結合。首先,以課文閱讀直接帶動說話和寫作,實現由閱讀到說話、寫作能力的遷移。其次,以課文閱讀為切入口,以說話和寫作為主要訓練目的,通過“讀—說—寫”三個循環,把教學的觸角伸向廣闊的社會生活。如學習《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時,第一步,閱讀階段,理出以下幾點幫助學生理解課文:1.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引出一個什么觀點?2.課文是怎樣一層層展開說理的?理出層次段落,確認這類“一事一議”形象性議論文的結構模式:“事—過渡—聯系實際—說理”。第二步,說話階段,有意識開展說話訓練,以模仿文章結構為途徑,鞏固學習這類文章的作法。第三步,寫作成文階段。這一階段可以看作是第二階段內容的書面形式,只不過要求更高,在此階段,教師也可寫作“下水作文”,師生互相啟發,共同切磋。
總之,用開放的理念構建語文綜合素養的大課堂,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發展水平,只有大膽地“開放”,才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去嘗試、去實踐、去探索、去體驗;只有大膽地“開放”,才能激活學生的參與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使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發展。
為了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在培養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過程中,語文教師要能更好地駕馭開放式的語文教學,除了不斷看書學習“充電”外,還要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應對學生的挑戰,與他們共同成長。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