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杰文
1 行為的概念及分類
行為指的是人類在生活當中所表現出來的生活態度及其具體的生活方式,它是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不同的個人或群體,在社會文化制度、個人價值觀念的多因素影響下,在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基本特征,或者是對內外環境因素刺激所作出的能動反應。
根據行為科學的分類,可以把行為分為兩大類:即內潛行為和外現行為。內潛行為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動行為,包括動機行為、知覺行為和認識行為,以及人格的行為傾向等方面;而外現行為則是指角色行為、人際關系和互動行為、生活方式行為等一系列社會行為活動現象。
2 新時期大學生的主要行為特點
2.1 熱情開放卻又孤獨沉默
當今大學生比以往獲得更多的表現機會,同時在生活中也會接觸到更多的人,相互之間進行滔滔不絕的交流。他們強調個性、張揚自我,但有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生只是在自己熟悉的同學朋友間表現出熱情、開放,善于言談,可是在陌生人前面卻顯得很文靜,交流不多,這樣就難免會產生孤獨的情緒;而有的過于關注個體感受卻常常忽略他人的感受,缺乏對他人的寬容與理解,以及對自我言行沒有及時進行反思、改正,久而久之,也會讓他們處于孤獨的境地。
2.2 盲目追求,而缺乏恒心
新時期的大學生存在著強烈的獨立意識,主張“我的青春我做主”。雖然有時他們能夠很好地照顧好自己,但由于思想還不夠成熟,所以獨立處理能力還是相對較弱的,這表現出依賴性與獨立性并存的矛盾。由于他們對人生充滿無限憧憬,對生活也充滿很大的熱情,有理想有目標,因而他們學習的目標明確具體,職業的選擇取向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雖然思維敏捷,思想早熟,但缺乏穩定性,支撐思想判斷的核心價值體系仍未完全建立起來,言行容易被外界因素影響。
2.3 接受能力強,但又急功近利
新時期的大學生是在時尚潮流、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影響下成長的一代,對新鮮事物很敏感,接受能力也很強;他們思維活躍,具有很強的創新性。善于在互聯網上接受新信息、學習新的知識或技能。雖然這個變化發展的社會能給當今大學生帶來豐富的資源,但這也難免產生不良的影響。市場經濟社會的趨利性原則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行為,明確的奮斗目標下滋生著急功近利的浮燥心態,使大學生缺乏面對挫折的勇氣以及等待機會的耐心,最后很有可能會失去人生的航向。
3 新時期大學生的行為管理對策
3.1 努力增進師生間的良好關系
良師也可以成為益友。如果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每位教師就應該自覺地樹立高度的工作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秉承師德,以平等、寬容、真誠的態度對待每位學生。老師能夠平等真誠地對待學生,接納學生的一些缺點,學生就會感覺得到老師的關心和疼愛,其就會聽取老師的教導,上進心越發強烈,從而在教學方面就會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3.2 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用鄧小平理論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武裝當代大學生。鄧小平理論對于我們的國家的政策指導是具有非常重大意義的,它能夠指引我們實現新的歷史任務,振興我們的民族,管理好我們的國家。但同時也能夠指引當代大學生樹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的政治方向和堅定信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加強黨的建設,做好黨的工作。要想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首先就應該給他們做好榜樣,在他們中間樹立威信,這就要求我們務必抓好黨風廉政工作;同時,充分發揮高校黨團組織的積極作用,要進一步加強對黨團員的教育,努力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精神和積極樂觀的態度。
3.3 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首先,是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的首要任務就是學習,在為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儲備知識的同時,更應該培養自己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因為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是有限的,而當今又是一個信息爆炸,知識猛增的時代,所以學生必須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當中適當地引導學生。
其次,是要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必須正確看待學生的心理特點,抓住主要特點,開展人生理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遇到的事情也比較多,如若在遇到困難時能及時得到領導、老師的幫助,他們就會免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最后,是重視并培養大學生的良好合作能力。當今社會已經不是個人英雄主義社會了,所以必須依靠團隊的力量。而在大學期間又是培養這種團結協作的有利時機,這就要求高校在對大學生完成專業教學目標的同時,正確引導他們培養這一良好的行為能力。
總的來講,科學的學生教育管理策略既需要在理論上做進一步的探討,也需要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斷地實踐、總結,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建立并完善適應新時期大學生特點的學生教育工作管理新體系,為國家培養更加優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