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1 教風的內涵及重要意義
古語有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就主要從兩個方面給教師這個職業和從事這個職業的人賦予了明確的深刻內涵。一方面是從基礎的行業職責的角度闡明教師的基本身份是作為知識的傳播者而存在。另一方面是從人的類本質的角度闡明教師的核心身份是學生人生路上的指引人,是學生精神和心靈的導師。教風,是一所學校教師這個主體分別在在傳道、授業、解惑等方面對待學生和對待自己的態度的綜合表現,屬于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范疇,更是一所學校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教風的好與壞,直接決定著學生學風建設的優與劣,從而決定了學校校風的層次和水平。因此,學校的教風建設,與學校的發展息息相關。尤其是對于像我們這樣通過“合并升本”道路走上本科大學建設之路的新建院校,教風建設的成與敗直接決定了學校未來的發展水平和質量。
2 當前我校教風現狀
我校是一所新建本科院校,自2004年合校專升本以來,通過短短幾年的建設和發展,學校已初具規模、初具特色、初現成果,在教風建設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情況并不樂觀。對此,為了具體掌握我校教風的基本情況,學校在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在全校范圍內展開了一次關于學風和教風的綜合調研。具體情況如下:
2.1 我校關于教風的問卷調查數據統計
此次在學生和教職員工中關于教風的調查主要采取問卷調查、訪談調查的方式進行,其中以問卷抽樣調查為主要形式。此次調查在學生中發放問卷8515份,收回有效問卷7825份,有效回收率為91.9%。教師中發放問卷607份(主要包括專職輔導員、專業教師、基礎課教師),收回有效問卷563份,有效回收率為92.8%。
在調查中,學校從學生角度對教風建設情況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調研,其中對教師的業務能力的調查占有核心地位。第一,在學生評教項,分別從教風總體評價、教學態度、教學能力、教學方法、教學課件和教學效果這6個方面展開調查。我校學生對教師教風的總體評價中有42.08%的同學認為一般,8.03%的同學認為很差;33.11%的同學認為教師的教學態度一般;31.13%的同學認為教師的教學能力一般,5.75%的同學認為教師的教學能力很差;在教學方法的調查中,認為一般和很差的比例之和高達51.02%。第二,在師生課堂內課堂外日常交流項我們發現,有65.9%的教師幾乎很少與同學交流。第三,在教師育人方面,學生認為80.15%的教師很少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德育教育。第四,對于我校實行的專業導師制,超過50%的同學認為專業導師發揮的作用及對同學的幫助十分有限。第五,學生對于網上評教的態度一項,有超過33%的同學完全是根據個人好惡和學校要求進行評價,24.42%的同學完全是敷衍應付。
此外教師對于教風的評價,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對于教風總體評價,39%的教師認為一般,5%的教師認為較差,3%的教師認為很差。這與學生對于我校教風的總體評價基本趨于一致。第二,在教學方法上,23.37%的教師認為一般,0.4%的教師認為很差,教師的自評結果與學生的評價相差較大。
2.2 當前我校教風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以上的數據,我們能夠比較清楚地掌握我校教風建設當下存在的主要問題。
首先,作為肩負育才重任的知識傳播者,教師的自身業務能力和水平有限。22.2%的學生認為要抓好我校學風建設,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提升、改革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據了解,我校有部分教師在授課方式上,仍然沿襲中學時的“填鴨式”教學,教師在課堂上經常是唱“獨角戲”,嚴重缺乏課堂互動,根本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沒有得到彰顯。有部分教師只是照本宣科、照“PPT”宣科。教師上課缺乏吸引力和渲染力,毫無激情等等。在教學內容上,部分教師的授課內容陳舊,缺乏更新,沒有充分體現專業與課程發展的時代性;少數教師對于授課內容缺乏深入的理論剖析,缺乏邏輯論證,缺乏科學性,不能切實做到“以理服學生”。此外,教師的自我學習能力不足,沒有合理地實現科研與教學的相互融合與促進。
其次,教師的教學意識渙散,缺乏在教學業務能力方面的長期規劃與思考,更缺乏教書育人的理想。我校部分教師對待教學,認為其僅僅是解決自身生存問題的手段,只是一份工作而已,根本沒有把教學當作自己一生可以追求的事業,從而導致教師們的責任心嚴重不足,對于各項工作都只是敷衍了事。
再次,師生之間已構筑起一條巨大的溝通障礙,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
2.3 深度解析教風存在問題的原因
教師的教學水平是一所高校教學質量高低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學校能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的關鍵。鑒于當前我校教風存在的主要問題,深刻剖析其原因意義重大。鑒于我校實際,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分為學校宏觀層面、學院與專業系中觀層面和教師個人微觀層面。
2.3.1 學校宏觀層面
首先在于學校對于教學建設的宏觀導向上存在著重科研、輕教學的誤區,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對教師的年度考核,明顯向科研傾斜,以論文發表數量、申請課題數量與級別等作為核心觀測點。另一方面,學校對于教師的獎勵,同樣大量向科研傾斜,對于獲得各種科研成果、在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的教師給予豐厚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從而導致大多數教師在科研方面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根本忽視教學質量的提升,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的改革嚴重滯后,教學責任心缺失。
其次,學校給予教師的物質保障不合理。尤其是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比如,從事一線教學的教師的平均工資大約保持在3500元的水平,綜合考慮各種生存因素,這點工資要保障教師的基本生活得以很好的延續,困難很大。這就嚴重制約了教師教學積極性的發揮。基于這樣一種現實功利主義的選擇,很多教師對于自身教學水平教學能力的關注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
2.3.2 學院與專業系中觀層面
目前,我校實行的是“校院兩級管理、三級運行”的管理機制。學院是落實教風建設、學風建設的主要載體。對于當前學校教風存在的主要問題,學院應付的責任主要落腳于學院管理體制的不健全。
首先,學院領導對于教師教學水平提升,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改革等核心問題的頂層設計雖有模糊想法,但是思路不清晰不具體,缺乏真正落實的途徑。而且在教風建設問題上少數領導在學校總指揮棒的要求下,出現了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傾向,這是根本不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的。教風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長期的積累。
其次,學院尚未建立精細化的教學質量監控管理體系。雖然大多數學院已經建立了質量監控辦公室,但是存在著人員分工不明確、職責范圍模糊等問題,而且大多數皆流于表面工作的處理,根本未觸及到教學的核心內容。
再次,學院尚未建立成熟的教師再學習機制,即通俗講的師資隊伍建設。雖然學校和學院每年都在強調教師的再學習,也投入了大量的人財物,但是結果往往流于形式,無疾而終。
最后,各專業系對于專業建設、學科建設、課程建設等具體方面缺乏科學的、連貫性的、長期的發展規劃,頂層設計明顯不足。三級運行機制只徒有其表,根本沒有充分發揮專業系在辦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這也是導致學校教風建設不盡如人意的主要原因之一。
2.3.3 教師個人微觀層面
無論是學校的宏觀層面還是學院和專業系的中觀層面,都是外因,而內因真正在于教師個人。內因中的核心問題在于教師思想觀念的深刻轉變,主要表現在教師自我定位的異化。教師立志于教書育人的追求和終極關懷在我校教師身上已經隱藏。這是因為當前教師中后現代平面化的思想和現實功利主義的流毒過深,教師們更多關注的是自己當下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領域,從而失去了社會精英的自我定位,教師對其而言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不是畢生要追求的事業。
3 加強教風建設的途徑
在學界中,“親其師,信其道;感其言,樂其學”是學人基本的心理訴求。教風的好壞直接決定著學校的學風建設效果,直接影響著一所高校自身的社會氣質和校風的優劣。針對上述我校教風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尤其是對導致出現諸多問題的原因的深刻揭示,我們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因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重新幫助廣大教師樹立教書育人的崇高價值理想,擺脫現實功利主義對教師的精神束縛,幫助教師實現對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領域的超越,適當培養教師的“獻身“精神。當然,這與教師個人素質有密切聯系,但是若要實現思想觀念的普遍轉變,還必須要有學校學院給予的基本滿足教師需要的保障作為堅強的后盾。
第二,學校領導層應適度調整科研與教學的關系,建立公平合理的考評和獎勵制度。在對教師的綜合考評上,切實體現科研與教學的公平合理性。
第三,以學校打造品牌本科生的戰略目標為依托,提升教師業務能力和水平,尤其是青年教師的自我學習、再學習能力的持續培養。比如,為廣大教師外出培訓學習、出國考察深造創造更多的機會,并且要形成長效機制,更重要的是學校應加強教師培訓學習的過程監控,高度關注學習培訓的效果及產生的后續影響。進一步完善新開課、開新課試講制度、助教制度等。通過開展教學比賽、講課比賽、專業技能比賽等方式實現教學觀摩的常態化和低重心化,為更多教師提供交流切磋教學技藝的平臺。著力打造教學精品團隊,以團隊建設帶動個人發展。
第四,采取多重機制鼓勵、支持和肯定教師做出的關于教學改革的嘗試。比如擴大教研教改項目申報的范圍和覆蓋面,從物質和精神上鼓勵年輕教師參與;以教學團隊為依托,采取老帶新的模式積極探索教學改革等等。
第五,以績效工資改革為契機,完善校內分配制度,提高教師工作積極性。在分配制度上一定要體現向一線教師傾斜、多勞多得、優勞優酬的原則。建立健全完善合理的獎懲機制,切實保護教師教學工作積極性,為教師解決生活的后顧之憂,只有這樣,教師們才能踏踏實實安安心心地開展教學科研等一系列工作,教育質量才能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