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雄
〔關鍵詞〕 語文教學;審美教育;感受美;領悟美;鑒
賞美;創造美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7—0059—01
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美育是以美的規律和原則去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靈魂的教育。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而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是語文綜合素質中不可缺少的方面。在新課程語文教學中,應如何進行審美教育呢?下面,筆者就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挖掘美的因素,引導學生感受美
1.領略心曠神怡的自然美。如,《春》中草的鮮嫩閃光、花的香艷、風的溫柔親切、纏綿多情都令人贊不絕口,它是散文、是詩、也是畫。這些賞心悅目的自然美,具有豐富生活、陶冶性情、磨礪品性、啟示哲理的審美教育意義,教師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去尋覓、采擷這一顆顆閃光的珍珠,在得到自然美享受的同時,引導學生去發現、欣賞、感受自然美。
2.探求催人奮進的社會美。社會美是社會生活中客觀存在的社會事物、社會現象的美,它指的是那些包含著社會規律、體現人們的理想愿望,并給人以精神愉悅的社會現象。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章都蘊含著豐富的社會美,它通過謳歌真善美來揭露假丑惡,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給人以啟迪和教育。
3.享受引人入勝的藝術美。如,《最后一課》中強烈熱愛祖國的韓麥爾先生,它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課文將韓麥爾先生對母語的熱愛深深融入學生的心靈,不但是實現德育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引人入勝的藝術美的最直接反映。這些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名家名篇蘊藏著豐富的藝術美。
二、加強朗讀,誘發通感,引導學生領悟美
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夠激發美感,喚起內心視象,感受作品意境,并能引起群體效應。同時,朗讀也是一種解析,能以聲音增強原作的力量,誘發通感,起到審美感知能力的作用。聽別人讀,可以自覺地進行審美判斷,真切地感受作品的情韻和氣勢,產生共鳴,受到感染。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有感情的范讀,又要指導學生朗讀,指導學生在有感情的誦讀過程中,置身于課文的意境中,將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將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態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體驗中,領悟其語言的感情色彩,再現文中的藝術形象,使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韻律美,喚起豐富的想象,激發學生情感中的真善美的因素,使學生與作者、與文章產生共鳴,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華,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三、剖析美的形象,引導學生鑒賞美、追求美
語文教學內容除了生動豐富的文學美、錯落有致的結構美,還蘊涵著動人心魄的人物形象美。語文教學應針對這一特點,加強形象教學,運用作品中的審美形象,啟發學生感知,使學生受到感染。如,《木蘭詩》中,木蘭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嬌健的勇士,又是嬌柔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又不羨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家喻戶曉,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領會木蘭的這一美好形象,能使木蘭這一形象活起來,從而沖撞學生的心靈,啟發學生的美感。
四、啟發想象和聯想,培養學生表達美、創造美的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想象的心理功能,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如,筆者在講解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一文時,激發學生大膽豐富的想象,通過“枯藤” 、“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等意象,給學生們描繪出一幅凄慘悲傷的夕陽西下圖: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獨行。他走過纏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烏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幾戶人家的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找不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是一個漫漫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通過想象,使學生眼前的形象得到延伸、充實和豐富,它是一種生動的審美再創造,它對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創造能力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