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悅會
〔關鍵詞〕 語文教學;課堂教學;有效提問;
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17—0085—01
影響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目前語文課堂師生相互提問方面存在著諸多不利因素,部分學生不積極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老師提出的問題給人以雜亂之感;老師提問的藝術水平不高;老師的評價語言不夠合理規范等,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思維不夠活躍。這種局面的出現,與教師的教學行為、學生的興趣動機、語文學習的社會氛圍有關。到了高中階段,農村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不如初中階段那么濃了,投入的時間少了,吃老本的思想嚴重;教師教法陳舊,觀念滯后,創新意識不濃;受浮躁風氣和功利思想的影響,社會上表現出淡化語文的傾向。這些現象和問題是廣大語文工作者所不愿看到的,但它們成了一種客觀存在。
一、實施有效提問對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意義
學習語文,為什么要提出問題去思考解決?提問對促進語文學習有什么意義?教師要讓學生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明白設置問題的重要作用和意義。相當一部分學生慣于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情景下的“靜聽”,懶于動腦、動口,思維活動不夠充分,進而厭倦思考回答問題。針對這種狀況,教師要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在課前、課堂、課外提出問題。問題意識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利于激發學生勇于探索、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二、明確教學目標,要讓教師“教有所得”,學生“學有所獲”
一堂課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師的“教有所得”與學生的“學有所獲”要相關聯。針對教學目標設置的問題要考慮學情,要兼顧到好中差三大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他們根據各自的基礎,分層接受有關問題,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解決問題。分類分層設置問題,能充分尊重學生,能公平民主地對待學生。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狀況了如指掌,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好中差合理分配,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解決問題、提出問題的課堂討論大陣營中來,表現自己,完善自己,在交流活動中鍛煉自己,提高自己。充分掌握學情,針對學生個性差異,設置不同類型的問題,讓他們同時進入學習思考狀態,人人都有目標任務,在此基礎上,匯報交流學習思考的結果,教師做好全面總結工作。這樣做,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切實感受到了“學有所獲”,同樣,教師也會感受到“教有所得”、“教學相長”是教學的理想境界。
三、重視課堂“生成性”問題,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課堂是一個動態生成過程,要關注這個過程。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這些新理念啟示我們,教師要反思傳統教學“預設”的弊端,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不要死板教條地利用備好的教案照本宣科,要充分創設氛圍,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把針對文本的理解運用引向更廣闊的天地。如,在教授《裝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時,筆者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有幾個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讓全班同學大開眼界。(1)別里科夫是“我”的一位同事,我們為什么不同情他?在埋葬他時,為什么反而感到“大快人心”?(2)別里科夫既然轄制著全城人,為什么他自己常感到膽戰心驚呢?(3)我們遵守各種規章制度,這些規章制度是否也是一種“套子”呢 ?
實踐證明,課堂生成問題過程中,呈現的問題種類較多,教師要善于過濾篩選,把最具有深入探究價值的問題確定下來供師生共同討論解決,次要問題適當點撥即可??傊?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條件。只有實施有效提問策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改變傳統提問模式,才能夠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