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賽爾
【摘要】隨著社會責任在中國的推行,我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企業利潤微薄、工時標準較高且形式單一,一些農村進城務工人員要求通過延長工作時間賺取加班費,以及勞動監督不嚴等原因,工時標準在相當長時間內成為中國勞動密集型出口制造企業在社會責任標準認證和驗廠過程中難以跨越的障礙。
【關鍵詞】工時社會責任認證驗廠
企業社會責任標準自上個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以后,得到了快速發展。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產品出口國,一直是國際社會責任運動的重點。在長期的社會責任驗廠和標準認證過程中,中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標準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工時標準執行問題一直是中國勞動密集型出口制造企業在面臨社會責任標準認證和驗廠時難以跨越的障礙。
企業社會責任標準核驗中的工時問題
中國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工時標準執行情況。鑒于我國目前經濟發展水平總體不高、勞動力市場競爭激烈的現狀,中國的很多企業,尤其是大量的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長期以來不能執行國家工時標準。工時問題成為國際采購商和標準制定機構進行社會責任核驗的主要問題。
隨著《勞動合同法》的貫徹落實,企業執行工時標準的情況有所好轉,月平均工作320小時以上的嚴重超長工時問題逐步減少。但是時至今日,工時超長問題在勞動密集型制造企業仍是一個普遍存在的頑疾,也是諸多企業認為最難以達到的社會責任要求。國際勞動保障研究所社會責任調查組2010年的調查數據顯示①,近三分之二的被調查企業認為,要完全遵守國家規定的工時標準幾乎是不可能的,另外超過三分之一的被調查企業無法按照規定足額支付加班工資,而加班工資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工時標準問題。同時接受調研的一些標準認證機構、采購商也基本認同中國供應商企業普遍不能遵守工時標準這一觀點。
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對企業工時執行情況的核驗。企業社會責任標準進入中國的前十五年,采購商通常將社會責任驗廠作為制約中國企業的一種手段。他們往往帶著懷疑和監視的目光來尋找中國供應商的問題,采購商與中國的供應商企業完全就是一種貓捉老鼠的游戲關系。企業不能通過標準認證或采購商的驗廠活動,就會損失一部分訂單或喪失訂單。為了維持訂單,許多企業不得不通過弄虛作假來蒙混過關,以通過認證。這既大大增加了企業成本,不利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對真正改善勞動者權益也無任何裨益。
后來,采購商也逐漸認識到,工時標準執行不好在中國勞動密集型企業是一個普遍現象,而中國廉價勞動力和高質量的制造產品又是他們不能放棄的。在經濟利益驅使和市場競爭的壓力下,一些采購商也漸漸地改變了他們的態度。目前,針對工時問題,采購商和標準制定機構一般有三種做法:一是按照自己標準所定的原則來審核。例如,BSCI、ETI、EICC等標準都將工時定為每周不得超過60小時,他們通常也是按照這個標準,而不是我國法定工時標準來核查。二是一些采購商放寬對工時標準的要求,只要求企業員工加班是自愿的,而非強迫的。例如迪士尼、瑪莎等。三是嚴格按照中國比較嚴格的工時制度來核查,如SA8000。許多供應商不得不采取造假的做法來應對標準認證,增加了大量的財力和人力成本,并由此產生并繁榮了一個幫助企業造假并通過社會責任標準認證的市場。
工時制度執行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工時制度在中小型勞動密集型企業長期不能得到有效執行,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利潤率微薄使企業大幅降低工時的空間非常有限。我國絕大多數勞動密集型制造企業都沒有價格談判權,在產業鏈中處于被動地位。采購商一方面對制造商提出社會責任要求并進行社會責任核查,另一方面,在采購談判中并不考慮社會責任因素,而以純粹市場經濟規則為準繩,一味壓低價格、并提出較高的質量要求和嚴格的交貨時間。長期的惡性競爭使得許多行業近5~10年產品價格幾乎沒有增長,有的甚至下降。而同時原材料價格上升,人工成本成倍增加,使得利潤率越來越微薄,許多企業只能依賴廉價勞動力,盡量壓縮人工成本,延長工作時間來維持生產。
員工追求加班工資成為企業延長工時的借口。目前,我國私營企業一線從業人員大部分是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絕大部分學歷在高中及以下水平,年齡一般在40歲以下。這部分人員進城務工主要目的就是能夠掙到更多的錢。一般來說,加班時間越長,掙錢越多。所以,這部分工人都非常愿意加班,他們往往工廠、宿舍兩點一線,能干多少時間就干多少時間。為此,一些企業在談到工時問題時,“理直氣壯”地辯解:不是我們強迫工人加班,而是工人自己要加班。如果我們不加班,工人賺不到錢都跑了。
在我國南方一些城市,也確實因加班時間的多少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調研組在廣東調研期間,發現廣東招工難問題很突出,許多企業招不到工,調研的幾個較好企業都反映,其工廠要達到機器全部運作的話至少還缺三分之一的工人。這一方面有金融危機后訂單增多,人員一時短缺的原因,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許多外來工不愿意在正規工廠上班,而寧愿到一些地下加工點找臨時活。盡管這些加工點不簽合同,工作條件差,超負荷工作。但是許多年輕外來工寧愿做這些臨時工也不愿到正規工廠應聘。因為在這些地方,他們“勞累”3~5個月能夠掙出一年的錢。
勞動者“愿意”加班究竟是由于工資低“被迫無奈”的,還是為了追求更高收入而“主動參加”的,由于缺乏勞動基準方面的系統、全面研究,無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但是,值得關注的是,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80后農民工對加班的態度有了較大的變化。第一代農民工很希望加班,因為他們需要養家糊口。而80后農民工在追求物質需求的同時,更加注重生活的質量和精神需要?;蛟S新一代農民工的思想和做法應該引起企業的重視,并對工時安排做出相應的調整。
我國工時標準嚴格,制度單一,不符合勞動密集型企業的靈活性要求。我國自1995年就實施每周40小時的工時標準并沿用至今。當時,我國正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時期,國有企業占據絕大多數。高要求的工時標準既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有力保障了工人的勞動權益,也比較符合當時的生產安排需要。但是隨著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在我國現有的生產力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下,高標準的工時制度不利于我國勞動密集型生產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工時標準比我國寬松得多,如馬來西亞在標準工時為48小時/周的基礎上,還允許每月加班時間最長可達104個小時。
而且,我國工時制度比較單一。除了標準工時制度外,企業只能選擇綜合計算工時制度和不定時工時制度。但是按照1994年的《勞動部關于企業實行不定時工作制和綜合計算工時工作制的審批辦法》的規定,制造企業一線員工顯然不屬于不定時工時工作制的適用范圍,所以對于企業來說,能夠采取的非標準工時制度只可能是綜合計算工時工作制。
目前,為了應對采購商的企業社會責任核驗,企業在工時制度上都采取盡可能申請綜合計算工時工作制的做法。一方面,這些企業訂單受國際市場需求影響,生產有比較明顯的淡旺季之分,另一方面,標準工時的“嚴苛”使他們不得不尋求他路。
行政部門執法不力、監督不嚴,企業存在僥幸心理。執法不力,監督不嚴,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企業違反工時制度。長期以來,地方政府向GDP要政績的現實,使得他們在勞資糾紛處理過程中,往往將天平傾向于資方。而勞動行政部門是屬地管理,地方勞動行政部門直接聽從地方政府管理。所以,在前幾年,不乏聽到勞動行政部門還在趕往企業處理勞資矛盾的路上,就被地方政府召回,不得不打道回府的事例。另一方面,勞動執法隊伍人員不夠、素質不高、監督不嚴,對違法行為懲罰力度小,也使企業在工時制度執行上存有僥幸心理。
近幾年,隨著對勞動者權益保護的日益重視,勞動者維權意識的提升,企業工時嚴重超長的現象逐漸減少,工時總體狀況有了明顯好轉。但是勞動密集型生產企業對工時制度的長期普遍不遵守,加之惡性競爭對利潤率的拉薄,現階段,企業違反工時制度的慣性仍然存在,雖然在有一定規模的正規企業,這股慣性已經越來越弱。
對策建議
現在標準認證機構和采購商對中國企業普遍違反工時標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雖然短期內似乎問題不大,但是,這畢竟是采購商牽制中國企業的一個重要手段。在必要時,工時問題會被提出來作為采購商談判的籌碼。這在現實中也不乏其例。
另外,我國外貿依存度多年來超過60%,如果嚴格執行工時標準,短期內會對大量的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造成沉重打擊,對我國經濟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
因此,應從現實出發,進一步加強勞動基準研究,提高工時制度的靈活性和適用性。同時加強勞動監督,嚴格勞動執法,尤其是對于要求工人超長時間工作的企業,絕不能姑息。正確對待引進外資和維護勞工權益問題,提高企業遵守工時整體水平,積極應對外商的企業社會責任核驗要求。
(作者單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際勞動保障研究所)
注釋
①國際勞動保障研究所2010年對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等省進行了國外社會責任標準在中國執行情況的調查,文章中所稱的調查,如未特別指明,均指該次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