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香 尉海東
1 我國大學生當前就業形勢及現狀
1.1 大學生就業背景
隨著我國大學的不斷擴招,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且有越來越難的趨勢。這個方面和國際經濟形勢近3年來連遭打擊是分不開的,一方面和中國教育體制和經濟發展落后有關,更和當代大學生不合理的就業觀念有著不可分的聯系。據統計,201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超過640萬,這些高校學子的就業問題成為社會和學校關注的焦點。①
1.2 大學生就業形勢及現狀
從畢業大學生數量上看,2012年全國大學畢業生數量估計會達到680萬人左右,與前幾年相比今后幾年涌入就業市場的大學畢業生將“有增無減”。②在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勞動保障部副部長張小建曾形容:2006年為全國大學生“就業的寒流”;2007年為大學生“就業的冬天”;2008年無疑是大學生“就業的雪災”。2009年是雪災過后的過渡年份,就業形勢也不容樂觀。③那么,今后幾年大學畢業生就業又用什么來形容呢?是地震,還是海嘯?
通過調查分析發現當代大學生就業存在就業率下降、就業渠道不暢、實踐與理論缺乏緊密聯系、就業觀亟待改變等突出問題。
2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2.1 畢業生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
盡管就業形勢很嚴峻,近年來我國各大高校不斷擴招的趨勢并沒有改變,在大家還沉浸在考大學越來越容易的喜悅中時,一個很客觀的現實已擺在我們面前,快速增長的大學生數量直接導致了勞動力市場供給和需求的嚴重不平衡。④雖然政府也采取積極的措施拓寬畢業生的就業渠道,但是由于新增勞動力大量涌入市場,而企業提供的新增就業崗位又是相對有限的,這就導致了更多的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這種客觀存在的人才供需矛盾使一部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更加困難。
2.2 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和工作能力存在問題
許多大學生對自身定位不夠準確,就業觀念存在一些問題。由于“大城市的吸引力”,他們都在找工作時對自己有一個初步的定位,工作地點必須是大城市,薪資待遇要理想等等成為他們就業過程中無形的障礙。許多畢業生只看到了大城市的機會,而沒有發現中小城市的發展潛力,不能轉變就業觀念讓自己靈活就業。大學生工作能力是他們求職面試及處理工作的基本技能。⑤用人單位表示,部分學生在求職時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衣著打扮不合時宜,在自我介紹時不能很好地展現自己優秀的一面,說話不清晰不利索,綜合能力有待提高,不能給用人單位留下很好的印象。這樣即使有理想的工作機會也是可望而不可及,同時有些大學生為了達到企業的用人標準而造假證,使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誠信問題喪失信心,從而使當前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2.3 國企、事業單位改革減少了大學生的就業機會
在短短的幾年中,許多能夠安置大批勞動力的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因為效益不佳或生產安全方面存在問題被關、停、并、轉,這樣就大大減少了大學生的就業機會。⑥也有一些用人單位體制機制不健全,部門劃分不具體,缺少一套完善的職業準入制度,甚至回避引進新的人才,使大學生進入這些單位的難度更大了。
3 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3.1 政府應高度重視,強化就業服務職能
落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是一項巨大而艱巨的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僅要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還要加強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宏觀調控。⑦首先,為促進高等教育發展,政府應建立起科學的高等教育布局結構,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提升教育質量。其次,為保證人才市場畢業生的合理流動,政府應加強和完善教育立法,拓寬就業渠道,健全就業服務機制和高校的就業責任制。第三,政府應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的方針,切實把就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大對一些企業的財政支持力度,使這些企業提高經濟效益以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另一方面,政府要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培養他們創業的意識使他們把握好正確的方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同時注意保護畢業生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2 高校創新和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作為大學生的培養基地,肩負著重要責任,因此應面向社會和市場辦學,深化教學改革。⑧根據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調整和優化專業結構,科學進行專業設置。調整學科結構,使之與招生、畢業生的就業趨向相結合,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加大對緊缺人才所要求專業的招生數量。高校要認真統計并分析近幾年各專業的就業情況,對就業率較低的專業分析原因并進行整改,不斷提高這些專業的人才質量。
3.3 大學生應樹立科學的就業觀,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對即將踏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講,就業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增加就業知識,轉變觀念,提升就業能力,需要大學生正確處理擇業中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合理地調整擇業心態。每一名畢業生主要應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努力:第一要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定向調整對自己綜合素質的培養,同時不斷完善知識結構,提高專業技能和人際技能。第二要進行擇業心態的自我調整。大學生要學會客觀地認識社會,真實地評價自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根據社會需求明確自己的就業定位,必要時甘愿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為自己的職業生涯抹上重要一筆,為社會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第三要加強綜合素質的培養。當前用人單位價值取向不斷變化,用人標準也不斷提高,大學生僅僅成績優秀或能力出眾已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大學生的德育、智育、體育等也是企業招聘時重要的考核方面。這要求大學生要在生活和學習中重視自身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
我們相信通過政府、高校和大學生的共同努力,大學生的就業會迎來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
注釋
①黃敬寶.提高就業能力: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的關鍵[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2):52-53.
②俞鋒.培養經濟理性思維: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路徑選擇[J].現代教育科學,2006(5):76-77.
③夏陽.淺析大學生的就業能力[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15):105-106.
④詹明萍.中專學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淺析及對策[J].保山師專學報,2006.25(1):81-82.
⑤汪宏偉.試論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方法與對策[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0(11):110-111.
⑥鄭雨蘭,嚴鳴.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構成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07(11):125.
⑦萬茗,劉淑英.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對策淺析[J].職業教育研究,2009(5):68-69.
⑧呂倉福.大學生就業與深化體制改革[J].中國成人教育,2009(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