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笑瑜 王靜 何紹慰
【摘要】產品質量保證保險對于切實緩解我國嚴峻的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企業普遍缺乏充分利用保險機制管控產品質量風險的意識和動力、保險公司缺乏完善的業務風險控制體系以及相關法制建設的嚴重滯后等諸多因素嚴重困擾我國產品質量保證保險制度的發展。所以,全面推行中國產品質量保證保險制度,需要積極培育企業的保險意識和參保動力,完善保險公司的風險控制體系,并切實加強相關法制建設。
【關鍵詞】產品質量安全產品質量保證保險風險控制
一、引言
假冒偽劣、有毒有害、效能低下和虛假宣傳等惡劣現象是我國當前極為突出的社會頑疾,尤其是事關重大公共衛生的食品藥品等特殊消費品領域頻繁發生的系列惡性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更是深刻揭示了我國現行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制存在的嚴重危機。深化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制的改革和創新成為當前亟待研究解決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而國外成熟的產品質量保證保險制度正好為我國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制的改革和創新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啟示。
事實上,早在1987年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就嘗試推出了產品質量保證保險業務,政府有關部門在政策層面也對該項保險制度極為重視,早在1996年國務院頒布的《質量振興綱要》中就已經明確提出要構建產品質量保證保險制度實行新型的質量保證和監督機制,[1]但我國產品質量保證保險制度卻始終未能真正有效運行起來,在全國諸多地區至今尚無承保案例。
研究分析困擾我國產品質量保證保險制度發展的主要因素并深入探索全面推行我國產品質量保證保險制度的基本策略,對于推動我國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制的改革和創新進而有效緩解當前嚴峻的產品質量安全形勢顯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困擾我國產品質量保證保險制度發展的主要因素
困擾我國產品質量保證保險制度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相關參與主體及外部宏觀環境方面來看,大致可歸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企業普遍缺乏利用保險機制管控產品質量風險的意識和動力
廣大生產流通企業的保險意識和參保動力是決定產品質量保證保險市場需求的關鍵。然而,受傳統的文化、風險觀念及我國保險業本身社會認同度不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廣大生產流通企業普遍缺乏利用現代保險機制管理和控制產品質量風險的意識和習慣,實際上這也正是我國產品質量保證保險長期需求疲軟的根本所在。
此外,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尚不夠徹底,企業競爭尚未完全轉移到質量和信譽競爭層次,從而導致產品質量保證保險增強企業信譽進而有效提升產品競爭力的核心功能尚難以充分體現。另一方面,由于相關法制尚不健全尤其是嚴厲的懲戒機制缺失等諸多方面的原因,我國企業產品質量違約違法的成本還相對低廉,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企業在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上的僥幸心理和道德風險,進一步弱化了企業積極投保產品質量保證保險的內在動力。
(二)保險公司普遍缺乏完善的業務風險控制體系
有效的風險控制體系決定了保險公司的風險控制水平,而保險公司的風險控制能力又是在實踐上決定產品質量保證保險市場供給水平的重要因素。產品質量保證保險實際承保的投保企業的產品質量違約責任,其風險主要源于投保企業的信用與道德風險,這與通常承保各類自然災害和意外事件的普通商業財產保險存在顯著差異,這就要求保險公司在產品質量保證保險經營中必須構建一套特殊的風險控制體系以有效管控業務風險。
具體說來,產品質量保證保險業務中的特殊風險控制體系主要涵蓋三個基本層面:一是在承保評估階段通過嚴格的資信審核將客觀上不具備履約能力和主觀上道德品質不佳的投保申請人拒之門外。具體審核指標包括企業的實際履約能力和誠信的品質等諸多方面,其主要目的是篩選出“合格”的投保人;二是在保險期內要對投保產品的質量狀況進行嚴格的監督和檢查,積極防范和消除可能出現的產品質量安全隱患;三是在理賠后要果斷啟動追償程序要求投保企業自身承擔其產品質量違約的經濟后果。保險人有權就其代償損失向投保人進行追償是保證保險區別于普通商業保險的一個基本特征。[2]如果將資信審核與檢查監督視為產品質量違約行為的事前防范機制的話,那么理賠后的嚴格追償則屬典型的事后“懲罰”。保險人通過這種特殊的懲戒方式,將投保企業質量違約的損失后果嚴格移轉給投保企業自身,從而徹底遏制其任何主觀違約企圖,更全面的鞏固投保企業的產品質量承諾。
由于起步較晚和經驗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保險公司在產品質量保證保險業務經營中還普遍缺乏必要的風險控制體系,承保時普遍忽視了對企業進行嚴格的資信審核,保險期內未全面落實質量檢查和監督機制,理賠階段更未嚴格實施直接針對投保企業本身的責任追償機制。缺乏必要的風險控制體系直接導致我國產品質量保證保險經營風險劇增進而削弱保險公司的經營積極性,實際上這正是我國保險公司長期以來對于產品質量保證保險業務采取消極經營態度的主要根源。
(三)法制建設嚴重滯后
健全的法制是產品質量保證保險制度健康發展的基本保障。然而,保證保險在我國法制上長期以來就是“一片空白”,作為產品質量保證保險經營的首要依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直至2009年的修訂版中才首次提到保證保險這個基本概念,況且對其特殊的性質及經營規則等都未明確說明。[3]更為重要的是,由于保證保險具有明顯的擔保性質,所以保證保險在本質上到底是保險還是擔保以及有關保證保險的糾紛案件到底應適用保險法還是擔保法這個問題也在理論上和實踐上一直存在較大的爭議。對于保證保險的本質屬性及法律適用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國保監會等也一直采取“折衷主義”的解釋原則,并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回答。“折衷主義”的解釋綜合考慮了保證保險的二元特征,為解決相關糾紛案件提供了指導方向,但卻容易導致業務實踐上的混亂和司法上的模糊地帶。因為對于同一保證保險糾紛案件,有時無法同時適用保險法和擔保法。[4]
三、全面推行我國產品質量保證保險制度的基本對策
綜上所述,當前困擾我國產品質量保證保險制度發展的既有來自生產流通企業和保險公司方面的原因,也有相關法制建設滯后等方面的因素。所以,要全面推行我國產品質量保證保險制度,需要認真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基礎工作。
(一)積極培育企業的保險意識和參保動力
當前嚴峻的產品質量安全形勢表明我國產品質量保證保險市場具有極大的需求潛力,而充分挖潛這一市場的基本前提就是要積極培育廣大生產流通企業的保險意識和參保動力。因此,當前應加大對產品質量保證保險的宣傳和推廣力度,讓廣大生產流通企業充分領悟積極投保產品質量保證保險的現實意義,并積極鼓勵企業將產品質量保證保險納入其日常產品質量風險管控體系,逐步形成充分利用產品質量保證保險機制管控產品質量風險的意識和習慣。同時,需要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規范市場競爭秩序,促使企業競爭真正轉移到質量和信譽競爭上來,并通過加大懲治力度提升企業的產品質量違約違法成本等多種途徑消除企業在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上的僥幸心理,遏制其道德風險,從而強化廣大生產流通企業積極投保產品質量保證保險的內在動力。
(二)完善保險公司的風險控制體系
完善保險公司的風險控制體系進而有效降低保險公司的賠付風險是從微觀上徹底扭轉我國產品質量保證保險制度供給不足的關鍵。為此,在承保評估階段,保險公司必須高度關注并嚴格審核申請投保企業的資信狀況,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產品質量保證保險風險識別與資信審核指標體系,這是保險人在業務實踐上有效控制產品質量違約風險的首要環節;在保險期內,保險公司必須轉變經營思維,徹底糾正當前普遍存在的“重保費、輕管理”的粗放型經營模式,切實加強風險管理工作,全面落實承保產品的質量檢查和監督工作。具體可通過現場調研和定期查閱質量監測報告等多種方式核實投保企業各項質量控制制度的落實和運行情況,并與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如質量技術監督機構等保持密切聯系,構建協作機制,共同做好投保產品的質量檢查和監督工作。此外,一旦產品質量事故發生,保險公司在按照保險合同約定承擔保險責任后必須果斷啟動追償程序,將投保企業失信違約的責任后果嚴格移轉給企業本身,這無疑是徹底遏制投保企業任何違約企圖、全面鞏固其質量承諾的最有效的手段。
(三)切實加強相關法制建設
保證保險是一類具有明顯的擔保特征的非常特殊的財產保險制度,而現行保險法在制定之初并未充分考慮到保證保險的特殊性質和經營要求,顯然難以對產品質量保證保險制度的健康運行起到重要的保駕護航作用。為切實解決我國產品質量保證保險尚“無法可依”等現實問題,有效改善我國產品質量保證保險制度運行的盲目和無序狀態,切實加強對保險法和產品質量法等相關法律和制度的完善工作進而將我國產品質量保證保險制度全面納入法律和制度規范是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質量振興綱要”(國發[1996]51號),國務院1996年12月24日頒布.
[2]何紹慰.中國保證保險制度研究[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5月版.
[3]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G]. 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修訂.
[4]馮濤.保證保險糾紛中保險責任法律分析[D].對外經貿大學法律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基金項目:本文是“河南大學2011年度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校級項目(11CB03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劉笑瑜(1990-),男,河南長葛人,河南大學經濟學院學生;何紹慰(1974-),男,四川德陽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保險學研究;王靜(1991-),女,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