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會茹
《新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如何在七年級這一起始年級落實好新課程的這一理念,科學有效地實施課程改革,關系到這些學生后續學習的質量。根據近幾年實施新課程的體會,遵循七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我認為數學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教學。
1.做好初中與小學的銜接工作,以“慢”促“優”。
中小學數學不銜接好,必將影響學生今后的學習,學生會很快出現兩極分化,造成惡性循環,也會讓學生染上“數學恐懼癥”等,再去挽救就很困難了。
從調查情況看,初中數學教師還沒有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認真去做好銜接工作的不多,給新課程實驗的順利實施帶來了一定困難。所以,我們必須重視這項工作,具體措施如下。
1.1適當聽一些小學數學課,了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特點,也了解學生學習的習慣。總體來講,小學數學課堂生動活潑,學生交流熱烈,教學知識點少,學生練習時間多。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起始階段盡可能營造良好的氣氛,以使學生逐步適應,順利過渡。
1.2通過摸底測試和對入學成績的分析,了解學生的基礎,有針對性地規劃自己的教學,以適應學生的實際需要。
1.3熟悉小學的知識體系,找出小學與初中數學知識的銜接點、區別點。如小學幾何是實驗幾何,它的性質都是通過實驗方式得到的,如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是通過剪拼得到的。初中數學教師應針對小學與初中對相關知識的不同處理,采取不同的策略,以達到鞏固復習,深化提高的目的。
2.課堂教學要求新、求活以保持課堂教學的生動性、趣味性。
七年級數學比較貼進生活實際,具有很強的知識性、現實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豐富的內容提供教學中誘發學生情趣和動機的酵母。新教材還抓住了七年級學生情緒易變、起伏較大的心理、生理特點,要求以“活的東西去教活的學生”(陶行知先生語),來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全面提高他們的素質和能力。對此,我的具體做法是:
2.1注重課堂教學中的引入環節。在課堂引入中,設計各種形式、運用各種手段把學生調動起來,喚起他們的參與意識。如教學“七巧板”時,一開始就用事先準備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優美的圖案,提出:這些圖案是由哪些基本圖形組成的?它們的邊與邊之間有什么關系?待他們思考回答后再進行總結。最后讓他們自由合作進行制作,拼出一些優美的圖案。這樣,通過簡單的表演,把問題設置于適當的情境下,從而創造了一個生動有趣的學習環境。相信在這樣輕松的環境下,學生會興趣盎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
2.2充分讓學生參與實踐操作。新教材還針對七年級學生喜歡觀看、喜歡動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實踐性內容。要求盡可能利用自制教具優化課堂結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自由組合),請他們做我的助手,一起準備實驗器材、進行實驗演示。通過實驗操作,既規范了學生的行為習慣,又使他們在參與活動中認識“自我”,以產生興趣和求知欲。
3.從生活出發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在“代數式”這節課中,由上節課的一個習題引入,帶領學生一起探究得出一個規律5n+2,由此引出代數式的概念。在舉例時,我指出:“其實,代數式不僅在數學中有用,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師說幾個事實,誰能用代數式表示出來。這些式子除了老師剛才說的事實外,還能表示其他意思嗎?”學生們開始活躍起來,一位男孩舉起了手:“一本書p元,6p可以表示6本書價值多少錢?”受到啟發,每個學生都在生活中找實例,大家從這節課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
4.創新設計讓學生體現積極向上。
在學生上網查詢,精心設計、指導下,成功地開展了“我是小小設計師”的課堂活動:這節課是以七年級數學上冊立體圖形的三視圖內容設計的一節課,以若干個正方形擺放出圖形并說明你想表現什么。事先由老師將課題內容布置給學生。由兩位學生作為這節課的主持人,其他學生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并說明自己的創意。最后,老師作為特約指導,對學生的幾何圖形圖案設計及創意、發言等進行總結,學生再自己進行小結、反思。整節課學生體驗了圖形來自生活、服務于生活的現代數學觀,較好地體現了學生主動探究、交流、學會學習的有效學習方式,同時這也是跨學科綜合學習的一種嘗試。
5.為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中應重視“小練習”,以體現數學思想的教育。
初中階段是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初步形成的階段。對剛剛步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要促進他們較快地從所熟悉的以具體數字計算為主的數學學習,過渡到以用比較抽象的字母表示為主的數學學習,提高適應初中階段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必須在數學教學中重視數學思想方法形成的教育。
進行數學思想方法教學應遵循幾個原則:一是化隱為顯原則。就是有意識地讓學生將數學思想方法作為明確的學習對象,教學應當以知識為載體,把隱藏在知識中的思想方法揭露出來;二是循序漸進原則。必須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反復孕育結論發展形成的過程,采用“小步走”、“多層次”的方式,以體現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三是學生參與原則。應當認識到這樣的教學是數學活動過程的教學,具有動態性、重思辨的特點,要求有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使學生逐步領悟、形成和掌握數學思想方法。
我們應當按照這些原則設計教學。例如,應用題對初一學生來說是一個數學學習的難點。這個階段的應用題在很大程度上還沒有真正涉及實際應用,即使這樣也有些學生對此感到頭痛。為了處理好這個問題,我們應按上述原則,在教學中重視設置一些與講授問題相關、簡單且有層次的小練習,讓學生通過這些小練習,逐漸體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思路。
參考文獻:
[1]顧海林.淺談七年級數學教學興趣的培養.
[2]落雪無聲.七年級數學教學中幾點重視的問題.
[3]高風亮節.提高七年級數學教學實效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