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靜 陳青
【摘要】長征的歷史,是一部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紅軍在逆境中敢于堅持、在絕境中敢于突破、敢于奮斗、敢于成功的歷史。作為中華民族追求真理、艱苦奮斗、打破陳規的象征,長征精神隨著時代的發展更加熠熠閃光,是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需要大力弘揚的精神。
【關鍵詞】長征精神理想信念艱苦奮斗創新精神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①文化的發展和傳承符合時代發展需求,可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各種文化思潮不斷涌入,客觀上要求我們建設符合時代主旋律又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長征精神符合時代特征,彰顯民族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長征精神融入到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當中,對于我們理解中國國情和中國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重溫長征精神,堅定理想信念
1934年10月中旬,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和第四方面軍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撤離根據地,開始了震驚世界的戰略大轉移,至1936年10月,第二、第四方面軍和第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靜寧將臺堡會師,標志著長征的勝利結束。英勇善戰的中國紅軍跨越了中國十四個省,“四渡赤水河”、“巧過金沙江”、“飛奪大渡河”,越過了飛鳥難過的夾金山,穿越了茫茫無際的草地,成功擺脫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書寫了中華民族的豪邁史詩和民族長歌,堪稱人類歷史上的奇跡。“這是一次豐富多彩、可歌可泣的遠征。不論在人力面前,或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絕不承認失敗—所有這一切以及還有更多的東西,都體現在現代史上無與倫比的一次遠征的歷史了。”②的確,長征是一曲響徹云霄、震撼神州的革命英雄主義凱歌,而崇高、堅定的理想信念則是長征精神的靈魂。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歷史證明,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終是努力拼搏、戰斗不息的精神支柱,是革命事業取得勝利的力量源泉。毛澤東同志曾經對國民黨軍和紅軍作過一個比較,他說:“同樣一個兵,昨天在敵軍不勇敢,今天在紅軍就很勇敢。”蔣介石也曾感嘆道:“我們十個人不能當一個人用,我們三十萬兵打不過他們三萬兵!”③道理在哪里?因為紅軍有理想有信念,因為紅軍的戰爭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我們的戰爭是正義的“人民”戰爭,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為了正義、為了人民的生存和發展而戰,紅軍就有了無敵的勇氣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因此,“為人民利益而戰”作為一種信念,一種人生觀、價值觀,始終成為激勵廣大指戰員敢于奮斗、不怕犧牲、奮勇向前的強大精神動力。
長征的硝煙已經散去,但是長征精神卻不能拋棄。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是刻不容緩的大事,理想信念對于我們來說,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動力。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無論自然條件多么惡劣,無論敵人多么囂張,紅軍戰士始終高舉理想信念的大旗,團結奮斗,把困難踩在腳下,創造出了驚天動地的業績。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構建一個和諧的弘揚社會主義文化的環境,必須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結合長征的歷史在全社會開展理想信念的深入學習、思考和討論,可以幫助我們從浮躁走向堅定,在歷史的波瀾壯闊中體會理想信念的偉大和神圣,感受莊嚴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從而矢志不移地實現祖國的偉大復興。
感知長征精神,倡導艱苦奮斗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不畏艱難險阻的遠征,紅軍所經歷的艱難困苦是生長在和平年代里的我們所難以想象的。但是,千難萬險壓不倒我們的紅軍將士,他們以艱苦奮斗的精神、氣吞山河的勇氣、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成功化解了長征途中的重重艱險和絕境。面對國民黨的圍追堵截,他們從容應對,屢創佳績;面對險惡的自然條件,他們超越自我極限,穿越了終年積雪的險峰,跨過了洶涌的峽谷大江,走過了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原。沒有衣服穿,他們穿獸皮,沒有鞋子穿,他們編草鞋,沒有吃的,他們就把野菜當做美味佳肴……時任總政治部主任的余秋里回憶說,進入草地之后,紅軍的后勤給養非常困難,所到之處草根、樹皮、植物莖塊,所有能吃的東西都被一掃而光。后來,部隊開始吃一種長著短刺的野草,那草的刺有毒,用手一碰,像被蝎子蜇了一樣疼,吃多了,大小便還會出血。除了生活極其艱苦,紅軍還不斷遭遇敵人的襲擊。“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軍上,十八天用在夜間行軍上”,“總長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④紅軍能夠把困難踩在腳下,甘之如飴,能夠最終取得長征的勝利,沒有艱苦奮斗的精神是不可想象的。
重新學習和弘揚長征的艱苦奮斗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鄧小平多次指出:“中國搞四個現代化,要老老實實地艱苦創業。我們窮,底子薄,教育、科學、文化都落后,這就決定了我們還要有一個艱苦奮斗的過程”,“艱苦樸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緊,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們的國家越發展,越要抓艱苦創業。”在總結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教訓時,鄧小平還指出:“我們最大的失誤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發展不夠。我們經過冷靜考慮,認為這方面的失誤比通貨膨脹等問題更大。”的確,在日益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中,大力弘揚長征精神,不僅有助于面向青少年開展艱苦奮斗教育,而且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繁榮。
體會長征精神,營造創新氛圍
長征的歷史表明,只有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才能“從勝利走向勝利”。長征初期,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不顧敵我力量的懸殊,奉行本本主義,導致第五次反圍剿慘敗。在戰爭實踐中,毛澤東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認真分析敵我力量,往往絕處逢生,化險為夷。回望長征的整個過程,每一次戰略方向的改變,每一個勝利的取得,無不與創新精神息息相關。可以說,創新也是長征精神的主旋律,沒有創新就不會取得長征的勝利,沒有創新就不可能從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中取得主動,從而開創中國革命的新天地,創造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強調:大學要有創新精神。他說:“今天我們辦學,一定要有科技創新精神,培養會動腦筋、具有非凡創造能力的人才。所謂優秀學生就是要有創新。激烈的競爭猶如大浪淘沙,高科技需要時刻保持‘戰斗模式,否則很容易被更善于創新的后起之秀淘汰。”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弘揚和建設新時期社會主義文化同樣需繼承和發揚長征的創新精神。
胡錦濤在十七屆六中全會上高瞻遠矚地指出:“在前進道路上,我們要繼續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堅定不移地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在全體人民中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弘揚民族文化、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已經成為共識,具有偉大的現實意義。胡錦濤說:“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英勇革命的壯麗史詩。包括長征在內的中國革命史,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長期英勇奮斗的真實記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推進理論創新的生動教材。是中國共產黨人光榮革命傳統和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我們應該十分珍惜和充分運用這個精神寶庫。在改革發展任務艱巨繁重的新形勢下,在深刻變化的國際環境中,我們要更加注重用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革命史來教育干部和人民。”長征精神不僅是革命人民在戰爭年代的重要精神武器,而且是我們今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是人類歷史上一筆重要的、永不過時的精神財富。毛澤東有過一段膾炙人口的話:“講到長征,請問有什么意義呢?我們說,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⑤作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長征精神理應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長征”提供精神動力。
(作者單位分別為:山東交通學院,中國海洋大學)
注釋
①《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②[美]埃德加·斯諾:《紅星照耀中國》,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年,第132頁。
③楊慶旺:《毛澤東題詞與聯語紀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第9頁。
④同②,第144頁。
⑤《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9~1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