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
一、商業模式概念及本文背景
經濟學家熊彼得認為“未來企業的競爭不是產品的競爭,也不是產品服務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的競爭。”北京大學魏煒和清華大學朱武祥認為完整商業模式包括定位、業務系統、關鍵資源能力、盈利模式、自由現金流和企業價值六個方面,從整體結構來看,定位是商業模式的起點,它實現顧客價值,企業投資價值是商業模式的歸屬,它實現企業價值。而業務系統、關鍵資源能力、盈利模式、自由現金流結構構成企業的運行機制。本文以此為理論基礎進行分析。
近幾年來,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各類新型電子商務公司,依托新型商業模式,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對依靠傳統商業模式的行業產生強烈的沖擊。隨著電子商務商業模式的廣泛運用和創新,郵政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二、郵政現有商業模式特點分析
2007年郵政政企分開后,在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按照“一體兩翼”的改革思路,郵政分為郵政企業、郵政速遞物流專業公司、郵政儲蓄銀行三個經營實體,和速遞物流、郵政銀行相比,郵政企業更具有傳統企業的體制和機制特征,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的郵政企業面向電子商務商業模式的創新和構建。
目前郵政商業模式存在主要問題如下:
(一)定位不清晰,與當前經濟環境變化不相適應,顧客價值較低
在外界的一般觀念中,把郵政行業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但實際上郵政是典型相關多元化企業。其中函件、報刊以實物為載體傳遞信息,屬于信息通訊市場;集郵定位于收藏和禮品市場;短信、代理航空機票、代收代付、郵政網站等,分屬于數據分銷、代辦等多個市場;而分銷業務屬于商品流通市場;包裹和代理速遞物流業務同屬物流市場。代理金融屬于金融市場。按照波特價值鏈分析,郵政企業通過共享網點資源、人力資源、系統資源、客戶資源、郵政信譽完成郵政業務價值鏈各環節活動,獲得戰略匹配利益和范圍經濟性。從顧客生涯價值來看,由于郵政現有商業模式是建立在傳統普遍服務定位準則基礎上,未根據不同市場的需求,對產品和服務進行細分:函件、報刊等傳統業務受到現代通信技術的替代,顧客基數越來越小,顧客份額極低,雖然近年來郵政涉足數據庫營銷等媒體廣告、禮品、數據分銷、代收代付等市場,顧客范圍有所擴大,但市場份額較低,運營成本高企,企業總顧客生涯價值偏低。
(二)郵政現有模式系統相對固化封閉,缺乏彈性,對內整合價值鏈和對外向產業鏈兩端延伸的能力弱
郵政企業信息化建設始于上世紀90年代后期,先后建成綜合計算機網和郵政儲蓄網兩個平臺,并逐步完成電子化支局等各業務子系統、11185等服務系統建設,目前已開始各子系統的集成工作,但總體上講,目前郵政企業各業務系統的數據未完全實現規范化和標準化,造成實際上業務系統的數據無法轉化為信息,如郵政客戶在不同時間、同一地點、使用不同郵政業務,系統無法有效識別是否為同一客戶行為。同時業務系統除個別業務與外部企業有簡單數據交換接口外,系統仍然是封閉的,無法有效地在產業鏈上前向、后向延伸,因此在企業內部價值鏈和外部產業鏈兩個層面,當前業務系統條件還不能有效對顧客、合作伙伴及內部利益相關方角色定位和利益分配調整。
(三)郵政關鍵資源和能力獨特,但沒有有效整合,缺乏整體優勢,相反在電子商務環境下有所弱化
郵政有七個獨特資源和能力:一是遍布全國各地的郵政網點;二是覆蓋全國的實物運輸網絡。三是全國最大的投遞配送網。四是把上述資源有機聯系、協同運轉的全程全網規則體系,這一規則體系是郵政文化的一部分。五是中國郵政品牌。六是巨大的客戶基數。七是郵政專營權。后三者是基于郵政長期普遍服務而獲得特殊資源和能力。受定位、業務系統的影響,在電子商務經濟環境下,呈現兩個方面的缺陷:一是相對“輕型”電子商務企業,郵政企業具有固定資產多、單點產出低、整體效率低的“重型”特點。二是產品和服務創新乏力,品牌形象、客戶基數、專營權資源作用下降。
(四)盈利模式單一,企業自由現金流無法有效支撐電子商務環境下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傳統郵政企業收入結構和成本結構處于一一對應狀態,即提供什么服務,就向客戶收取費用,扣除成本,以獲得收益。在盈利模式同質化的時代,這種盈利模式使企業經營變得越發艱難。自由現金流構成可認為是“現金收入-現金投資”。目前郵政企業利潤構成中,代理金融業務是主要的現金收入來源,其他郵政業務受市場規模影響,有較高的經營成本,對現金收入貢獻較小。長期以來國家對郵政普遍服務基礎設施投入較少,主要靠郵政自身投入解決。網點建設、車輛購買是郵政價值網絡形成關鍵資源,需要大量的投資,同時運營投資也隨著經營范圍的擴大而逐年增多,因此現有商業模式下郵政企業呈典型的“重資產”經營特征。
二、電子商務發展對郵政企業的影響分析
近年來我國電子商務發展迅速,截止2010年12月底,我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超過4.5萬億,同比增長22%,其中網上零售交易市場(BTOC、CTOC以及其他非主流模式企業)交易額實現5131億元,同比增長97.3%,占全年社會零售總額的3%。據艾瑞網分析認為,我國電子商務已進入大規模的發展、應用、運營階段,已出現規模效應和溢出效應;從地域來看農村信息化進程加快,快速向農村區域普及;從涉足企業來看,傳統企業電子化進程加快,電子商務和傳統產業進一步融合;從方向上看,行業細分和專業化發展成為趨勢。
(一)郵政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參照IBM公司對電子商務發展起步、集成、E時代三階段的劃分,郵政電子商務經歷十年發展已進入系統集成階段。而在此基礎上開展的電子商務業務實踐更是為企業提供了新的成長空間,按照郵政集團公司“支撐、服務、運營”戰略目標,已實現郵政傳統業務的電子商務化;和政府部門、公共事業單位、行業部門、社會團體廣泛合作開辦代收稅、代收水電氣、代收通信費、代辦電信、代收石油煙草款、代售彩票、代理航空機票等業務;并在網上訂報、集郵預訂等傳統電子郵局之外,開辦郵樂網(BTOC)購物平臺,逐步涉足運營領域。郵政電子商務業務實踐利用現有郵政資源和能力,其低投入高產出的特征,為企業提供了新的利潤來源。更重要的是通過電子商務業務實踐,郵政打破多年來封閉、固定的態勢,外部合作伙伴成數十倍的增加,郵政企業有效地突破固有市場領域和邊界。
(二)電子商務發展對郵政面向電子商務商業模式創新的影響
1.企業外部電子商務運用普及,出現規模效應,意味著電子商務法律政策環境日趨成熟,公眾對電子商務模式認同度、參與度增加,價值創造主體多元化、盈利模式多元化,郵政企業有了商業模式創新的外部條件和后發優勢。
2.傳統企業電子商務應用成功范例為郵政企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青島海爾、蘇寧電器、國美電器等等傳統企業,已經具備廣泛應用電子商務技術基礎,并具備運營的基本條件,電子商務不僅在傳統企業內部價值鏈深層次整合,還在外部價值鏈整合加快。最值得注意的趨勢是“線上虛擬平臺+線下實體平臺”模式,為郵政企業電子商務發展指明方向。
3.郵政信息化建設初見成效,電子商務業務實踐效果明顯,為商業模式創新提供基本條件。近十年的電子商務實踐促使郵政企業在組織結構、人才隊伍、管理制度、運營經驗、企業文化等多方面做出了適應性調整,是下一步全面創新的基礎。
三、郵政面向電子商務的商業模式創新思路和策略
(一)實施專業化經營是郵政商業模式創新的前提
專業化經營是解決多元化經營的主要途徑。前期郵政體制改革主要成果是成立金融、速遞物流兩個專業化公司,而對郵政企業所經營業務專業化經營尚未涉及,雖然在省、市層面成立了專業公司,但還不是獨立的法人,縣一級層面則全部實行混業經營。隨著郵政業務因發展需要,產品和服務不斷創新,郵政經營范圍從原有固有的專營領域向競爭性市場延伸,面對不同市場,原有“大一統”的混業經營模式,已經成為提高競爭力的主要障礙。建立專業公司和營業、投遞、郵運等對內部資源之間明晰的結算關系,是解決企業資源高效匹配的有效途徑。
(二)“虛擬經營+實體經營”是郵政商業模式創新最優路徑選擇
傳統“重型”企業如青島海爾等通過電子商務運用,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同時成功解決了網上渠道和傳統銷售兩個渠道沖突問題;而典型的電子商務企業則紛紛建立“實體”渠道,以直銷模式成名的戴爾公司,近年來一反常規,紛紛建立國內實體經營渠道。因此,郵政商業模式創新路徑應該是基于傳統實體渠道,建立適應電子商務的業務系統,提升郵政品牌、客戶關系等“軟實力”,大力發展虛擬的網絡渠道,最終建立實體和虛擬渠道相結合的“輕型”企業。
(三)重新定義郵政業務是郵政商業模式創新的根本
將原有普遍服務條件下郵政業務進行重新定義,改變傳統郵政業務固有的服務內容和方式,賦予傳統業務新的內涵,進入新的市場領域,如商業信函,依托數據庫營銷,整合大眾媒體和網絡媒體,以新媒體的概念出現;利用自身關鍵資源優勢,改變原有關鍵資源傳統功能,通過滿足電子商務時代顧客新消費心理和需求取向,如整合郵政實體渠道,使之成為一個分銷節點或物流配送節點,而不僅是傳統的收寄功能;利用郵政傳統實體渠道優勢,建立銷售型BTOC網站,創新發展“線上+線下”模式。重新定義郵政業務意味著公司需要有明晰的戰略方向,公司使命和愿景,也就是企業戰略的明晰和轉變。
(四)建立和完善基于電子商務的業務系統體系,確立郵政商業模式創新的基本格局
完善郵政電子化支局等業務系統,加快互聯互通,使之具備開放性特征,能方便、安全、高效地和其他外部網絡連接。建立基于電子商務的業務系統新規則,將郵政企業、客戶、合作伙伴以及供應商之間利益進行重新分配,從而完成對利益關系的重新確定。
(五)重新組合現有關鍵資源和能力是郵政商業模式創新的優化選擇
在電子商務時代郵政企業現有關鍵資源和能力,其作用已經嚴重弱化,但仍然是任何新商業模式必要的資源和能力,因此充分利用企業現有資源優勢發展,是目前郵政企業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最優選擇。以現有企業關鍵資源和能力為基礎,依托業務系統建設,重新調整關鍵資源和能力組合,實現內部價值鏈的整合。如加大郵政品牌形象建設,改變目前郵政品牌逐漸弱化的局面;改變運輸網絡、投遞網絡固定模式,實現具有彈性的的個性化服務;將全程全網規則和流程固化到新的業務系統中,是使之成為其他關鍵資源和能力整合的支撐點。
(六)實現以專業化經營為基礎的盈利模式多樣化
郵政各項業務所屬市場不同,盈利模式的多樣化,是郵政企業增加顧客價值的重要途徑。這需要在重新定義客戶的基礎上,把握行業價值鏈變化,動態的轉變業務結構,實現多點盈利。如以“航空機票+商旅”的“基礎產品+衍生服務”模式;“自由一族”會員制、“集郵社區”、基于BTOC平臺的郵政網購會員等配電盤模式;因郵政普遍服務和專營權而獲得的信報箱行業標準及準入模式;以商函“第三方贊助”、“按效果付費”、“數據營銷+代收款+物流配送”價值鏈整合模式。實現各專業間信息全面共享,開展跨專業的產品和服務交叉營銷,從而獲得盈利倍增效果,如將郵政郵樂網轉化為集銷售和客戶積分兌換為一體的綜合平臺。
(七)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以提高企業投資價值為宗旨,適應企業重新定位后商業模式的變化
從治理結構角度看,在資本經營高度發達的今天,僅靠企業自身積累已經遠遠無法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因此完善郵政企業公司治理結構,是提高企業投資價值的根本途徑。在專業化經營的基礎上,對部分成熟的業務進行剝離,使之具備資本運作的主體資格,實現股權多元化,參與戰略兼并和并購、戰略融資等資本市場運作。從運營角度看,通過品牌授權經營、特許加盟、非核心業務外包和合作、資產租賃、整合供應鏈等方式減少固定資產投資、運營資本的投入,實現輕資產模式運營。
四、結束語
在電子商務時代的到來,徹底改變了郵政企業的生態環境。郵政過去十年時間信息化建設和電子商務的實踐,已經為企業面向電子商務商業模式的轉型提供了基礎條件,無論是在郵政體制改革宏觀層面,還是在郵政產品和服務創新方面等微觀方面,郵政企業已經到了商業模式創新的臨界點。郵政企業立足現有資源和能力,充分借鑒國內外發展經驗,通過改變傳統對顧客價值的認知,面向電子商務商業模式的轉型和創新不僅意義深遠,而且完全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