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志雄
〔關鍵詞〕 新課改;語文教師;角色
定位;轉換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15—0037—01
在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中,知識觀、學生觀以及評價觀的變革呼喚語文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的任務不再局限于“傳道、授業、解惑”,而是要“啟智、陶情、冶性、錘志”。教師在實施新課程時,必須對自身角色進行重新審視與定位,樹立正確的角色意識,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體力行地體現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新課程逐漸推廣之際,準確認識與全面把握教師新角色已成當務之急。那么,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高中語文教師應怎樣進行角色轉換呢?
一、高中語文教師面對新課程角色定位的意義
1. 可以促進教師教學行為的真正改變。新課程理念要求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方法要相應地產生與之相適應的變化。而這些變化的核心因素是教師角色的轉換。實際上,角色轉換其本身也是一個過程,是教師以其頭腦中的理念與實際的教學實踐不斷碰撞、調整與完善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如果這個過程能夠充分進行,則新課程的實施就會真正發生。否則,就會出現“穿新鞋走老路”的問題。
2. 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凸現。在新課程的語文課堂上,教師不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解答疑惑,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究知識,課堂上出現的不是教的場景,而是學的場景,是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互教互學的生機勃勃的學習場面,學生的學習方式與思維方式發生了質的飛躍。這種質的飛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角色的調整程度。只有教師角色定位準確,才會真正地還一個學生自主探究與學習的舞臺,學生才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其主體地位才能得到凸現。
3. 有力推進新課程的全面實施。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在教師,教師的關鍵在其教學行為是否真正改變。如前所述,角色定位是教學行為改變的先導性條件。只有角色定位準了,教學行為真正改變了,才會有力推進新課程的全面實施。
二、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語文教師的角色轉換
1. 由控制者轉向“平等首席”。要改變長期以來教師的控制者角色,使之成為“平等首席”。即教師要放下架子,真正走到學生中間,以一個平等對話者的姿態融入學生當中,參與談論,和學生一起尋找真理,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學長和合作伙伴。
2. 由“授業者”轉向參與者。傳統教學理念下的語文教師,往往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把學生當成了“受道、受業、供惑”的被動求學者。這種單向的“傳遞和接受”式的文化教育正是新課程所摒棄的。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這就要求“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中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教師作為參與者,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自己的角色定位:幫助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策略和發展認知的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習的興趣;給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
3. 由“知識的權威”轉向組織者。組織者角色是指教師由“知識的權威”轉向學生學習的服務者、組織者、學生學習條件的創造者。具體到每一節課,教師組織者角色應表現為引發問題情景。同時,在內容上,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圖像、聲音、文字等材料;在方式上組織學生的小組合作、交流探討、成果匯報等形式。然后,教師以引導學生互評、教師總評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可借鑒的問題解決思路與模式。
4.由教學過程的指揮者轉向教學過程的分享者。教學過程的分享者角色是指教師通過發動學生收集、展示信息來做課外信息的分享者,通過創造條件促使學生成功進而來做學生成功的喜悅的分享者。首先,教師要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到互聯網、書刊雜志、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中獲取有用的信息,然后通過師生交流,教師就可以更多地分享和欣賞到社會不同層面的文化信息,并以此來充實自己;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為學生的成功鋪路架橋,一旦學生取得成績,就要做出欣賞的表示,在分享學生成功的同時,還要激發他們繼續學習、探索的熱情。
如果說新課程對于我們的語文教學而言是一位帶給我們福音的天使,需要我們虔誠地迎接的話,那么,筆者認為,我們迎接的最好方式就是首先對自己的角色做出全新的調整,實現“華麗轉身”。唯有如此,新課程才會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煥發出她迷人的風采。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