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慶華
摘要:案例教學有助于增強教育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教學案例的選取包括典型性原則、問題性原則、真實性原則和實用性原則。案例教學的呈現有先案后理型、先理后案型和案理同步型等模式,案例教學包括講解討論規則、閱讀案例、小組討論和小組間辯論等環節。案例教學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需要對學生和案例本身進行反思,以求改進案例教學。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教育管理;運用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8-0273-02
教育管理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純粹講解理論知識與技能,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會由于缺乏面向實際工作的專業素養而有諸多的不適應。為了改善教育管理專業學生的知識能力結構,有必要在教育管理專業的高年級階段開展相關課程的案例教學,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教育管理知識、技能和理論來分析教育領域中的現實問題,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專業能力。
案例教學法來自于20世紀初的哈佛大學,是圍繞一定的培訓目的把實際中真實情景加以典型化處理,形成供學員思考分析和決斷的案例,通過獨立研究和相互討論的方式來提高學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方法。案例教學法適合于管理者、醫生和其他專業人員的學習與培訓,主要是用于提高他們開發分析、綜合及評估能力等方面的專業素養。
一、教學案例選取的原則
在教育管理實踐中存在著豐富的案例,有必要開發出來,使這些案例經過加工后出現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案例教學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增強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的專業素養。面對大量的實際案例,有必要采取一定的選取原則,精選出適合于課堂教學的案例,從而使案例教學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1.典型性原則。教育管理實踐中有大量的相關案例,但對于案例的選取,首先要遵循典型性原則,即案例的選取要少而精。案例選取的典型性原則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選取的案例要具有代表性,即所選取的案例要能代表教育管理實踐中的相關事例,能反映教育管理實踐中的相關問題;另一方面,選取的案例要具有針對性,是針對教育管理實踐中的典型問題和典型事件來選取案例,通過案例教學能有針對性地面對和反思這些教育管理實踐中的實際事件。
2.問題性原則。對于案例的選取要基于問題的原則,即要選取的案例都是教育管理實踐領域中的實際問題,這些問題通過案例的形式呈現出來,既增加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又使學生具有問題意識,在案例教學中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3.真實性原則。對于案例的選取還要注意真實性的原則,不能進行虛假的虛構,案例一定要來自于教育管理實踐中的真實事件,要貼近真實的教育管理工作實際,只有保持案例的真實性,學生才能在真實的情景中得到實際的鍛煉,不斷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專業素養。
4.實用性原則。對于案例的選取還要注重實用性的原則,即要面向教育管理的實際來選取案例;要面向學生在實際的工作情景來選取案例。這樣,學生在案例教學中就能得到實際的知識與技能,得到實際的鍛煉,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后,就能較快地適應相關的工作。
二、案例教學呈現的模式
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如何更好地呈現案例和發揮案例的作用呢?案例呈現的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先案后理型。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PPT或書面材料向學生出示案例,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閱讀案例、分析案例,并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歸納出相關的教育管理原理。這種方法在教育管理的案例教學中最為常用。同時,教師也要在這種案例教學模式中表現出分析問題的技能與技藝,增加學生的分析能力,一步步地引導學生從實踐分析走向理論歸納。
2.先理后案型。即教師在案例導入環節先講解教育管理的原理,再出示相關的案例,運用有關的原理來分析這些案例,用相關原理來解釋和論證這些實際事件中存在的問題,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提高學生的理論素養,又增強學生的專業分析能力,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3.案理同步型。即教師在展示案例的過程中根據教育管理原理知識體系,進行分階段、分層次地解析案例。開發這種綜合性的案例,應該包含教育管理實踐中的多個方面,對于案例進行分階段地剖析,對于不同階段的事例采用不同的原理來進行分析,由淺入深,逐步向學生展示邏輯與推理的力量。對于案例的分析還可以在不同的層面上來進行,展示不同的教育管理原理在分析問題中的邏輯力量。
三、案例教學的環節
要使案例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取得實際的教學效果,一定要重視案例教學的各個環節,構建完整的案例教學過程。
1.明確討論規則。為了使案例教學有序開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進行案例教學前務必向學生講清案例教學的討論規則,安排好討論時間、討論順序、發言時間、發言順序等事項,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要遵循有關的規則,語言要簡練、觀點要鮮明、要有理有據。
2.閱讀案例。以書面的形式向學生呈現案例,要學生在規定時間內仔細閱讀案例,關注案例陳述的事件和反映出的問題,并以自己的視角對案例所表述的內容進行歸納和整理。對于案例的閱讀是整個案例教學的基礎,它涉及到下一步小組討論的廣度和深度,也關系到案例教學的成敗。
3.小組討論。教師可以采取學生自愿組合或臨時分組的方式將學生分成若干個討論小組,并指定其中一員為討論的組織者。各小組針對教師呈現的案例和提出的問題,結合所學的教育管理原理進行討論,小組成員發表自己的觀點,在規定的時間內形成小組較為一致的觀點,并確定一名代表將本小組的觀點整理成簡短的討論報告。
4.小組間辯論。各個小組呈現自己的觀點,其他小組成員針對這些觀點進行討論,可以是同意,也可以是不同意,并闡明本小組的理由,各小組可以就本小組的觀點進行辯論,在辯論中達成基本一致的觀點。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是極其重要的,要把握討論的節奏,指引討論的方向,要使學生基于問題來討論,要使學生在事實的基礎上深化對理論的理解。
四、案例教學的反思
教育管理的案例教學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這需要教師對案例教學進行教學反思,從而不斷改進案例教學。
從學生維度來說,案例教學的反思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學生是否積極參與案例的討論,案例教學的成敗的關鍵是學生是否在課堂中積極參與到課堂的討論中,在討論中發表自己的觀點,形成自己的判斷,用已學的知識與技能去分析問題。學生不愿意或被動地參與案例的討論,這說明案例教學起不到應有的實際效果,這需要教師去反思其中的原因,是教師的原因,還是學生的原因,或者是案例本身的原因,這需要作出深入的分析,并作出相應的改進。二是學生在案例討論中是否觀點鮮明,呈現給學生的是相同的案例,但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利用自己的知識和理論去分析它,從不同的視角去看待同一案例,就會有不同的結論,形成鮮明的觀點,這說明案例教學是成功的,達到了鍛煉學生看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教學目的。三是學生在案例討論中是否具有比較一致的判斷。一方面這種比較一致的判斷表現在討論小組的內部,另一方面則表現在討論小組之間。案例教學的目的就是要使學生學會合作,學會在不同的觀點中找到平衡,從而達成一致,這樣才有利于形成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案例本身的維度來說,案例教學的反思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案例本身是否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從而吸引學生參與案例的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形成自己的觀點。因此,在案例的開發過程中,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和認知需要,盡量選擇與學生能力相當的案例;另一方面,案例本身是否能激發學生的理論思維,如果把案例教學停留在舉例的層面,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案例教學,真正意義上的案例教學不是停留在經驗層面,而是要通過案例來激發學生的理論思考,使學生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邏輯的力量,使自己的視野開闊,思考更具有深度。
從教師本身的維度來說,案例教學的反思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教師在案例教學中要不斷反思呈現案例的方式,呈現案例的方式反映了教師對于案例理解的水平和教學水平,因此,教師要經常反思呈現案例的方式;二是教師在案例教學中要不斷反思引導案例的方式,案例教學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在案例教學中的引導是非常關鍵的,因此,教師要在案例教學中經常反思引導的方式;三是教師在案例教學中要不斷反思案例教學的效果,發現案例教學效果不佳的話,要及時改進教學方式。教學效果是衡量案例教學成敗的標準,使學生在案例教學中得到實際的鍛煉。
參考文獻:
[1]鄭金洲.案例教學法指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黃衛國.案例教學模式在教育學課中的運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1).
[3]鄭淑芬.案例教學法的作用、實施環節及需要注意的問題[J].教育探索,2008,(4).
[4]徐敬堯.案例教學法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09,(5).
[5]孫華.論案例教學在教育學原理教學中的運用[J].現代教育科學,2010,(6).
[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