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戈文 陳明陽
【摘要】冀東地方音樂戲曲的產生和發展與當地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等因素息息相關。冀東地方的文化基因、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環境穩定是其音樂戲曲在城市社區文化中繁榮的主要原因。冀東音樂戲曲在社區文化中應用的創新之處在于,它能夠帶動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并能在“以人為本”建設社區文化中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社區文化建設冀東地方音樂戲曲文化產業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不斷提高,人民的精神需求也隨之需要得到不斷豐富。人類精神世界的豐富具體體現在文化建設方面。大力發展文化,促進文化繁榮已經成為我國現階段文化發展的重要目標。城市社區文化建設正是政府與廣大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方面的有機結合點。社區音樂文化是伴隨著中國社會轉型出現的新事物,是一種新的音樂社會現象和城市文化現象,需要進一步研究,尋找其中一些帶有普遍性的規律或問題,以便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文藝理論研究和精神文明建設。
冀東地方音樂戲曲是冀東地區幾千年來各族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的音樂活動,它通過不斷進化、繁衍與發展,并最終在社會中逐漸積淀、固定下來。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冀東地方音樂戲曲的形成與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音樂文化現象,它不能孤立于社會發展過程之外,它的發展過程不能脫離與之相聯系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因素。因此,它是在某一特定的地域文化與社會文化的土壤上形成的。微觀上,社區文化中冀東地方音樂戲曲的發展,更強調的是在社區文化這一特定的歷史節點上的音樂文化現象的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除了文化建設本身的原因之外,還側重與文化相關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領域的研究。
以下從音樂現象與社會現象兩方面入手,把冀東地方音樂戲曲這種音樂文化現象,置放到它所運行的社會中并將其作為個案進而分析,把握其產生的社會因素與生成機制。
冀東地區音樂戲曲與社區音樂文化發展概況
冀東作為一個正式的行政區域名稱,來源于解放前的“河北省冀東道公署”,指河北省東部區域。現代的冀東主要指河北省唐山、秦皇島兩市及周邊所屬區域。
冀東地區民間藝術形式十分豐富,經過多年的沉淀,皮影、大鼓、評劇這三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冀東地方音樂戲曲中的主流,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享有“冀東三支花”的美稱。
唐山地區的社區音樂文化十分豐富多彩,筆者運用田野調查法,走訪記錄了二十多個社區以及南湖公園、鳳凰山公園、豐南唐人街廟會、遵化娘娘廟廟會等地的社區音樂文化生活。發現冀東地區具有傳統音樂文化特征的皮影、秧歌、評劇、大鼓等地方音樂戲曲在當今社會中仍爆發著鮮活的生命力。比如2006年央視春節晚會上,由來自唐山基層社區、平均年齡59歲的“俏夕陽”舞蹈隊表演的皮影舞蹈《俏夕陽》,以其濃郁獨特的地方特色、美侖美奐的肢體語言和激情昂揚的精神風貌,榮獲歌舞類節目一等獎。
冀東地方音樂戲曲在社區中繁榮這一音樂現象,絕非是孤立的。對這種文化現象的分析要從它所處的社會環境出發,并對其中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等因素進行分析。
冀東地方音樂戲曲在城市社區文化中繁榮的原因
文化基因塑造了藝術的性質。冀東地方音樂戲曲的主要形式包括評劇、皮影、樂亭大鼓等。評劇,源于冀東等地的蓮花落,在形成之際充分吸收河北梆子、京劇等藝術營養,百年來發展迅速,成為在全國范圍流傳較廣的戲曲劇種之一。評劇誕生于晚清西學東漸、變法圖強、戲曲改良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清光緒年間,政府興辦開灤煤礦,這使得唐山這座工業城市人口迅速增長,為滿足娛樂消費,娛樂場所迅速地建立起來。評劇就是伴隨著現代工業城市的娛樂消費而誕生并發展的。辛亥革命前后,成兆才等人受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民主思想影響,創作了許多現實題材的評劇,促進了評劇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評劇吸收歌劇的藝術成分,20世紀80年代,它又吸收電視等藝術形式的養分,一次次的融合和創新,使得評劇變得青春靚麗,新穎別致。2000年由國家文化部藝術司、河北省文化廳、唐山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中國評劇藝術節,成為一年一度的國家級大型藝術節。
唐山皮影,舊稱樂亭皮影,又稱灤州影,是一種綜合了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以及抒情唱腔的綜合藝術形態,它初創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國初年,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是中國皮影戲中影響最大的種類之一。唐山皮影發源于灤州,盛行于樂亭。它以唱功見長,念白、唱腔極富地方風味。它的唱腔、音樂、表演、造型有著本地域特有的風格,在中國東北、華北廣大地區有著廣泛的影響。同時在國內外文化交流中,唐山皮影受到國內外同行和觀眾的贊譽,具有很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
樂亭大鼓也是誕生在冀東的曲藝形式。清乾隆年間,樂亭縣評鼓藝人溫榮和馮福昌,吸收了民間曲調,以鐵板代替木板擊節伴奏,創造出了樂亭大鼓。樂亭大鼓廣泛流傳于冀東、京、津及東北的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文化底蘊。2006年,樂亭大鼓這一曲藝形式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冀東地區主要曲藝形式的誕生和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冀東地方音樂戲曲作為本地社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地域性文化傳統在音樂文化形態形成過程中的歷史與現實的作用。冀東地方音樂戲曲在當今城市社區文化中繁榮昌盛的現象,說明了地域性社會中的傳統文化是孕育地方音樂戲曲的母體,無論這些地方音樂戲曲如何演變,其內在的文化基因不會改變。
區域經濟促進藝術的發展。唐山作為冀東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近十年來,經濟迅速發展,一直居河北省之首。2001年,唐山市GDP登上千億元臺階;2004年,唐山市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2005年,唐山經濟總量上摸2000億元關口,主要經濟指標居河北省首位;2008年,唐山躋身3000億元俱樂部。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到,唐山經濟水平近十年來一直處于快速增長期,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經濟的發展是社區文化事業發展的巨大推動力。如果沒有經濟的發展,社區文化發展將失去它的物質前提。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基礎上,人民開始追尋精神文化層次的需求。唐山近些年建立和發展的運河唐人街、灤州古城民俗街、老唐山風情小鎮、南湖生態公園等,正是為了滿足人民生活中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這些場所,隨處可見冀東地方音樂戲曲的傳播,這也證明,區域經濟促進了地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穩定的社會環境決定藝術的繁榮。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人類的消費取向已經發生了轉變,這使得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和諧穩定,人們對于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的基本滿足,都為藝術的發展和繁榮提供了條件。
冀東音樂戲曲在社區文化中應用的創新之處
帶動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冀東地方音樂戲曲是本地文化基因、區域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和發展的結果,要在此基礎上發展創新,首要任務是把冀東地方音樂戲曲與相關的文化產業相結合,以此帶動旅游業、娛樂業、社區音樂教育、動漫產業、表演藝術產業、會展業、網絡文化產業等文化產業的發展,使冀東傳統音樂文化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引擎。
以灤州古城民俗街項目為例,此項目計劃總投資50億元,其中核心區約20億元,旅游配套區約20億元,旅游功能完善區約10億元,景區內建筑風格均為明清仿古建筑。此項目不僅是作為旅游業而發展,同時它又緊鄰社區,為社區居民休閑娛樂提供很好的場所。冀東地方音樂戲曲在這一環境中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不僅提高群眾生活質量,又以傳統文化為導向帶動了旅游、娛樂、會展、表演藝術等多方面的發展,同時也提供了與此相關的就業機會。
“以人為本”建設社區文化。這里主要是指社區文化建設要以社區內廣大居民為核心,正確引導廣大居民積極參與社區的文化建設,參與到冀東地方音樂活動中來,充分發揮廣大社區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社區群眾的主體性得以發揮。
確立社區群眾有自主選擇和自我發展的權利的思想,切實把滿足社區群眾的各方面需求作為開展社區各項文化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這是今后社區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同時,要把對社區群眾的整體塑造作為社區文化建設的根本目標。通過編排優秀而又豐富多彩的冀東傳統地方音樂作品,并加入現代化技術手段,做到傳統與時代相結合,使廣大社區群眾參與到社區文化建設的全過程中來,著重解決居民群眾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需求問題,不斷提升社區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為和諧社會發揮其積極促進作用,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作者單位:唐山師范學院音樂系;本文為唐山師范學院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冀東地方音樂戲曲與社區文化建設》中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1ZY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