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素梅
【摘要】 初中生正處于一個好奇心、求知欲特別旺盛的時期,傳統式學習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在初中數學課堂采用“探究性學習”法,更能夠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并能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享受獲取知識的過程.
【關鍵詞】 數學課堂;探究性學習;情景;興趣
所謂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或者生活中,獨立以某一個情景或者問題作為突破點,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發現、調查、實驗、分析、研討等活動,進行探究學習、獲取知識的一種方法.
傳統的數學課堂,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進取、質疑、主動學習的精神. 而探究性學習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個體差異,并努力保護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倡導學生主動學習,讓廣大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還可以體驗到學習的探究過程. 下面,我就自己教學的實踐,談一談如何在初中數學課堂上實踐“探究性學習”.
一、創設誘導性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在教學中,若能創設有誘導性的情景,可以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激發起他們的探究動力. 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第八章“冪的運算”一課時,我首先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
在古波斯王國,有一個人發明了一種游戲,叫做“國王之死”, 也就是后來的國際象棋. 國王特別喜歡這種游戲,于是就決定要獎賞發明者. 他把“國王之死”游戲的發明者召進了皇宮,當著眾大臣的面說可以讓發明者提一個愿望,自己一定會幫他實現.
發明者特別謙虛,說:“陛下,如果可以的活,我想讓陛下賞給我一些米. ”
國王和眾大臣聽了都感覺很驚訝,“你只要一些米?”
發明者說:“是的,我要一些米,只是希望您能把米放進棋盤的格子里,第一個格放1粒米,第二個格放2粒,第三個格放4粒,第四個格放8粒,然后依此類推,每一個格放進的米粒數量都是前一個格的2倍,把棋盤放滿就可以了. ”
大家聽了都覺得特別有意思,整個棋盤也不過64個格,認為這個發明者太傻了,錯過了一個發財的機會. 國王更是喜出望外,當即命人拿來棋盤和一袋米給了發明者.
發明者笑著開始在棋盤上放米,當第一排的8個格放滿時,米粒也由1粒增加到了128粒,大家都笑著看發明者往棋盤格子里放米. 可是,不久大家就笑不出來了,第二排的格子結束時,米數已經增加到了32768粒,可是還有48個格子空著呢. 國王慌了,馬上命令中止放米,然后召來財務大臣計算,得出的結果讓大家目瞪口呆:如果按照這個游戲規則,把整個國庫的米都拿出來也遠遠不夠!
請同學們也幫國王算一算,如果滿足發明者的要求,最后國王需要拿出多少粒米?
聽到這里,學生們的好奇心被激了起來,有些同學還拿起筆算了起來,當他們在為計算繁瑣犯愁時,我引出了本課的教學內容,學生們帶著愉快的心情去探索和研究“冪的運算”,這節課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創建合作交流的平臺,讓學生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是探究性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與同學合作的過程中,學生更能自主地對知識進行探索. 這個過程需要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對新知識進行分析、討論、理解和探究,從而構建起新的知識. 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為學生多創造一些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們在交流中,共同學習、共同思考、共同提高.
數學這門學科的特點特別適合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只要對問題的思考角度稍作變化,就能產生不同的解題方法和思路,從而迸發出多彩的思維火花.
如在講八年級上冊“勾股定理與平方根”一章時,我就給學生們創設了一個合作交流的平臺,我把班內的同學分為了四個小組,讓他們在探索中“發現”勾股定理.
首先我要求各個小組在課前做好各種形式的三角形模型,包括直角三角形和非直角三角形. 在課堂上,我要求學生們利用直尺測量三角形模型的三條邊長,并把數據記錄下來,提出了問題:
1. 你們小組里的直角三角形的三條邊的平方之間有什么關系?
2. 第一個問題你們得出的結論對非直角三角形成立嗎?
3. 為什么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四個小組帶著疑問開始了計算與討論,學生們接到任務后,紛紛忙了起來,測量、計算、討論,最后每組都選出了代表陳述本組的分析過程及討論結果. 我根據學生的回答,給出了正確的結論. 這一節課同學們在熱烈地討論交流中初步了解了勾股定理. 將要下課時,我又留下了下一課自主探究的內容:讓學生們以小組形式去了解不同文化中的勾股定理的不同證明方法,感受數學的豐富文化內涵.
“勾股定理與平方根”這一章內容在八年級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傳統教學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對于勾股定理的不同證明方法掌握起來也比較困難. 而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就能充分地調動學生自主探索的積極性,人人參與,共同討論,取長補短,從而既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還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對數學課的學習興趣.
在初中數學課堂上實踐“探究性學習”,是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實踐也證明,“探究性學習”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更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對數學知識的渴望,還可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科學探究、團結協作的精神,對學生將來的學習和生活都有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曦.“創設情境,導學探索,自主解決”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驗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2002.
[2]趙雄輝. 數學教育改革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3.
[3]張明生,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實施[J].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