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生花
〔關鍵詞〕 新課程理念;語文教學;老課新教;做法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7—0061—01
現行語文教材的內容,不但在用詞、造句、布局、謀篇等方面具有典范性,而且教材中優美生動的語言、感人至深的形象、深邃的哲理、豐富高尚的感情等,都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因此,教師通過深入透徹地分析,挖掘教材蘊涵的哲學、道德、品質、意志、情感等方面的人文教育的精髓,會使其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入學生的心田,讓學生既學到知識,培養了能力,又學會了做人。可也有少數課文是老教材上用過的,尤其是文言文板塊。文言文板塊隨著教材不斷更新改編,所占比例也在不斷增大。如何把握這些老課文,怎樣將新的課程理念滲入老課文,讓老課文也呈現新課改的精神呢?唯一的做法就是:老課新教,常教常新。
下面,筆者就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 知識性和人文性有機結合
語文教學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新課改的焦點。以往語文教學更多地關注語文的工具性,強調語文學習應注重字、詞、句、篇基礎知識訓練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而忽略了語文自身的人文性。實行新課程改革以后,人們在關注語文“工具性”的同時,更加關注將“人文性”引入到中學教學的環節中。對于新課文自身已具有了人文性,我們在教學中就可以適時滲透,而這些老課文中所深含的人文性,則需要我們重新審視。在教給學生字、詞、句、篇的基礎知識的同時,挖掘出教材中的人文性。畢竟這些文章來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只要我們用新的理念去教授,就會達到新課改的要求。如,在教授蒲松齡的《狼》一文時,教師應先講解文中的古文常識——特殊的重要的字、詞、句,然后分析課文。在課文分析中滲入人文性:面對強敵,心存畏懼,一味遷就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要學會用智慧。外延到讓學生討論:在生活中怎樣與狼一樣狡猾惡毒的敵人打交道?
二、 知識性與生活性相結合
許多知識,尤其是語文書中所選的文章內容,它都源于生活。我們學習的目的是運用于生活。那么,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我們應該聯系生活,使所學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如,《說虎》一文,老虎與人相比可謂力大無窮,又有鋒利的爪牙,可最終卻死于人之手,結論是“虎用力而人用智,虎用其爪牙而人借物”。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去聯想思考“人可以借用的東西跟老虎的爪牙作比”,學生理解起來容易,也學會若處在逆境中怎樣生智求生存。又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文章一開篇就列舉了六位歷史人物歷經了磨難之后才有所作為。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我們可以補充學生感興趣、熟知的人物事例。如,華特·迪士尼之所以能設計出風靡全球的卡通米老鼠形象,是因為他多年與老鼠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中……稍一提示,學生的思維就會活躍起來,并且很快得出了結論: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梅花香自苦寒來……
三、 歷史性與時代性相結合
語文不僅僅是一門工具學科,還是一門教育學科,除了擔負著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功能外,還要“文以載道”,承載一定的思想文化內涵。一方面要讓學生了解本國的歷史,懂得民族精神、文化傳統和歷史責任感的時代意蘊,讓歷史知識、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歷史題材在語文教材中占一定比例。另一方面,也要讓學生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保持與社會發展的合拍。因此,教師在教授語文時應把歷史性與時代性相結合。
《觸龍說趙太后》一文中“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觸龍以“為自己的小兒子進宮做事”為借口去找趙太后,并以”父母溺愛兒女之情是相通的人之共性”說服了趙太后……這些父母溺愛兒女,為了兒女,拉關系走后門的現象,現代社會不是仍然存在嗎?《童區寄傳》中區寄被豪強所劫而機智逃生,這不正是我們教給學生學會自救的現成材料嗎?
因此,筆者認為,老課不要因為它太熟知、太久遠而忽視了它的改革。我們要用新的理念去教授,同樣能使自己和學生享受課改的春風,享受課改的精彩!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