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錦泉
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校大學生創業是提高就業能力的重要途徑,成為眾多學者的研究熱點。目前,學者的研究主要從在校大學生創業環境的支持與創業平臺的構造等外界因素入手,而根據在校大學生的特點、優勢進行創業以及如何利用有利條件進行創業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從在校大學生創業的條件為出發點,根據其難點與盲點,并對大學生不同的創業模式進行探討,對在校大學生更好、更積極、更有效地創業提出建議。
1 在校大學生的創業意識
當前在校大學生進行創業的初衷各異:首先是自身的創業興趣、提升能力與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其次是為將來就業積累經驗的需要;再次是減輕家庭經濟困難的需要,當然還有從眾心理等。與在校大學生創業目的雖不盡相同,但在校大學生已具有一定的創業意識,并且能從行動上實踐著自身的創業理想。高校內跳蚤市場活躍,大學生自當老板在學校周圍開實體店,利用網絡媒體開虛擬店,同時關注各種論壇中的創業版、留言版并積極留言,利用微博等新興平臺為自己的商店作宣傳等,正是大學生創業意識的體現。雖然創業規模不大,但卻有一定的創業收獲。
2 在校大學生創業面臨的困境
盡管大學生在學期間已具創業意識,并能為之努力實踐。但是在校大學生創業成功典范并不多見,絕大多數大學生只能小規模地進行嘗試,而且大部分創業堅持時間不長。大學生創業面臨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知識結構不夠完善。在校大學生雖然已具體一定的知識體系,但是所擁有的知識結構相對單一。大部分大學生對于所學專業知識掌握較好,但其知識面較為狹窄,對于非本專業的知識了解甚少。而大學生創業不僅僅需要本專業的知識,而且需要有關創業與管理的綜合知識,更側重于知識的融會貫通綜合應用。在校大學生對于如何更好地進行創業思考較少,對自身在創業過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識了解不足,不清楚創業步驟,對如何有效融資、創業地點的選擇、創業宣傳策劃、管理與經營策略、財務管理等問題的綜合考慮較少,因而大多數創業者的創業有些盲從。
第二,應用知識能力不強。大學生雖然已具備一定的綜合素質,但是在創業的過程中都會有一些盲目性,忽視自己所學的知識,主要是根據平時經驗或感覺進行創業,大學學習經歷與所具有的知識優勢沒有得到充分體現,這使得大學生的創業與非大學生在知識上的創業優勢沒有得到充分體現。而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培養出來的對問題的判斷力、視角敏銳性、解決問題的創新性等能力特點在創業中的應用很少。同時由于在校大學生的自由時間、社會經驗、啟動資金等方面處于劣勢,不懂得合理應用自己所掌握知識進行創業,因此創業成功率較低。
第三,創業方向不明確。在校大學生的創業從眾行為較多,而且主要是從事服務性創業,而對于技術性要求較高的創業相對涉及較少,特別是一些工科方向的同學在進行創業時基本沒有考慮利用好自身專業的特點與技術優勢。目前,大學生創業方向主要是局限于一些資金投資相對較少、見效快的行業。與此同時,由于缺乏創業長期規劃,創業又受季節、場地、環境等因素影響,不知如何進行創業風險規避,導致大學生創業可能經常發生變化,也使創業經常受挫。
第四,創業心理不夠成熟。由于在校大學生在創業中來自社會競爭的壓力較大,社會閱歷較淺,同時由于自身的優勢得不到發揮,大學生創業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當壓力來臨時,由于抗壓能力不強、心理不夠成熟,受到挫折時容易造成創業的持續性不強。同時,有些大學生的創業只是突然心血來潮,一遇到困難就輕易放棄。
3 在校大學生創業的對策
根據上面所述,在校大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創業,揚長避短。
第一,發揮優勢,調研環境。在校大學生具有自主學習能力比較強,知識儲備較為豐富等特點,因此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創業前對創業環境與創業市場進行調研,了解創業條件及機遇,并通過文獻閱讀、已取得的知識積累等條件,借鑒前人創業經驗及學者對大學生創業建議,制定切實可行的創業計劃與創業模式。
第二,加強團隊協作。大學生創業僅靠單槍匹馬取得成功比較困難。但是每位大學生的知識儲備及能力特點不一樣,掌握的優勢資源也各異,可以采取分工協作的方式,充分發揮各自特點,優化資源,合理配置進行創業。同時,采取團隊分工協作的方式進行創業,團隊各成員可以相互支持,包括技術與精神上的支持;遇到困難時可以更加客觀地分析問題來源,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第三,擴大創業渠道與途徑。當前,大學生創業形式主要有兩種:實體店與虛擬店。實體店一般是為在學校周圍租下店面進行創業。而虛擬店是采取網絡平臺進行創業,主要是通過淘寶網、同城網及其他網絡平臺進行商品拍賣。如果采取創新手段,例如采用實體店與虛擬店的結合,在實體店上做好營銷,同時擴大宣傳,在虛擬店上贏得口碑,即可暢通銷售渠道,又可減少因實體店面大小與地理位置等造成的不利。
第四,加強創業指導。大學生對于如何應用自身所學的知識與已具備的知識體系進行創業的能力較弱。因此高校可針對在校大學生面臨的困難開設創業指導課,幫助有創業意向與興趣的大學生進行創業,也可以針對大學生創業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心理素質與意志品質的培養進行指導。相關的專業課老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創業指導,根據自身經歷,引導大學生如何應用專業知識,發揮專業優勢進行創業。
第五,高校創設創業環境。大學生創業離不開創業環境的支持,特別是高校的支持。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良好的試驗平臺。當前高校中跳蚤市場就是大學生創業體驗基地。高校應該為大學生制定更多有利于大學生創業政策,并提供更多的創業平臺,引導大學生通過創業體驗總結不足,不斷豐富自身經驗。
4 大學生創業模式
當前大學生的創業模式主要有兩種:個人創業與合作創業。所謂個人創業,是指大學生自己進行投資、經營、管理的創業;合作創業,是指兩個以上的大學生通過合作的形式進行的創業。不同的創業模式,應該采取不同的創業策略才能取得效果。
第一,個人創業模式。個人創業要投入較多的資金,風險性也較大。個人創業要求投入較多的時間與精力。但在校大學生還處于學習的階段,課余時間相對有限,若在創業的精力投入過多,可能會影響學習。因此,個人需要合理安排個人時間,盡可能地利用各種有利資源與條件,利用自身擁有的豐富人脈進行創業。同時,個人創業還要盡可能規避風險,這就要求個人對當前創業形勢與前景較為敏銳地進行分析與預判,在進行決策前需要充分考慮各方面因素。若采取實體店的形式創業,創業者則可以在把握大局的情況下,以勤工助學的形式,邀請同學一起創業。若利用網絡平臺,采取虛擬店的形式,則需要創業者要學會擁有較為固定的貨源,擴大宣傳,暢通渠道。
第二,合作創業。與個人創業模式相比,合作創業要求每個合作者投入資金較少,每個投資者的風險性較低。其優勢在于可以充分利用成員所具有的資源,群策群力。而合作形式既可以采用資金合作,又可采用技術合作。文科生、理科生與工科生學生的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造成了不同學科的學習者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與特點。與大學生創業時,可以先形成工作團隊,分工合作。特別是在進行知識創業時,根據團隊中每位成員的特點與特長分配工作,如請有外面工作與兼職經歷的同學,外出接洽業務,而專業能力較強的學生則進行創業創作,溝通能力強的同學進行營銷渠道的開拓。明確的分工合作可以使創業事半功倍。但在進行合作創業時必須要注意,由于每位同學的思想觀念各不相同,在合作過程中可能因各自投入資金的多少、分工職責、合作機制、創業精神等產生矛盾。因此必須盡早就存在分歧的問題上采取協商溝通的方式給予及時解決。
5 總結
當前大學生創業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大學生創業過程中如何發揮自身的優勢,揚長避短,成為解決大學生創業難的關鍵。大學生應該充分發揮專業化水平較高、知識儲備較為豐富的優勢,利用較為寬松創業環境,打破傳統小商販的創業模式,擴大創業渠道與途徑,為創業經驗的積累及更好地自主創業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斯蒂芬,羅賓斯.管理學[M].孫健敏,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8-12.
[2]宋沛軍.建設和完善我國電子商務法律體系的探索[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9(12):60-62.
[3]龔麗,謝麗蕓.大學生創業心理特征及對策研究[J].青年探索會,2009(3):68-72.
[4]邱南南,李文明.大學生創業行為及對策的實證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3):74-77.
[5]陳郁青,吳克錦.大學生網上創業的實證研究——以揚州地區為例[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3):40-44.
[6]林志強,祁琳.知識失業時代大學生自主創業問題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0(5):21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