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華
【摘要】繼續推進黨內民主建設,需要對黨內民主建設的主要任務做一個整體規劃。這一任務規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即構建黨內民主政治文化體系、改革和完善黨內領導制度、健全完善黨內民主制度體系、培養黨內民主作風。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黨內民主任務規劃
回顧九十多年來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內民主的實踐歷程和重要成就,我們由衷自豪、深感欣慰。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應按照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四中全會部署,明確方向,增強動力,繼續把黨內民主建設推向新的高度。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結合當前黨內民主建設實際,進一步規劃推進黨內民主建設的主要任務。
就黨內民主的結構來講,主要包括黨內民主文化、黨內民主制度、黨內民主體制以及黨內民主作風等幾個方面。黨內民主建設的任務規劃,就是充實和完善這一架構,不斷提高黨內民主的科學化水平。
構建黨內民主政治文化體系
從一般意義上講,政治文化導引著人們的政治行為,影響著政治行為的方式、政治過程的方向、政治結構的模式及政治變革的進程。政治文化與民主建設緊密相連,沒有先進的政治文化作為先導和精神動力,民主的產生和發展幾乎是不可能的。中國有著兩千多年封建專制傳統,雖然經過了六十多年的經濟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但封建政治文化在短時間內仍難以完全清除,依然影響和制約著黨內民主的發展。某些缺乏民主意識和法制觀念的領導干部不尊重,甚至侵犯黨員民主權利的情況時有發生。而黨員民主觀念、維權意識淡薄,不能積極有效發揮主體作用、維護自己享有的權利。因此,進一步肅清封建政治文化糟粕的影響、構建黨內民主政治文化體系,是現階段推動黨內民主建設的必由之路。
適應黨內民主建設的政治文化體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正確的指導思想和價值理念。馬克思主義黨內民主理論是關于黨內民主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是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參與黨內事務、決定重要事項必須堅持的先進理論指導。這是黨內民主政治文化的靈魂,任何時候都要牢牢堅持,而不能偏離或放棄。二是黨員主體的核心理念。全黨特別是各級黨組織一定要深刻認識到,黨員在黨內生活中處于主體地位,黨內重大事務和重要干部任用的最終決定權在于全體黨員;黨員在黨章面前一律平等,黨內重大問題、重要事項必須通過黨的代表大會民主討論決定;要充分尊重黨員主體地位,切實落實黨員各項民主權利。可以說,黨員主體的核心理念是黨內民主政治文化的精髓。三是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心理態度。在思想統一的前提下有認識分歧、在內容一致的前提下有方式不同,這是黨內生活生動豐富的體現。黨內民主正是在爭論中認識真理,在協商中縮小差異,在個性中實現共性。以理性態度對待差異,以包容心理看待不同,是當代共產黨人心智成熟的重要標志。正如鄧小平所說,“我們要創造民主的條件,要重申‘三不主義: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雹偎氖切惺箼嗬c履行義務相統一的習慣。黨內民主建設強調的是辯證統一,黨員依法參與黨內政治生活,行使應有的權利,同時也要根據黨章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黨員要堅持獨立的人格,同時也應在法律允許范圍內行事;黨員要珍視維護自己的權利,同時也要同樣珍視維護他人的權利。這是當代共產黨人應有的精神風貌和人格特征。
構建這一政治文化體系,當前要重點解決黨組織尊重黨員主體地位意識不強、命令意識濃厚的問題,著力培養黨組織和各級領導干部的民主精神,使之主動為黨員服務、接受黨員監督;解決黨員權利意識淡漠、公共責任感較差、包容心理缺乏等問題,增強黨員民主意識,在實踐鍛煉中提高黨員民主素養和能力;在全黨開展黨內民主理論學習,把黨內民主建設列入各級黨校、干部學院及其他干部培訓機構的教學內容,推動形成良性的黨內民主政治文化。
改革和完善黨內領導體制
任何組織系統內的領導活動,都不是個人隨意進行、雜亂無章的活動,而是一種遵循明確的管理層次、等級序列、運行鏈條、溝通渠道等進行的規范化、制度化或非人格化的活動。這種活動也不是一項千變萬化、朝令夕改的活動,它有一套固定的規則、規定或組織章程,各種領導與被領導關系、權限和職責均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長期性。一個組織系統內領導活動的這些特點是由組織系統的領導體制所決定的,沒有一定的領導體制,組織系統內的領導活動就不能正常進行。
中國共產黨在內部實行的是委員會領導體制,其突出特點在于集體領導與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實行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凡屬重大問題均由委員會集體討論、作出決定。委員會的任何成員都不能個人決定重大問題;如遇緊急情況,必須由個人作出決定時,事后要迅速向黨組織報告。黨的委員會每個成員要根據集體的決定和分工,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認真負責地開展工作。這與行政組織的首長負責制或“一長制”領導體制下,行政首長作出最終決定并承擔相應責任的情形明顯不同。如前所述,我們的黨內領導體制在實際運行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權力過分集中現象依然存在、集體決策機制不夠完善、“一把手”缺乏監督等等。加強黨內民主建設,改革和完善黨內領導體制,從權力結構的宏觀層面講就是要進一步調整和理順黨的代表大會與黨的委員會之間的權力授受關系,維護黨的代表大會的權威,解決權力對誰負責的問題;進一步對黨內權力資源進行合理布局,實現權力制衡,解決權力過分集中和不受約束的問題。從黨的委員會內部的微觀層面講,就是要切實弄清委員會制與行政首長負責制的不同,按照委員會制度行使決策權,防止將行政首長負責制移植到黨內,保證黨內政治生活實行真正的集體領導體制。
健全黨內民主制度體系
黨內民主制度不是一個單一的概念,而是一個由多層次、多類型制度緊密相關、相輔相成的集合系統。在這個有機系統中,有黨內民主的根本制度,也有促進根本制度得以順暢運行的程序制度,還有確保黨內民主健康發展的保障制度。其中,黨內民主的根本制度規定了黨內民主的性質、內容和方向,程序制度則是執行和落實黨內民主根本制度的必要環節,保障制度則是獲得正確結果、發揮制度作用的重要條件。沒有科學的根本制度,無法形成有效的程序制度;沒有有效的程序制度,黨內民主的根本制度也難以落實。同樣的,沒有相應的保障制度,黨內民主在實踐中就可能走彎路,出現問題也不能得到及時糾正,從而降低制度建設的整體效果。因此,黨內民主建設必須要注重制度的整體性,僅靠單項制度的突破是難以長期奏效的。
黨內民主的根本制度,就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不僅是黨組織成為有機統一整體的基本依據,也是黨制定各項具體制度的基本依據,是把黨的高度統一性與發揮全體黨員的創造性結合起來的根本性指導原則。其他具體制度都是對民主集中制這一根本制度在黨內生活各個領域的展開和體現。鄧小平指出,“民主集中制是黨和國家的最根本的制度,也是我們傳統的制度。堅持這個傳統的制度,并且使它更加完善起來,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是關系我們黨和國家命運的事情?!雹谝虼?,健全黨內民主制度體系,要在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基礎上,健全完善黨內民主選舉制度、民主決策制度、民主管理制度、民主監督制度,健全完善黨的集體領導制度、黨員權利保障制度、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和委員會制度,健全完善黨務公開制度、黨內重大情況通報制度、情況反映制度和重大決策意見征求制度,等等。同時,黨內民主建設必須注重制度的全面、完整、協調,形成互相銜接、彼此配套、運行有序的制度體系。
培養黨內民主作風
民主作風是黨的民主思想、民主原則、民主習慣在黨員干部身上的外在體現,是黨員干部在工作中形成的長期的、穩定的民主行為。由于較長時間封建歷史的影響,封建家長制的作風在黨內一些領導干部身上仍有不同程度的體現,有的還比較嚴重,如重大決策、重大事項搞“個人說了算”,班子其他成員或隨聲附和、或閉口不言等。這種作風與民主作風相對立,與黨的性質相對立,如不得到根本轉變,將嚴重影響黨內民主氛圍的形成,會使得廣大黨員失去對民主的興趣和熱情,甚至會導致對民主的厭惡心理。
深入推進黨內民主建設,需要大力培養黨內民主作風。一方面要糾正各級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身上存在的種種不民主的行為,旗幟鮮明地表彰民主意識強、民主作風好的典型案例,引導干部正確看待權力、正確看待黨員、正確看待自己;黨內生活中善于開展深入的批評和自我批評,“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③,并在實踐中學習民主、體會民主、發展民主,掌握民主的工作方式方法,讓民主成為一種自覺意識和工作習慣。另一方面增強黨員的民主意識和民主能力,積極參與黨內事務,說真話、說實話、說心里話,敢于和善于維護自身的民主權利,共同營造平等、團結、和諧的黨內民主環境。
黨內民主建設四個方面的任務規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其中,文化是黨內民主建設的基礎工程,制度是黨內民主建設的重點抓手,體制是黨內民主建設的關鍵環節,作風是黨內民主建設的重要保證。新形勢下繼續推進黨內民主建設,應緊緊圍繞上述四個方面的主要任務來展開,有針對性地采取方法措施確保民主文化的形成、領導體制的完善、制度體系的健全、民主作風的養成。
(作者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釋
①《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4頁。
②《鄧小平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2頁。
③《毛澤東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