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股東代表訴訟是存在于公司法中的一種特殊的訴訟方式,它有著自己的特點,不同于一般的民事訴訟。我國《公司法》在2005年引進了股東代表訴訟制度,這對于完善我國公司法律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我國的股東代表訴訟在制度構建方面仍然存在著不小的問題,對股東代表訴訟中的審判監督程序與一般訴訟中的審判監督程序的不同點進行分析探討,對于完善我國的股東代表訴訟制度很有必要。
【關鍵詞】《公司法》股東代表訴訟審判監督程序
股東代表訴訟,又可以稱為派生訴訟和股東代位訴訟,是指當公司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而公司卻怠于起訴時,公司的股東以自己的名義起訴,而所獲賠償歸于公司的一種訴訟形態。英美法系國家以及大陸法系國家對股東的此項訴訟權利均有規定,均賦予股東提起代表訴訟的權利。
一、審判監督程序的概述
審判監督程序,是指在民事裁判生效后,出現了法律規定的情形時,當事人和具有審判監督權的法定機關,即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認為該裁判有錯誤,或者審理過程違反法律的規定,因而提起再審,決定再審或者依法提起抗訴導致再次進行審理和裁判所適用的程序制度。
在我國,大部分學者一般認為審判監督程序就是再審程序,是指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和調解書,發現確實有錯誤,依照法律的規定,由人民法院對案件進行再次審理的程序。但是,也有觀點認為,審判監督程序和再審程序并不是同一個程序,二者雖然緊密相連,但是卻是有清晰的界限的,不能混同。他們認為審判監督程序是發生在再審程序之前的,它是為了提起再審程序而存在的一種前置程序,只能產生其后的再審程序,卻并不能使錯誤的裁判得到改正;再審程序是發生在審判監督程序之后的,它的開始必然是以審判監督程序的存在為前提的,但是它是可以糾正錯誤裁判的程序。還有的學者認為審判監督程序與再審程序存在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審判監督程序是再審程序的構成程序,審判監督程序屬于再審程序的一部分。[1]
但是,在我國《民事訴訟法》中,特別的在第十六章專門規定了“審判監督程序”,從該章的內容來看,審判監督程序既包括啟動再審程序的方式,也包括對再審案件的審判。可見,審判監督程序作為現行《民事訴訟法》所明確規定的法律用語和規范,其含義指的就是再審程序。[2]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第十六章的規定,本文所指的審判監督程序也即是再審程序。
二、股東代表訴訟中的審判監督程序與訴訟法中的一般規定的不同
股東代表訴訟實質上是屬于民事訴訟的范疇的,在一般的情況下都是可以適用訴訟法中的一般規定的,對此,應當沒有什么疑問。但是,也是有以下兩個問題是值得探討的:
(一)主體范圍
由于現在處在經濟大變革、社會大發展的時代,在一般的民事訴訟中,各種民事案件錯綜復雜,新型案件層出不窮,加之一些法官確實存在著司法水平不高以及地方保護主義的作怪,客觀上說,即使經過一審、二審而作出的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終審判決,也有可能存在裁判錯誤。為了糾正錯誤的判決,保證司法裁判的正確性,維護法律的尊嚴,就有必要給當事人以及法院和檢察院一次自我糾錯的機會。而在股東代表訴訟中,由于在根本上訴權是屬于公司的,股東只是“代位”行使這項權利而已,加之在公司中,要使得每個股東的想法得到一致的統一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在一定的情況下,為了綜合保護各方面的利益,就很有必要給當事人以外的其他股東和公司提起再審之訴的權利。關于這點,下文中筆者會具體分析。
(二)再審中的調解
在股東代表訴訟的再審中的調解與一般民事訴訟再審中的調解最大的一點不同就是,在股東代表訴訟的再審中,調解應該通知其他股東以及公司。這是因為極有可能出現原告為了其自身能夠獲得經濟上的利益而與被告串通,與被告進行調解,損害公司和其他股東的利益。所以就有必要在訴訟中從程序上對原告和被告達成調解進行適當的限制。借鑒國外立法和司法實踐經驗,結合我國民事訴訟程序制度,這種限制主要可能體現在兩個方面,即增加公司和其他股東異議程序、法院審查批準程序。[5]
三、其他股東以及公司能否申請再審
法院作出的判決生效以后,就會產生既判力——當事人不能以上訴的方式請求撤銷或者變更判決,并且當事人不能對這已經作出生效判決的案件再行起訴,也不能在其他訴訟中提出和這項判決相矛盾的主張,或者,法院的后訴判決不得與該判決的內容相抵觸。[6]如果最終發現判決出現了錯誤,審判監督程序就可以發揮其功能了。
當然在股東代表訴訟中的當事人以及訴訟參與人之間的關系確并不是同一般的民事訴訟一樣那么簡單,其他股東和公司就很有可能會參與到股東代表訴訟中。正如上文中提到過的,原告股東以及被告認為生效判決認定事實、適用法律有錯誤的,可以依法申請再審。但是,其他股東和公司能否申請再審呢?如果不能,是因為什么原因;如果能,又是在什么情況下呢?這都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按照現行的《民事訴訟法》中的規定,其他股東和公司并不是訴訟的當事人,所以自然不能夠提起審判監督程序。而且股東提起代表訴訟的前提是,公司怠于或者拒絕起訴,而其他股東得知原告股東提起代表訴訟后亦未參加訴訟,這些都表明,就公司權益受到特定侵害而言,原告股東是最關心股東利益的人。[7]所以在股東代表訴訟中,只要原告股東不提起審判監督程序,似乎就可以斷定這項判決就是符合公司以及其他未參加訴訟的股東的利益的。
但是,另一方面,在股東代表訴訟中,原告股東只是代為提起訴訟,訴權在根本上是屬于公司的,而公司的利益受到的損害也間接影響到了其他股東的權益。試想一下,如果因為某種原因,原告與被告都不申請審判監督程序,但是訴訟的判決結果明顯是損害了其他股東和公司的權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僅僅嚴格的規定只有訴訟當事人才擁有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權利,那么,其他股東和公司的權益又怎么樣才能夠得到救濟呢?因此,賦予其他股東和公司提起再審之訴的權利,是符合股東代表訴訟這項制度設定的目的的——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以及限制公司董事、監事等高級管理人員行為。
那么究竟在何種情況下應該賦予其他股東和公司申請再審之訴的權利呢?
(一)其他股東申請再審
1.其他股東在原有的訴訟中就已經參加進入了訴訟中,當然的享有提起再審之訴的權利。原告股東在提起股東代表訴訟后,應當及時通知其他股東。如果其他股東在收到告知后,參與到該項訴訟中,當然的成為訴訟的當事人,他們享有提起再審之訴的權利是理所應當的。
2.其他股東在原有的訴訟中并沒有參加進入到訴訟中來,原訴訟原告和被告串謀損害了股東或者公司的利益,其他股東就可以提起再審。在上訴情況中,身為原告的股東當然是不會向法院提起再審之訴的,如果在這種情形下,仍然機械地堅持其他股東并不是訴訟的當事人而不給予他們提起再審之訴的權利,勢必會使原告的不法行為通過生效判決的既判力,進而影響到其他股東和公司的利益,這與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目的是不符的。所以法律上應該在這種情況下允許其他股東提起再審之訴。此時,其他股東當然的有提出證據證明有上述情況出現的責任,并且對這些證據的要求也應該是十分嚴格的,法院在審查證據的時候也應該相當的認真負責。
(二)公司申請再審
1.公司在原有的訴訟中就已經參加進入了訴訟中,當然的享有提起再審之訴的權利。
2.原訴訟原告和被告串謀損害了股東或者公司的利益,其他股東就可以提起再審。如上文所述,在這種情況下,公司當然也是享有提起再審之訴的權利的,同時具有嚴格的“舉證責任”證明上述情況的出現。
3.法院判決由公司承擔實體義務的,公司當然可以提起再審。[8]股東代表訴訟中,訴訟的后果極有可能是會由公司承擔的,在這種情況下,公司被法院判決承擔實體義務,卻沒有申請再審的權利的話,對公司保護自身的利益就顯得十分的困難。所以此種情況下,公司當然的享有提起再審之訴的權利。
四、我國相關法律規定的立法完善
(一)應該遵循的原則
第一,堅持依法糾錯的原則。依法糾錯,就是指按照法律規定的再審程序及再審改判標準來規范再審案件的提起和再審案件的改判。應當說,在再審程序中,確立依法糾錯的原則,體現了再審程序中全新的司法理念。在訴訟中出現錯誤的判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法院和檢察院在發現錯誤后不能很好的認識錯誤,這樣勢必會影響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定和諧。所以今后對于股東代表訴訟的審判監督程序的制定與完善,應該堅持依法糾錯的原則。
第二,堅持保護其他股東和公司的權益的原則。各國法律都確認股東代表訴訟的判決對公司及其全體股東具有即判力和拘束力,其他股東要受“一事不二審”規則的約束,不得重復就同一事項提起其他訴訟。股東只是形式上的原告,實體審理的仍是公司的權利義務,判決的利益也全部歸于公司,并間接影響其他股東的利益。如上文所述,實踐中可能存在原告股東與被告合謀,提起虛假的股東代表訴訟,然后在訴訟中敗訴,以阻卻真正的股東代表訴訟,使被告免受責任追究。因此,在某些情況下,要允許其他股東和公司提起再審之訴,以保護其他股東和公司的合法利益。所以,今后對于股東代表訴訟的審判監督程序的制定與完善,應該堅持保護其他股東和公司利益的原則。
第三,堅持維護既判力的原則。再審程序的主要功能是糾正錯誤裁判。從客觀上看,無論法律多么完善,司法制度多么發達,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司法裁判中要完全避免錯案的發生,是不太可能的。但一味強調糾正錯案,忽略再審程序對正確裁判既判力的維護,則勢必影響法院生效裁判的穩定性,損害法院的司法權威。因此,在再審程序中應當注重維護既判力的原則,最大限度地降低糾錯對既判力造成的無序沖擊。這就要求我們在某些特定情況中才賦予其他股東和公司提起再審之訴的權利,而不是一味的將權利夸大;同時,另一方面,在允許其他股東和公司提起再審之訴的時候,要注意對他們所負的舉證責任的要求,嚴格執行好這點,可以在糾正錯誤判決的情況下,保持正確判決的既判力,不至于導致司法資源的浪費以及影響公司的正常運行。
(二)立法的完善
我國公司法及訴訟法未對股東代表訴訟中審判監督程序做出規定,應當在今后的立法中充分合理的吸收各國及地區的優秀立法經驗,并結合我國的實際,引入該項制度。在股東代表訴訟中,不能排除原告股東有時會為個人的不當利益而與被告私下和解或向被告作讓步,在損害公司及其他股東的利益的判決生效后并不向法院提起再審之訴。基于此,有必要在一定的情況下允許除原告股東以為的其他股東和公司向法院提起再審之訴。我國的立法應對股東代表訴訟的審判監督程序作專門的規定,以使該制度能充分發揮其積極的意義。結合上述分析,可在立法中作如下具體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原告股東以為的其他股東及公司可以向法院提起再審之訴:第一,其他股東及公司在原有的訴訟中就已經參加進入了訴訟中的;第二,原告股東和被告串謀損害了股東或者公司的利益的;第三,原告在訴訟過程中實施了不利于公司和其他股東的行為[9];第四,人民法院判決由公司承擔實體義務的。并且在上述第三項及第四項的條款中,規定其他股東及公司具有嚴格的舉證責任。通過對舉證責任的要求,有利于確保維護既判力以及程序的妥當性。并且在再審中的調解等程序應該適用股東代表訴訟程序中的調解規定,保持一致性。通過以上途徑,可以確保股東代表訴訟再審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切實維護公司及其他股東的利益,以實現股東代表訴訟的功能。
參考文獻
[1][3]楊榮新.民事訴訟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474,475.
[2]江偉.民事訴訟法(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400.
[4]余勇祥.資本民主與小股東利益保護機制[J].載《浙江學刊》,2000(5).58.
[5][7][8][9]劉金華股東代位訴訟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238,262,263,271.
[6]趙澤君.民事訴訟規則疑難問題例說[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263.
作者簡介:肖龍(1988-),男,江西省南昌市人,華東政法大學2010級法律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