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成
〔關鍵詞〕 音樂教學;美育;情感;節奏;語言;環境
〔中圖分類號〕 G623.7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7—0036—01
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載體,音樂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其以獨特的藝術魅力滿足著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音樂教學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的能力,而且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發展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學生在積極參與音樂教學活動,以及認真聆聽優美的歌(樂)曲時,都可受到美的熏陶。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遵循以美育人的原則,要重視發揮音樂教學的美育功能。
一、感受情感之美
音樂既是一門聽覺藝術,又是一門情感藝術。其對人們的情感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如,在20世紀30年代,一首《義勇軍進行曲》曾鼓舞了無數愛國志士走上抗日前線,他們為了保家衛國,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在20世紀80年代,一曲《愛的奉獻》則促使社會各界人士慷慨解囊來支援災區,資助失學兒童。我國著名現代音樂家賀綠汀曾指出:“音樂是培養人民高尚道德品質、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首好的歌(樂)曲,常使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尤其是對青少年更能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作用于他的一生。”在音樂教學中,教師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采用多種教學手段來揭示歌曲主題,通過歌曲蘊涵的內在情感感染學生,引發學生情感共鳴,可使他們感受到歌曲的情感之美。如,深入淺出地介紹優秀音樂家的生平,形象生動地講解其作品,可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歌曲的主題;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歌詞,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歌曲內涵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他們對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辨別能力;而教師進行聲情并茂的范唱,既可撥動學生的心弦,又能讓他們感受到歌曲的情感之美。
二、把握節奏之美
音樂是時間性、動態性很強的藝術,而其時間性、動態性主要是通過節奏體現出來的。無論是在自然界還是在社會生活中,都充滿著豐富多彩的音響,也有著不同的節奏表現。節奏是音樂的語言要素之一,是音樂的骨架,是音樂賴以存在的基礎。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節奏感的培養。可引導他們用打擊樂演奏學過的樂曲,也可讓他們跟隨音樂節奏做動作。如,在學習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時,可讓學生通過拍手、拍肩等形式來感受其節奏。音樂節奏源于自然,源于生活。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感受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節奏,讓他們聆聽鳥兒的叫聲、雨水的滴答聲等,使其將音樂節奏之美與自然之美聯系起來,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節奏感,而且可以讓他們獲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
三、理解語言之美
音符、樂句構成的旋律所表達的內容即音樂語言。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使其逐步理解音樂語言之美。音樂是聽覺藝術,教師要引導學生完整而充分地聆聽音樂作品,并通過親身參與演唱、演奏等藝術實踐活動,把握音樂作品的情感基調,享受音樂審美過程的愉悅,體驗和理解音樂的感性特征與精神內涵。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語匯還較為貧乏,他們大多還不能用準確的語言表達自身的審美情感,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形體表演來表達其對音樂語言的理解。如,在教授《上學歌》時,我先演奏了一段歡快的具有跳躍性的曲子,然后讓學生進行表演。在表演的基礎上談感受,學生對音樂語言之美的理解則更為深刻。有一位學生就說道:“聽到這段曲子,我感到自己正背著書包走在上學的路上,微風拂面,溫暖的陽光灑在身上,花兒在對我點頭微笑。”
四、創設環境之美
要想充分發揮出音樂教學的美育功能,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教師除了傳授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外,還要努力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應為學生發揮音樂才能提供空間,讓他們在愉悅、和諧的教學環境中學習音樂知識,感受音樂獨特的魅力。
總之,充分發揮音樂教學的美育功能,讓學生獲得對音樂的直接經驗和豐富的情感體驗,為其掌握音樂相關知識和技能,以及領悟音樂內涵,提高音樂素養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是音樂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素質教育對音樂教師提出的必然要求。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