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新愛
【摘要】在漢語中,數字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形成了獨特的數字文化。漢語中的數字文化,與漢語自身的語音特點、中華民族的心理因素以及傳統文化的滲透等有關。數字文化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研究漢語數字文化,可以幫助人們日常交際和商貿來往順利進行,同時對跨文化交流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數字文化途徑機制發展
數字是用來計數的,本無好壞、褒貶、吉兇之分,但隨著語言和文化的發展,數字的內涵和表達色彩也日益豐富。數字除了計數功能外,又衍生出諸多文化含義,形成了漢語中豐富多彩的數字文化。由于數字中融入了文化內涵,在某些情況下,數字的計數功能淡化甚至喪失,使得一些母語非漢語的人不易理解和接受。分析漢語中的數字文化產生途徑,并探究其產生機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數字文化的產生途徑
某些數字在其使用過程中,除了它的計數功能,還具備了其他文化意義,這些文化意義產生的途徑有以下幾種。
諧音。數字與漢語中某些字發音相同或者相似,因而具有了與諧音字相同的意義。例如,人們選擇數字時,往往選擇“八”“九”等吉利數字,而不選擇“四”“七”等不吉利的數字。因為“八”的諧音是“發”,取“發財”之意;“九”的諧音為“久”,取“長久”之意;而“四”的諧音是“死”,“七”的諧音是“氣”,從語音上聽起來是不吉利的。
虛化。數字在應用過程中其所指產生了一些變化,仍然表達數的概念,只是不指某一確切的數,而是一種大概的數、模糊的數。比如“三五天”、“百八十個”等表示大概的數量,用一、二表示數量小,用千、萬表示數量大,這就形成了數字的虛指用法。有時候,在一個詞語里小的數目字和大的數目字同時使用,形成對比。例如,“一日千里”形容速度快、變化大,“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形容朋友或戀人之間的想念。
俗語、成語的固化。例如,“一五一十”是指以五為單位數數,用來形容從頭到尾無所遺漏地敘說,“二一添作五”是指一樣東西兩人平分,“三下五除二”形容辦事干脆利落,“不管三七二十一”形容做事考慮不周。由于漢語俗語和成語有著完整的、凝固的意義,其中的這些數字也就失去了原有表達數的功能。
用典。比如“七十三”、“八十四”這兩個數字。中國古代的孔子和孟子分別是七十三歲和八十四歲去世。他們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而儒家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這兩位先賢對后世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因此,后來有了“七十三,八十四,閻王爺不請自己去”的說法,認為七十三歲和八十四歲是老人的一道坎,這就形成了這兩個數字的特殊含義。
雙數心理。數字一、三、五、七、九為單數,也稱陽數,二、四、六、八、十為雙數,也稱陰數。在漢文化里,人們普遍認為雙數是吉祥數字。因此,中國人在選擇結婚日期時,傾向于選擇雙數月份和日子。在某些地區,甚至喪葬、動土、搬家等日期,也選擇農歷的雙數日期。
漢語數字文化的產生機制
漢語數字文化豐富多彩,產生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原因主要是下面幾點:
漢語語音特點。漢語語音的音節由聲母和韻母組成。在漢語中,一共有21個聲母和39個韻母,它們組合成410個音節,而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字有3500個。這3500個常用漢字與410個音節對應,因此漢語中諧音字就特別多。再加上漢語口語中單音節詞較多這一特點,與零至九這十個數字發音差不多的單音節詞也就很多了。單音節詞具有相對完整的意義,這些數字就有了與其諧音的單音節詞相同的意義,這也是漢語數字文化內涵豐富的最重要的原因。比如,“零”與“靈”諧音,“一”在口語中讀作“yāo”與“要”諧音,“二”與“愛”諧音,“八”與“發”諧音,“九”與“久、酒”諧音等。漢語數字諧音產生的文化現象隨處可見。加之網絡興起后網絡語言的推波助瀾,可以說數字的諧音現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比如,“八八六”是“拜拜嘍”的意思,“九四九四”是“就是就是”的意思等等。
漢民族的心理特點。中國的歷史上有過無數的戰爭和災荒,這就形成了中國人渴望和平、健康、快樂、幸福,討厭戰爭、災荒、死亡、疾病的普遍心理狀態。趨吉避禍心理存在于中國人的交際活動的各個層面之中,在此基礎之上形成了交際活動的規范,形成了趨吉避兇的文化現象和修辭現象。①漢語數字文化是以心理聯想為基礎,借助于漢語語音方面的特點,人們在選擇數字時,也會遵從趨吉避兇心理,首選那些聽起來寓意美好的數字,對那些不吉利數字則往往避而遠之。車牌號碼或者手機號碼尾數,選擇“八”的人多之又多,因為“八”在口語中與“發(財)”諧音。很多飯店、商鋪選擇五月十八日這一天開業,因為“五一八”與“我要發”諧音。相反,汽車牌照號碼,沒人愿意要帶“四”的,因為“四”與“死”諧音。
中國人普遍喜歡雙數,雙數有“對稱”、“和諧”的含義。漢語詞匯中,有“好事成雙”、“四平八穩”、“六六大順”、“十全十美”等寓意美好的詞。在中國人看來,任何事物都是按“一化為二、二化為四、四化為八”這樣的梯級結構發展的,所以雙數自然就成了吉利數。再進一步探討的話,筆者認為這也是受人們心理因素的影響。人的身體軀干和五官,正常情況下是對稱的,對稱才是自然的,產生了“對稱才美”。從男女成對的婚配制度到社會生活中人們追求的好事成雙、雙喜臨門,從建筑結構到室內物件的擺設等等,大多是對稱的。這是漢語雙數文化形成的心理因素。
傳統文化的滲透。我國的易經、珠算很發達,直接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國古代珠算,其中有些用來指導操作的口訣,經過演化形成了凝固格式,并且具有了固定的意義。在古代,“一”至“十”這十個數字,均具有內涵深刻的哲學思想和濃厚的神秘色彩。古人信仰的宇宙之神“天帝”又名太一,太一化育萬物,因此人們對它表現出極大的崇拜。“二”的哲學意思是“一分為二”,因而有“二元對立”的哲學蘊意,如陰與陽、方與圓、上與下、奇與偶等。“三”這個數,是一個非常神圣而又神秘的數。“一”代表天,“二”代表地,天地形成之后,“三”自然代表天地之間的“人”了。“三”中包含“一”和“二”,就成了“天、地、人”之數。有了天、地、人,就能產生萬事萬物了,即老子所謂的“三生萬物”。其他幾個數字,同樣有著特殊的哲學思想和神秘色彩。
漢語數字文化的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生活的變遷,數字文化也在不斷發展變化。張清常在《漢語的15個數字》一文中也談到,中國人使用數字,一時有一時的風氣,這不是說別的數目不用,只是說這個數字成為一時的愛好。②數字文化的發展變化是我們能夠直接感受到的,主要表現在下面兩個方面。
原有數字有了新的內涵。比如“三八”這個數字,本來是指每年的3月8日為婦女節,后來又用來指“三八式”步槍。而在港臺地區,這一數字是罵人的話。隨著港臺影視劇的傳播,這個詞在大陸地區也逐漸流行起來,并且又衍生出“八婆”這樣的詞語,經常用來指多嘴多舌的人。再比如數字“七”和“八”。“七上八下”這個詞語包含著數字“七”和“八”,本來“八”的諧音是“發”,是吉利數字,但因在這個詞語中,而改變了它們原有的文化寓意。特別是現在人們在買房選擇樓層時,有人喜歡選擇七樓而不喜歡八樓,他們認為住七樓的人要“上”—含“喬遷”、“晉升”之喜,住八樓的人會“下”—含“下臺”“下馬”之晦。
數字的褒貶色彩發生了改變。中國人原本不喜歡“七”這個數字,因為它是一個單數,并且與“氣”諧音。但是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七”有了新的寓意。“七”同“起”諧音,取“雄起”“崛起”之意,特別是做生意的人,十分看好這個數字。“二”是一個雙數,本來是一個吉利數字,漢語詞語有“好事成雙”、“雙喜臨門”等詞語。但另一方面,含有數目“二”的詞語,更多的是貶義詞,如“二把刀”、“二鬼子”、“二流子”、“二愣子”等。“二”這個數字,新近又有了另外的意思,一般用來形容一個人分不清場合,不分輕重,說話不過大腦,做事不想后果等。
小結
漢語數字包含著如此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變化。我們對此加以挖掘和梳理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首先,對某些數字的偏好可以折射出某個社會時期人們的心理,在進行社會交際和商業交易時,選擇那些吉祥數字可以迎合人們趨吉避禍的心理,從而使日常交際和商貿來往順利進行。其次,隨著國際間交往的不斷擴大跨文化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對漢語數字文化進行研究,可以幫助來華留學或從事商貿活動的外國人理解其中的特殊含義,克服語言交際中的障礙。另外,即便是漢族人也未必能知曉數字中所蘊含的意義,通過討論、交流才可能較全面地了解這些數字文化。因此,研究數字中的文化是很有意義的。數字中的文化不斷發展,對這一現象的研究也應該不斷跟進。
(作者單位:燕山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注釋
①王希杰:《修辭學通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166~169頁。
②張清常:“漢語的15個數字”,《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