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東
【摘要】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關鍵在于改革課堂教學. 數學教學模式的選擇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否更有利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關鍵因素. 當今初中教學改革關注的要點就是如何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 課程改革;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教學模式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主要在于優化課堂結構,改進教學方式. 課堂教學模式是以目標教學為主要前提,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為教學目標,使學生在不斷獲得新知識的成功體驗中,發展學生智能,提高學生素養,從而更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與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課堂教學模式是影響教學的重要因素. 因此,必須著力打造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以下結合教學實際,通過我多年來初中數學課堂教改實踐,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確立了以“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反思”四步教學為基本流程的數學課堂教學新模式,實踐證明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課堂教學. 以下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體會.
一、創設問題情境,明確學習目標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首先,教師必須從積極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入手,在充分了解學生真實思維活動的情況下,創設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情境. 巧妙地創設情境,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更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因此,只有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構建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才能激發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引發學習欲望,進而促使學生大膽地探索和研究,培養學生們的創新能力. 所以,情境的創設已經成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不可缺少的因素. 情境教學不僅強調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強調興趣的培養,以形成主動發展的動因,提倡讓學生通過觀察,不斷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在實踐感受中逐步認知,發展,達到創造的目的,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可以達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的目的.
二、學生自主探究,激發數學學習欲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因此要積極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是探究的前提和基礎. 在學生探究活動中,當學習中遇到疑難問題時,教師及時給予引導,能夠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新課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就要解決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問題. 因此,就必須要求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等方面,都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課堂上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刻苦鉆研的精神,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思考和實踐,和學生一起分享數學成功的喜悅,面對數學疑難問題一起思考、猜測和嘗試,成為學生數學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
三、積極提倡合作交流,提高數學能力
師生互動過程主要是學生之間通過交流、討論、合作對自主學習過程中的成果和問題進行展示,也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關鍵時期,能否把握準學生對學習目標和教材內容的理解與掌握等情況,將對當前和今后的教學策略的實施起導向作用.
合作交流是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種教學模式. 合作學習的內容可以是新課引入的內容,或是一些練習題. 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能使交流的雙方在傾聽別人意見的同時也在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合作過程中可以學會交往,學會相互傾聽,學會相互尊重. 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內的問題和帶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思考性的題材,都可以進行探究合作學習,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想、嘗試、交流”等數學思考,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四、自我反思,開拓知識結構
在教師組織下,引導啟發學生進行思維過程的重新整理總結,達到認識的深化與認知結構的完善,在反思中發現的新問題又可以深化進行探究和延伸. 通過實施激勵評價,讓學生反思探索過程,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與掌握探究學習的方法和策略,幫助學生建構知識,勉勵學生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將學生的學習態度、情感以及克服困難的精神內化成主動發展的動力,提高學生主動發展的能力. 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學生進行自我總結、自我評價,使認識上一個臺階,逐步完善認知結構,并進一步開拓探究的空間. 因此,有效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是教學獲得成功的保障.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首先,針對數學課堂教學而言,高效的教學模式并不是單一的,教師要積極挖掘每個教學模式的功能,防止陷入單一死板教學模式的誤區. 其次,從教學改革方面看,教學模式的綜合、靈活運用,自身就是一種創新和發展. 作為一名中學教師,應該繼承和發揚每種教學模式的傳統優勢,不斷地健全和完善新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與其他教學模式的有機結合,促使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教學模式的形成,形成更具獨特的教學風格.
【參考文獻】
[1]鄭毓信,梁貫成,著.認知科學 建構主義與數學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黃永喬.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數學教學方向[J].考試,2008(3).
[3]趙偉紅.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數學課堂教學的策略[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