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應旭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貴州城市經濟總量快速上升,這主要得益于產業布局優化、城市制度優勢、投資拉動和二三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過度依賴投資、缺乏增長極引領、城鄉制度銜接不暢、經濟要素選擇偏好等因素限制了城市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為此,應該通過加強城鄉制度改革、促進產業集聚、培育貴陽增長極、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等途徑,推動貴州城市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城市經濟產業布局城鄉制度
城市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城市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構成。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貴州省的經濟社會發展。
城市經濟快速發展
貴州城市涉及9市11區,具體包括貴陽市7個區、鐘山區、西秀區、紅花崗區、匯川區、清鎮市、仁懷市、赤水市、凱里市、福泉市、都勻市、興義市、銅仁市和畢節市,所涉地域范圍24112.13平方公里。
經濟總量快速上升。1978年至2008年,貴州城市經濟發展成就顯著。如圖1顯示,國內生產總值從217,616萬元上升到16,434,093萬元,30年內絕對量增加75倍多;絕大部分年份保持兩位數的經濟增長率,年均增長速度高達15.51%;1980年代波動幅度較大,1990年代增長率有所回落,但波動幅度較小,2000年以來呈加速發展態勢。
圖1改革開放以來貴州城市經濟變化趨勢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過30年的發展,貴州城市經濟產業結構逐漸從“二三一”向“三二一”轉型。如圖2顯示,一產和二產比重已分別從21.06% 、55.97%下降到7.22%、47.52%;三產比重從22.97%波動上升到45.27%。這表明,城市經濟產業結構漸趨優化。
圖2貴州城市經濟三大產業比重變化趨勢
城市經濟占全省的比重上升。我們選擇人口、國內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四個指標,分析城市經濟在貴州全省經濟所占比重的變化。如圖3顯示,1978年至2008年,城市人口從553.95萬人增加到934.89萬人,所占全省比重從20.62%上升到24.65%;國內生產總值從46.68%增加到49.3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比從18.85%波動上升到45.6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比從46.00%增加到63.49%。這些都表明城市經濟已成貴州省經濟的重要構成。
圖3城市經濟指標占全省比重的變化趨勢
城市基礎設施不斷改善。1978年至2008年,貴州城市的基礎設施大為改善。建成區面積從76平方公里上升到822平方公里,城市供水管道從230公里上升到7720公里,供氣管道從451公里增加到2694公里,實有道路從184公里劇增到3837公里,城市排水管道從214公里上升到4796公里,公共交通運營數從326標臺上升到4715標臺,客運總量從7053萬人次上升到103383萬人次,園林綠地面積從1037公頃增加到41841公頃,主要城市基礎設施指標均成倍增長。
貴州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分析
投資拉動。投資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三大因素之一。1978年至2008年,貴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城市GDP的比重從9.47%波動上升到51.82%,1997年之前上升較為平緩,1997年至2003年呈躍升態勢,2003年后在50%上下波動,經濟增長的投資驅動態勢明顯。
工業、服務業帶動。三十年間,二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在波動中上升,目前已近90%。工業、服務業對經濟的帶動作用得到明顯強化。
產業布局的優化。產業布局的優化也是貴州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前,出于國防考慮的“三線”建設使工業呈“山、散、洞”的特點;改革開放后,這些工業得到了重新布局,相當部分搬到了城市,壯大了城市經濟規模,也帶動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20世紀末期興起的工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更是進一步推動了產業布局的優化,城市的產業集聚效應更為明顯。
制度壟斷優勢。20世紀90年代以前,制度壟斷的優勢主要以工農業產品剪刀差和農業稅費的形式表現出來,21世紀以后則表現為市場優勢和國有資源的壟斷經營,尤其是城市政府從農村土地征購中獲取了相當的超額地租,土地財政現象相當明顯。
城市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及發展階段判斷
過度依賴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在城市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由于投資渠道有限,固定資產投資多集中于基礎設施和房地產,從而導致大部分年份固定資產投資對GDP的貢獻率超過50%。近年來,通過加大民生投入和刺激消費,過度依賴投資的增長動力機制有所改善。
經濟要素選擇偏好。貴州城市經濟已達全省GDP的一半,但城市人口不及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這是因為城市鼓勵資金等要素的聚集,而忽視或限制了人口的聚集。近年來,隨著社會保障力度的加大,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措施逐漸加強,城鄉消費市場得到了進一步刺激,但由于市場極化效應的客觀存在,資金要素選擇偏好依然存在,單向度的集聚趨勢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扭轉。
缺乏增長極引領。貴州城市體系布局相對分散,城市之間空間距離較大。雖然國家確立了以貴陽市為核心的黔中經濟區,但由于缺乏具體可行的區域協調合作機制,城市間的功能定位不明確,產業間的關聯度較弱。可喜的是,隨著國家高速公路網和快速鐵路網的建成,貴州城市與珠三角、長三角等增長極之間的時間距離大為縮短。
城鄉制度銜接不暢。改革開放至今,城鄉制度仍然雙軌運行。以戶籍制度為核心的教育、醫療、社保和就業體系將城鄉區隔開來;城鄉內部制度體系也不完全統一,經濟要素流動不暢,關鍵領域制度改革有待突破,從而影響城市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根據工業化與城市化的聯動關系,我們選擇人均GDP、三次產業產值結構、城市化率判斷貴州城市經濟的發展階段。2008年城市人均GDP為2585美元,三大產業產值比重分別為7.22%、47.52%、45.27%,城市化率為50%以上。對照參考指標(表1)可以看出,從人均GDP看,貴州城市經濟處于工業化初期階段,從三產產值看,處于工業化后期,從城市化率看,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綜合考慮各種因素,貴州城市經濟應是介于工業化中期和工業化后期兩個階段之間。
表1貴州城市經濟發展階段主要參考指標
注:A代表第一產業,I代表第二產業,S代表第三產業。
加快貴州城市經濟的對策思考
加快城鄉制度改革進程。新階段應加快城鄉土地制度、教育制度、就業制度、社保制度以及戶籍制度等關鍵領域的改革,消除人為障礙,促進城鄉一體化,加快城市經濟發展。
加速貴陽增長極發展。應該依托高速公路網和快速鐵路網,圍繞貴陽市形成城市群或城市帶,促進貴陽增長極的發育;以行政主管聯席辦公會為主要形式,建立黔中經濟區區域協調機制,推動區域合作的常態化;以貴陽為中心,加快基礎設施的統一規劃,實現無縫連接;消除區域間要素流動的障礙,促進要素的自由流動;根據各地區的功能定位,明確主導產業,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加快貴陽在制度改革方面的進程,發揮貴陽在全省的示范效應。
促進產業集聚。根據貴州城市經濟的發展階段判斷,應該結合資源優勢,培育壯大磷化工、煤化工等特色產業群,合理配置各類產業園區,優化產業布局,發揮集聚效應;有針對性地制定優惠政策,加強招商引資工作,積極籌辦產業承接園;完善產業集聚機制,促進企業、科研院所與政府的協作,加大創新力度,提高集聚效果。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貴州省要充分利用城市在信息和服務業方面的優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實現城市“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兩型社會的發展目標。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明德學院;本文得到貴州大學青年社會科學基金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