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 薛寧 曾潤梅
德育情境教育模擬實驗是按照具體的教學要求,通過多媒體技術將德育案例轉化為互動可視的模擬情境,并以實驗的方式運用于教學,學生在實驗中通過角色扮演和人—機互動的方式,完成特定的任務或解決特定的問題,以此增加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體悟”和理解,并突出提高理論應用能力。把情境教育模式與模擬實驗方法相結合,運用于德育是一種全新的嘗試,這種嘗試的現實依據可以從現代教育技術水平、計算機和網絡硬件設施、適用對象特點等方面得到說明。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以上幾方面的現實基礎,德育情境教育模擬實驗才是可行的。
1 現代教育技術水平
當前,多媒體與信息技術的出現改變了通信、辦公、娛樂和教育原有的含義,使我們充分享受到了它所帶來的便利和精彩。
對于德育情境教育模擬實驗而言,它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情境德育,就是因為它借助了現代計算機與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情境認知與學習環境,學生可以在人機交互的過程中進行道德體驗并完成道德學習。這個階段工作的重心是實現文本化的德育案例向模擬、互動情境的有效轉化。這是建構德育情境教育模擬實驗的核心部分。在這里需要分析的是,現實中是否具備這樣的“轉化”技術?
就目前而言,開發德育情境教育模擬實驗教學軟件所需要的技術基本都已成熟。作此判斷是基于對多媒體互動模擬情境最終實現形式的客觀考量。也就是說,單純以將枯燥的文本、靜態場景與角色通過程序設計整合成一個情節連貫、畫面流暢的動態情境的要求來說,目前大多數網游或單機游戲所采用的Flash、VC、DirectX、OpenGL、Java、3D等開發語言就能完全實現。德育情境教育模擬實驗教學軟件的開發并不存在技術性障礙。真正需要思考及探索的是,如何組合利用這些成熟技術去創造出逼真的、互動的、符合德育教學所需要的德育情境,這是重中之重。倘若處理不好這個問題,難免會使德育多媒體互動模擬情境教育走向庸俗化或形式化。
2 計算機和網絡硬件設施
由前可知,德育情境教育模擬實驗是以電腦為平臺開展的,而這一特性也決定了其對配套的外部設備要求很高,而這些方面在我國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
首先,從電腦普及情況來看。據信息產業部信息中心提供的數據表明,1996-2000年間我國家庭電腦的擁有率以年均38.2%的速度遞增。而從2002年的調查結果看,全國家庭電腦普及率為15.5%。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的擁有率遠遠高出全國平均水平,達30%左右。雖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家庭電腦的普及率不高,但這也恰恰預示著我國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而事實也證明的確如此, 2001年至2008年間我國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家庭電腦的臺數逐年上升,由2001年的13.31臺,到2008年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家用電腦(不含港澳臺)59.26臺。而東部地區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家庭電腦則高達74.86臺。這些數據表明,電腦已進入我國千家萬戶,成為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
這些年隨著電腦的普及與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人們對電腦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大。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已達3.38億,已經超過了美國總人口數,居世界首位,并有望在年底突破4億。另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2009年7月發布的《第2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青少年網民規模已達1.75億,占總網民數的51.8%,是中國互聯網最大的用戶群體。需要說明的是,他們對電腦與網絡的熟知度非常有利于德育情境教育模擬實驗的開展。
其次,從校園網及多媒體教室的建設情況來看。中共中央國務院1999年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曾明確指出:“大力提高教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這使得我國近年來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步伐明顯加快。各級各類學校不僅充實了大量的多媒體與計算機設備,建立了多媒體網絡教室,更致力于校園網的建設以配合“校校通”工程的實施。①“根據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等機構的統計,截至2002年年底,全國平均生機比為每35名學生一臺計算機;而2004年這個數字達到18.9∶1。校園網建設情況也是類似,2002年年底全國已建成的中小學校園網為2.6萬個,而到2004年分別有約90%、60%和40%的城市、縣鎮及農村學校建立了校園網。”而就高等院校而言,我們知道,其早先推進的教育現代化與信息化建設已經取得不少可喜的成績。如各院校基本規劃與建立了多媒體教室,搭建了校園網,而且將計算機網絡延伸到學生宿舍等等。由此可見,多媒體教室的普及、“校校通”工程的實施以及校園網的開通,為各級各類學校的德育情境教育模擬實驗的具體開展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3 適用對象特點
一般來說,衡量一種教學方法或手段是否可行、有效,最簡單實用的評判依據就是看其是否符合學生的成長特點與他們的需要。這在考量德育情境教育模擬實驗的可行性時,同樣適用。②
首先,學生好奇心理強,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學生處于成長階段,具有好奇、好動的天性。德育情境教育模擬實驗集合了圖形、動畫、視頻圖像、聲音等多種媒體的優勢,具有超文本,信息容量大、表現形式靈活、交互性等特點,給學生帶來了一種全新的環境和認知方式。讓學生在虛擬情境中體驗學習,不僅能夠滿足強烈的好奇心理,而且可以擺脫理論授課的枯燥,在更大的自由中獲得更大的發展。可以說,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德育情境教育模擬實驗具有傳統德育課程無法比擬的優勢,必然會受到學生的喜愛。
其次,學生主體性意識增強,渴望自己得到尊重。他們希望自己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收器”,而是一個鮮活的主體,能夠積極主動地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吳康寧教授曾指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學生已從順從的學生轉向選擇的學生,他們具有以下三大特點:其一,日趨明確地表達自己選擇愿望;其二,日趨明確地強烈地主張自己的選擇權利;其三,日趨明確地自愿地承擔自己的選擇后果。”面對學生的這些特點,道德教育必須關注和維護學生的主體性需要,從而把道德教育由社會對個人的外在要求轉化為個人成長發展的內在需要。以此來審視以“學生為中心”所建構的德育情境教育模擬實驗,它彰顯著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這是符合學生特點及發展需要的,勢必能夠得到學生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