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鳳蓮 陳志軍
【摘要】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趨勢在不同程度上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發展戰略產生著影響,它為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戰略包括初級產品出口引導增長戰略、進口替代戰略、出口替代戰略、綜合性外貿戰略等。除此之外,還應采取利用有效保護率實行保護等正確的外貿策略。
【關鍵詞】發展中國家外貿發展戰略策略
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趨勢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的內涵也隨之擴大和豐富,貿易對象不僅有貨物,也包括服務及要素。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除澳大利亞、新西蘭外)服務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它已經成為各國國內及各國間經濟活動的主導者。
克魯格曼在1995年向布魯津斯研究院提交的論文中,分析了現代國際貿易發展與一個世紀前國際貿易的區別。他認為,盡管總的貿易量不像所期望的那樣增加,但總體看來,國際貿易隱含了幾個新的特點。它們是:產業內貿易的上升;生產商地理化整為零生產能力的提高;貿易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有較高比率國家的出現;低工資向高工資國家大量出口工業制成品。世界貿易發生的這些變化,在不同程度上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發展戰略產生著影響。
發展中國家發展對外貿易的績效
發展中國家貿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國際資本和技術的流動。世界直接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利用外資的機會;發展中國家在積極引進發達國家的技術和方法的基礎上,有效地推進了其現代化進程。
國際貿易以及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加速流動為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機遇,但能夠充分利用機遇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為數并不多。發展中國家的制成品出口貿易和外國直接投資,相對集中于十幾個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它們或是由于自然和社會條件優越,或是處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或是利用了某一特定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同時政策比較得當,因而搭上了經濟快速發展的列車。從另一角度看,每一時期總是有一小部分國家經濟處于迅速發展階段,而大多數國家則發展緩慢甚至停滯倒退。
有關資料顯示,當今占全球人口80%以上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只占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17.3%、世界貿易的18.8%、商業借貸的5.4%、國外投資的19.5%、國內儲蓄的19.4%以及研究開發經費的6%。世界經濟發展不均衡,窮國與富國、窮人與富人之間的收入差距在急劇擴大。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農產品貿易一直處于相對停滯狀態,以致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處境在全球化過程中得不到改善。勞動密集型制成品與高科技含量制成品的交換比率在全球化過程中對前者愈發不利,西方學者的一系列實證研究都揭示了這個趨勢。
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戰略
初級產品出口引導增長戰略。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一般認為發展的最迅速的道路就是遵循比較利益原則,出口食物和原料,提高人均收入,從而改變經濟結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丹麥之所以成為發達國家,至少是因為部分地選擇了這條道路;有些發展中國家,如哥倫比亞和墨西哥、加納和尼日利亞、馬來西亞和菲律賓,也因為出口初級產品而產生了重大的結構改變。觀察到這些例子的發展經濟學家,認為初級產品出口引導增長不失為一種大有希望的貿易戰略。他們認為,初級產品出口在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總額中占極大份額,這是發展中國家實行初級產品出口引導戰略的客觀基礎。發展中國家相對地缺乏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如能通過出口初級產品來進口密集地使用這兩種資本生產出來的貨物,就能促進本國的工業化和經濟發展。在他們看來,初級產品出口引導增長戰略具有要素利用改善、要素稟賦擴大、刺激其他工業部門擴大的三大連鎖效應。
然而,自20世紀50年代晚期以來,發展中國家的實踐表明,除了石油之外,初級產品出口并未能有效地促進經濟發展,這種出口遇到了種種困難:發達國家對初級產品的需求增長太慢;初級產品在世界市場價格跌落,貿易條件惡化;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的出口受發達國家經濟周期的影響波動劇烈,出口收入極不穩定。
進口替代戰略。所謂進口替代,是指用建立和發展本國制造業的方式以替代外國工業制成品的進口。進口替代是在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提出并風行于發展中國家的一種外貿發展戰略。發展中國家實施這一戰略的出發點,主要是為了擺脫對發達國家工業制成品的依賴,促進民族工業的發展,實現工業化和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進口替代戰略的核心是通過保護性關稅和進口配額對國內進口替代品生產企業實行保護。
發展進口替代工業,首先要確定有廣闊國內市場需求前景、并一直依靠進口的產品種類,然后,通過引進技術,合資、合作或外商獨資等形式發展國內的進口替代工業。為了保護這些新建立起來的幼稚工業,國家需要采取保護措施和政策支持,其中主要是關稅保護。通常認為,進口替代戰略一般需經歷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建立和發展一般的最終消費品工業,以國產的消費品替代進口的消費品。在此階段,進口替代工業主要集中在食品、服裝、日用百貨、小家電等一般消費品工業部門。在這一階段,由于發展中國家正處在經濟發展初期,國內缺乏發展進口替代工業的必備條件,如資金、技術、設備甚至一些原材料仍需從國外大量進口。隨著這些替代品在國內市場上的需求逐漸趨于飽和,進口替代便進入第二階段,即從最終消費品的生產轉向國內短缺的資本品、中間產品的生產,使這些產品也可以基本上自給自足。
如何評價進口替代戰略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學術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F實情況表明,進口替代戰略是發展中國家實現工業化的途徑之一,事實也證明了一些國家通過該戰略取得了很大成就,并且由進口替代轉向出口導向,進入了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行列,如新加坡、韓國,更早些時候的日本都是這方面的范例。但也有一些拉美、非洲和亞洲發展中國家雖然在實施進口替代戰略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對整個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并不大。這一戰略在實施中也暴露出許多缺陷,如造成發展中國家的外匯短缺,國際收支不平衡,強化而并非減輕了對國外的依賴,阻礙了外貿出口,影響經濟效益的提高,不利于擴大就業,以及加劇了收入分配不平等。
出口替代戰略。出口替代,是指發展中國家用制成品的出口替代初級產品的出口,以此加強本國工業的國際競爭力,推動經濟增長,故又稱為出口導向型戰略。與進口替代戰略相比,出口替代戰略主要是發展加工業和制造業,通過擴大加工制成品的出口來改善貿易條件,并克服由于進口替代戰略所帶來的國際收支惡化、經濟效益低下、出口萎縮和經濟內向化等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這種戰略有助于糾正資源配置的扭曲狀況,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正是由于出口替代比進口替代更具有優勢,20世紀60年代開始,拉美和一些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紛紛轉向出口導向的外向型發展戰略,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出口替代戰略一般也要經歷兩個發展階段:在初級階段,主要以發展技術水平較低、生產技術易于掌握的加工工業,一般以消費品為主,如食品、服裝、家用電器、玩具等。上述出口替代產品發展到一定階段,尤其是當其中某些產品的市場容量日趨飽和或生產與外貿條件變得不利時,就應當轉向技術復雜、市場潛力大的機電、電子、半導體、石化等現代高技術產業為主的出口替代工業。
發展中國家實施出口替代戰略,同樣需要政府的貿易保護和政策支持。出口替代工業一般需要從國外進口必需的原料、中間品或資本品以及專利技術等,因此要求對這些投入的進口實行減免稅,放寬進口配額。為了保持產品的出口競爭力,通常還應在價格、關稅、利潤、留匯等方面給予優惠。政府的支持有利于出口替代工業的順利成長和成熟。
綜合性外貿戰略。一些發展經濟學家認為,一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的確定,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國家大小、資源多少、地理位置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一般來說,進口替代戰略比較適用于經濟發展水平不很高的大國,出口替代戰略比較適用于經濟較為發達的中小國家,而一些經濟發展落后、地域廣大、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在經濟發展初期,發展初級產品的出口仍不失為上策。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不應片面地、單一地實行某種外貿戰略,而應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考慮自身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貿易發展戰略,必要時制定綜合性的外貿戰略,即同時發展初級產品出口、進口替代工業、出口替代工業,使它們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當然,這三種戰略在不同時期也可以有所側重,這樣的貿易發展戰略才能更有利于經濟發展。
發展對外貿易的策略
發展中國家要發展對外貿易,除了要有正確的理論和戰略做指導外,還應采取正確的外貿策略,將外貿理論與戰略具體化,但外貿策略的實施必須依靠發展中國家的國際集體行動。一般而言,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幾種:利用有效保護率實行保護;建立貿易優惠制;積極開展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訂立國際商品協定;制定緩沖儲存計劃;實行生產和出口限制計劃,以提高出口產品的價格,從而使貿易條件得到改善;在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開展地區性貿易合作,發展地區性貿易集團。
(作者單位:河北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