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省貴
【摘要】農村文化建設既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文章側重分析了農村文化大院建設中需要把握的三組關系,以此探討農村文化大院的建設與發展問題。
【關鍵詞】農村文化建設農村文化大院農村文化產業
近年來,農村文化建設愈來愈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作為農村先進文化的主陣地、農民文化活動的主平臺,農村文化大院在各地廣為興建。但是,要想建設既具地方特色又結合農民實際的文化大院,還需要把握好以下三組關系:
實現自娛自樂和培育新型農民的關系
農村文化大院是農民自娛自樂的好形式。農村文化大院是農民自娛自樂的文化活動方式,是政府扶持農民自辦文化的一種新形式,有利于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目前,我國農村文化大院的建設已經初見成效,各地興建的農村文化大院,已經成為農民群眾養成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形成良好社會風氣的重要陣地。農村文化大院的活動質量也在逐步提升,農民參與的積極性顯著提高。實踐證明,文化大院開展的扭秧歌、唱歌、跳舞、攝影、文藝表演、書法繪畫、圖書閱覽、運動健身等多種活動,可以極大地滿足農民的精神需求;農村文化大院已經成為農民休閑健身、文化娛樂的精神樂園,總體上深受廣大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農村文化大院是培育新型農民的主陣地。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培育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在我國農村,大多數農民的受教育年限較短,文化程度較低,近年來大批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壯勞力又從農村流向了城市,農村留守人員多為老人、婦女和兒童。如何盡快培育并留住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使他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中堅力量,已成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迫切要求。從這個角度看,加強農村文化大院建設不僅要實現農民的自娛自樂,更要著力于培育新型農民,在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提升農村民主文明、促進農村和諧發展等方面發揮作用。農村基層組織要充分利用文化大院這一平臺,開展思想道德、科學文化、法律法規、種植技術等教育培訓,使農民群眾能夠真正學到科學知識,掌握致富本領。畢竟,農村文化大院的文化活動絕不只是簡單的打打鬧鬧,其核心目的在于引導農民爭做新型農民,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
活動形式通俗和文化內容高雅的關系
形式“俗”才能緊密結合農民實際。農村文化建設要貼近農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用通俗易懂的文化活動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在農村文化大院的建設中,既要勤于調查、善于發現群眾的文化創造,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也要從農民群眾需求的角度,開展獨具特色的文化活動。以河南鄧州為例,當地農民素有農閑時去茶館品茶消遣的習慣。鄧州市政府順勢而進,通過部門幫扶、重點培育、典型引路、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等辦法,從2005年開始,在全市城鄉建設了1200余個文化茶館,為全市人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場所和交流科技致富信息的平臺,打造出了“文化茶館”品牌,把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引入茶館,使茶館作為鄉風文明的“細胞”,成為傳播先進文化、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平臺,促進了農村文化的繁榮。
只有充分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重視農民的文化享有權,才能實現由“送文化”向“種文化”的轉變,避免農村文化“熱在縣里、冷在鄉里、僵在村里”。只有緊密結合農民的生產生活實際,使文化場所與農民群眾“離得近”,文化服務內容“跟得上”,“文化教育”上得來,才能真正建立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農村文化大院要開展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尤其是民俗文化活動,因為這些活動承載著當地農民群眾的文化記憶,浸透著農民群眾的文化情感,可以滿足農民群眾獨特的文化需求。事實上,近年來各地開展的農村文化活動之所以能夠吸引農民群眾的積極參與,就在于它們契合了當地實際和農民的需求。
內容“雅”才能普及科學思想。農村文化大院建設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突破口,其文化活動的形式要通俗,但內容要高雅。要在結合農民實際的基礎上,堅持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農村陣地。
在農村文化大院建設中,尤其要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統領作用。實踐證明,如果不切實加強思想道德教育,農民群眾的價值觀念、農村的社會輿論和群眾心理就容易產生偏差,社會道德和社會風氣就會出現滑坡,從而影響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因此,以農村文化大院建設為依托推動農村文化建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尤其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和教育。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價值觀念存在多元取向,人們思想的多變性、復雜性、差異性和選擇性逐漸增強。具體地看,農村社會淳樸仁厚的價值觀念,正在遭遇現代城市生活庸俗文化的巨大沖擊。此外,有些農村的迷信活動仍然盛行,“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沉渣泛起,少數非法宗教活動抬頭,腐朽的思想滋生蔓延。這就要求農村文化建設要利用農村文化大院這一平臺,有針對性地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在活動中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增加孝敬長輩、鄰里和睦、計劃生育、農村科技等內容,讓農民群眾在健康、高尚的文化活動中找到“精神家園”,自覺抵御城市庸俗文化和農村落后文化的侵襲,使農村的文化建設深刻反映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要求。
加大建設力度和實施科學管理的關系
要加大農村文化大院的建設力度。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扶持力度的不斷加大尤其是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高度關注,農村文化大院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但由于我國農村文化建設歷史“欠賬”太多,導致有些農村文化大院“買得起馬卻配不起鞍”,配套設施十分缺乏。而受制于經費、場地、設施等因素,農村文化大院的活動也存在規模不大、形式單一等問題。此外,一些基層干部對農村文化建設還存在認識誤區,認為搞文化大院是“虛事”,鄉村財力應該放在修路、上項目等“實事”上,或者認為隨著農村電視的普及和互聯網的使用,建文化大院變得沒有必要。很多農村文化大院與村部合用,村部辦公室兼圖書閱覽室、活動室。一些文化大院建成后沒有后續投入,圖書不及時更新,設備破損失修,最終無法正常使用。
在運行過程中,農村文化大院也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由于沒有專職管理人員,導致開放時間短或者不能正常開放,基本上形同虛設;有些大院平時基本不組織活動;有的雖有專職管理人員,但主要工作只是看院子、打掃衛生,缺少組織文化活動的能力;有些文化大院里配有器樂器材,但是沒人會用,成了擺設;農民群眾有參加文化活動的愿望,但沒有專業人員指導,各類活動組織不起來。事實上,要想充分發揮農村文化大院的作用,既要加大硬件設施建設,也要培養能夠組織活動的文化骨干和文化隊伍。唯有如此,農村文化大院才能真正成為農民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陣地。
農村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由于文化大院的建設沒有現成的模式和經驗,各地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村文化大院的建設力度,依據不同的地理條件、經濟基礎、群眾文化素質和民族文化特色,力爭建設高標準、高質量的現代農村文化大院。
要科學管理農村文化大院。建設好農村文化大院并不等于建設好農村文化。要充分發揮農村文化大院的作用,還要注重對其的科學化管理。總的來看,目前農村文化大院的功能開發仍然停留在自娛自樂的低層次水平。一些農村干部甚至認為,農民的專長是生產種地,文化活動只是逢年過節的“熱鬧”和“快樂”;有些地方的農民把平時的娛樂活動看作是不務正業;個別地方政府把文化大院建設視為政績工程,只注重建設數量和建設的達標率,忽視對文化大院的管理使用,甚至于為了應付上級檢查,故意閑置文化大院,害怕群眾把器材設備弄壞了。這些都極大地限制了文化大院的功能發揮。對此,要加強科學管理,建立健全分工負責、輪流值班、定期培訓、集中活動等制度,保證文化大院的全年開放和各項活動的正常開展。
建設好農村文化大院還要發展好農村文化產業。農村文化產業有著巨大的發展優勢和市場潛力。以鄧州文化茶館為例,文化茶館既是農民群眾自娛自樂的文化場所,又帶有一定的經營性。除了收取一定的茶水費用,有的文化茶館還通過開辦魚塘、游泳池等提供更多的服務項目。這種由農民自我管理,以市場運作方式開展的文化活動,顯然有助于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存在于農村地區。這種“文化基因”決定了農村文化產業的原創性強、增長點多。比如,古村落古民居、傳統手工藝、民風民俗、節慶歌舞、鄉土美食、田園風光等,就對都市人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應該說,發展農村文化產業,可以實現農村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的共同繁榮,賦予農村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市場動力。
(作者為中州大學副校長,中州大學農村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本文為河南省軟科學項目《河南省城鎮化水平評價及提升策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12240044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