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高柱 鐘晨
【摘要】我國運動員培養制度“體教分離”的弊端、退役運動員就業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是導致我國退役武術運動員再就業難的主要因素。加快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體制的改革,發展有中國特色的“體教結合”培養模式;建立完善的退役武術運動員職業技能培訓機制,是幫助退役武術運動員走出再就業難困境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退役武術運動員再就業培養制度
由于我國運動員培養制度“體教分離”的弊端、退役運動員就業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的影響,我國武術退役運動員面臨嚴峻的再就業困難。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不僅關系到武術退役運動員的自身利益,也關系到我國武術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退役武術運動員再就業的現狀
當前我國退役武術運動員的再就業途徑主要有三種:政府安置、自謀職業和推薦上大學后再就業。政府安置是指運動員籍貫所在地政府安排其在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由于各地人事編制及人事管理制度的約束,通過這種途徑就業的退役武術運動員鳳毛麟角。自謀職業是指退役運動員通過自身努力在社會中尋求就業機會。當前絕大部分的退役武術運動員都是經過這一途徑就業,然而其自身的文化知識和其他技能的缺失也造成了自謀職業的困難。推薦上大學可以說是緩解退役運動員再就業壓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國家關于退役運動員推薦免試上大學的規定只為一小部分成績優秀的運動員提供了機會。即便如此,由于上大學后教育的內容形式化,一紙畢業證書仍不能解決畢業后的就業問題。
這些途徑從計劃經濟時期延續至今,在解決退役運動員的再就業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勞動人事制度不斷變化以及全社會的整體就業形勢日趨嚴峻,退役武術運動員再就業的方式也有了一些新變化:
一是執教。成績優秀的運動員退役后可以選擇留隊執教或進入各級學校從事教師職業。這也是退役武術運動員再就業的首選職業,但是現實中只有極個別的優秀人才可以獲得在專業隊執教的機會,而進入各級學校從教也存在諸如要求高學歷等限制,這就把大部分專業突出、文化水平較低的運動員擋在了就業大門之外。
二是讀書深造。“賽而優則學”是現在創造再就業機會的另一個主要方式,成績優秀的可以保送或特招到高校學習,獲得學歷為退役后的就業取得敲門磚。然而,也是只有小部分的運動員可以有機會讀書深造并獲得就業機會。對大部分沒有參加過各級大賽,或是成績不突出的運動員來說,退役后的就業選擇并不多,自謀職業是必然的結果。于是,投身影視界做武行,或可被人包裝成武打明星、或者成為明星的武打替身等等,而這些幾率很小。更有被生活所迫,從而選擇了保鏢、保安等職業。也有人分流到其他行業,從此告別武術。
退役武術運動員再就業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一,從我國武術運動員培養制度進行分析。近年來,雖然我國運動員培養模式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并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目前仍實行專業化訓練程度很高的舉國體制,即從小進入體校或專業隊接受訓練,然后根據運動水平被更高水平的專業隊逐級選拔,接受進一步的培養。
運動員培養過程中“體教分離”現象所產生的影響值得關注。所謂“體教分離”是指我國競技體育運動員專業訓練和文化教育的分離和脫節。由于運動員多是從小就被選拔進入地方體校進行專業訓練,因此,在其最佳學習年齡段時沒有得到良好的知識、能力培養,這就使很多運動員的文化素質較低,缺乏除專業運動技能以外從事其他職業的技能。同時,由于從小從事高強度的訓練,這些項目的運動員一般都帶有職業傷病,他們往往運動壽命較短,也為退役后無法適應社會競爭埋下隱患。此外,“金字塔”型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規律以及武術比賽的特點決定了在比賽中奪得金牌的運動員人數有限,更多的運動員則因比賽的失敗而被推向邊緣。當這些在競技體育舞臺上占絕大多數的“邊緣人”帶著專業運動留下的傷病,從競技體育的“幕后”走向社會,必然面臨再就業的種種困境。
第二,從我國現行退役運動員再就業保障制度進行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等體育法規和文件中明確規定:國家對優秀運動員在就業或者升學方面給予優待;并要求體育、財政、人事、勞動保障等相關部門研究制定非職業化運動隊優秀運動員退役后就業安置的政策措施,同時建立對優秀運動員的激勵機制和傷殘保險制度。這是國家對退役運動員就業困難問題建立政策性保障的開始。但是,不難發現其關注的重點仍然是優秀運動員。
新世紀退役武術運動員就業難的問題更加突出,加之武術一直是“非奧運項目”,家長更不愿意讓孩子從事沒有生存保障的武術運動。無法解決退役后的生存問題甚至已經開始影響我國武術運動后備人才的儲備。在這種背景下,國家相關部門又陸續制定了一些政策法規,如《關于進一步做好退役運動員就業安置工作的意見》等。2006年,為了加強運動員社會保障,國家體育總局、財政部、勞動和保障部三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運動員保障工作的通知》,規定將運動員的社會保障納入到國家的國民保障體系中,由此運動員保障工作開始進入社會化、法制化的軌道。
雖然這些新制度緩解了一部分再就業矛盾,為我國競技體育事業贏得了持續發展的空間,但是也表現出了一定的局限性。要改善這一問題,依然任重道遠。
我國退役武術運動員再就業問題的對策
加快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發展有中國特色的“體教結合”培養模式。隨著社會主義建設進程推進,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體制改革已逐步開始。當前的武術運動員培養體制應與社會協調發展,以運動員的終身發展為目標,以改變運動員文化素質教育的落后狀況為著力點,發展有中國特色的“體教結合”的培養模式。
加大力度將青少年運動員專業訓練與中小學教育緊密結合。除了許多民間團體積極培養武術人才,教育部和團中央還聯合在學校推廣武術“段位制教程”,立足各省、市競技體育發展的現有基礎和條件,結合素質教育的優秀教改成果使孩子們學會學習,培養其成年后接受再教育的學習習慣和能力,使武術運動后備人才真正做到文武兼備。
積極探索在高等學校中進行“體教結合”的實施路徑。借鑒清華跳水模式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武術的發展歷史以及武術運動自身的特點,以各地高校為基地建設“體教結合”的武術運動員培養體系。中國傳統武術運動員進行專業訓練的年齡較小,從6歲左右起就開始,而這個年齡段正是學習文化知識的黃金年齡,借助高校從附小到附中的優越教育資源,可以使運動員從參加訓練起即開始接受優秀的教育,從而達到訓練、學習兩不誤的目的,使其真正成為“文武全才”,退役后有足夠的智力儲備來應對職業選擇。
建立完善退役武術運動員職業技能培訓機制,幫助退役武術運動員主動就業。退役運動員要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保持競爭力,當務之急就是對其進行職業技能培訓,這就需要有完善的職業技能培訓機制來保證。
在我國,武術運動員捍衛了國家和民族的榮譽,退役運動員曾為祖國的榮譽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國家也有義務和責任幫助這一群體獲得更好的生存保障。因此建立退役運動員職業技能培訓機制,需要國家政府機構去主導完成。
這種機制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 運動員對培訓內容的適應性和選擇性如何統一;職業技能培訓是否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是否能夠對就業市場的變化及時做出適應性調整。因此,要建立完善退役武術運動員職業技能培訓機制,就必須兼顧就業市場的需求變化和退役武術運動員個性發展的需要。這要從培訓的體系和培訓的內容兩個方面來實現。
首先,完整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應當包括培訓目標評測、職前培訓、職中培訓和轉崗培訓四個部分。培訓目標評測是指在培訓前應做職業傾向及能力評測,確保退役武術運動員接受的職業技能培訓是“量身訂做”的;職前培訓是指針對評測結果進行培訓,獲得相應的職業技能以取得就業機會;職中培訓是獲得工作后有平等機會接受在職培訓;轉崗培訓則是指在不適應現職時做出的轉換性適應培訓,確保退役運動員徹底地解決再就業困境。
其次,職業培訓內容應當包括基礎性培訓內容、應用性培訓內容和提高性培訓內容。基礎性培訓內容有基本權益保護、就業指導、挖掘自身潛力等方面的知識;應用性培訓內容是指以就業市場的需求為導向,以各種職業技能要求為主的內容;提高性培訓內容主要包括提高其自主創業能力的一系列知識和技能,這種內容主要是對有創業愿望和創業能力的退役武術運動員進行的。總之,多樣化的培訓內容和手段目的是使武術退役運動員獲得相應的職業技能,以確保其能適應新的職業需求。
結語
我國退役運動員就業保障制度的不完善、運動員培養制度“體教分離”的弊端是導致其就業難的主要因素。加強我國退役武術運動員的再就業保障工作是我國武術運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因此,加快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體制的改革,發展有中國特色的“體教結合”培養模式;建立完善的退役武術運動員職業技能培訓機制,是幫助退役武術運動員走出再就業難的困境的有效措施。
(作者單位:陜西理工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