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西方經濟學中消費理論的框架內,著重分析和研究了一個經濟體中居民收入差異和該經濟體消費水平的相關性。與其他相關研究雖然在結論上一致,但研究方法不同:在此之前的研究都是借用凱恩斯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來定性說明居民收入差異和消費水平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建立了一個同時含有收入差異和消費水平的消費模型,并通過對該模型的數學分析來論證二者之間的負相關性。
關鍵詞:收入差異率;變異系數;短視消費模型
中圖分類號:F014.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5-0001-04
眾所周知,要討論收入差異和總消費的關系就必須在消費理論的框架內進行,但現有的消費理論并未給出二者之間關系的明確結論,一般來講,這種關系隱含在消費函數邏輯推理的后面。在直覺上收入差異對消費水平確有影響,該命題的支持者往往借鑒于凱恩斯(Keynes,1936)消費理論中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來說明,坎貝爾和曼昆(Campbell and Mankiw,1989;1990;1991)的λ假說的理論核心也是凱恩斯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本文將首先討論收入差異的衡量方法,然后構建基于收入差異的消費函數并討論兩者之間的關系,最后用中國居民的收入和消費數據對此進行驗證。
一、收入差異的衡量方法
居民收入的差異的衡量一直是國內外經濟學家所關心的問題,基尼系數法是經濟學界最常用的研究收入差異的方法。張平(2000)在《收入差異、利率與消費》一文中對收入差異的衡量采用的是樣本中所有研究對象的最高最低收入比,并通過回歸模型分析指出收入差異拉大、收入增長與平均消費傾向之間存在負相關性。和基尼系數相比,張平采用的最高最低收入比計算比較方便,更能直觀地反映收入差異。
本文用以衡量個人收入差異的是收入差異率δi,即個人收入與總體平均收入的差距與總體平均收入的比率。如果以yi代表個人收入,以y代表總體居民即期平均收入,則收入差異率表示為δi=yi-y/y。若δi為正則說明個人收入高于總體平均收入,若δi為負則說明個人收入低于總體平均收入,δi的絕對值越大說明個人收入偏離平均收入的程度越大。另外,本文采用變異系數Vn=來衡量總體居民的收入差異,其中,表示收入為yi的居民數pi占居民總數p的比例。當變異系數Vn=0時,說明居民收入分配絕對公平;當變異系數Vn的值比較小時,說明居民收入差異比較小,收入分配比較均衡;當變異系數Vn的值比較大時,說明居民收入差異比較大,收入分配也不均衡。
二、收入差異與消費水平的關系論證
要研究收入差異與消費水平的關系,本文還必須分析中國居民的消費行為,從而得到中國居民的消費函數。對于消費函數的研究,本文直接引用葉海云(2000)的短視消費模型,即:
C0=1+r/2+r[A0+y0-R*+y1 /1+r](1)
其中,C0表示消費者的現期消費,r表示利率,A0表示其初始流動性資產水平,y0表示現期收入,y1代表下期收入,R*是消費者本期的實際儲蓄目標。
將δi代入Vn可以得到Vn=,在分析中國居民短視消費模型的基礎上,可以得到:對于消費者i來說,在假定利率r不變的情況下,其本期消費C0i主要取決于其初始資產A0i和下期收入y1i以及儲蓄目標R*i,即消費者i的消費行為滿足下式:
C0i=1+r/2+r[A0i+y0i-R*i+y1i /1+r] (2)
將個人收入差異率δi(δi=yi-y/y)帶入(2)式得到如下所示的消費模型:
C0i=1+r/2+r×y×δi+y1i/2+r+1+r/2+r(A0i-R*i+y) (3)
下面來尋找變異系數Vn和總體居民總消費∑C之間的函數關系。本文假設在整個經濟體中每個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都不相等,即p、pi滿足pi=1,p=n。那么,nV2n=δ2i成立。又由δi=yi-y/可得:2δ2i=y2i+2-2yi?
對于含有n個消費者的經濟體來說,求和可得:2yi=y2i+ny2-y2δ2i
將nV2n=δ2i帶入上式可得:
2yi=y2i+ny2-y2?nV2n=y2i+ny2(1-V2n)
上式中的yi代表消費者i的可支配收入,本文用y0i表示消費者的本期可支配收入,則對于含有n個消費者的整個經濟體而言,他們的本期可支配收入滿足:
2y0i=y20i+ny2(1-V2n) (4)
由(2)式可得含有n個消費者的經濟體的總消費:
C0i=y0i+A0i+-R*i
將(4)式帶入上式得到如下所示的收入差異和總消費的函數關系:
C0i=+?(1-V2n) +A0i+-R*i (5)
通過對上式的分析可以發現,整個經濟體居民總消費∑C和變異系數V2n之間存在負相關性,也就是說如果V2n變小,則居民消費水平將增加。
三、中國居民收入差異與消費水平關系的驗證與分析
通過上面的討論,本文論證了居民收入差異和消費水平之間的關系,這一關系就是:收入差異和消費水平之間存在負相關,縮小居民之間的收入差異將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費水平。為了使上述論證更具可靠性,本文將對下式所表示的收入差異和消費水平之間的負相關關系進行驗證。
C0i=+?(1-V2n) +A0i+-R*i
1.居民收入差異與消費水平關系的驗證
本文將選擇1991—2008年中國城鎮和農村居民平均消費數據(詳細消費數據請參閱各年經濟年鑒和統計年鑒)來進行驗證。要驗證本文的結論,必須使用截面數據,所以為了使這些數據具有可比性,本文根據1991—2008年的消費價格指數和收入指數將中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1991—2008年消費值稍做處理:首先,將各年度城鎮和農村居民的消費均值分別除以消費價格指數和收入指數(此處雖然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收入指數的基年不同,但不影響最后結論);其次,為了便于和變異系數比較,本文還需對數據再次處理,即將處理后的城鎮居民消費數據除以1 000,農村居民消費數據除以 500,即得到如下數據(見表1)。
由表1可知,經處理后的數據扣除了消費價格指數和收入指數的影響,因而在經濟學上具有可比性。因此,可以認為上述數據是全國居民經過多次不同收入再分配而得到的18組不同收入數據。下面本文將經處理得到的數據和根據1991—2008年歷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通過計算得到的變異系數(如表2所示)加以比較來說明收入差異和消費水平的關系。
最后將歷年變異系數和處理得到的消費數據結合在一起即得圖1、圖2。
2.對數據驗證結果的分析
從圖1、圖2可以看出,對于城鎮居民來說,居民收入差異和消費水平的負相關關系非常明顯:在1991年城鎮居民的變異系數為0.205065,經處理后的城鎮居民消費值為0.2934;從1992—1996年間城鎮居民的變異系數不斷變大,而城鎮居民消費值基本上是逐漸變小的;在1997年,變異系數再度下降,同期城鎮居民消費值升高;此后,變異系數逐年升到2001年的0.28419,而城鎮居民消費值由1997年的0.2785下降至0.2658;在2002年變異系數降低至0.26239,消費值升至0.2688;從2003年變異系數逐年上升2006年的0.2852,消費值從0.2639降至0.2539;2007年和2008年變異系數再次下降,但是消費值沒有上升,這和全球金融危機應該有一定關系。
對于農村居民而言,本文發現農村居民之間的收入差異明顯高于城鎮居民。檢驗結果表明農村居民收入差異和消費水平的負相關關系卻不是那么明顯,只是在個別年份符合我們的分析結論,原因總結如下:一是由于農村地域分布較廣,農村居民消費統計數據應該沒有正確反映農村居民的真實消費;二是農村居民的消費隱蔽性比較強,有一些消費被統計為投資而沒有統計在消費數據內;三是農村市場體系不健全、消費環境不好,農村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農村消費信貸環境欠佳,這些因素明顯降低了農民的消費力。因此,整體而言,不論是高收入者還是低收入者,其消費需求變化均不如城鎮居民那么明顯。因而居民之間的收入差異對消費水平的變化沒多大影響也就不足為奇。
參考文獻:
[1]臧旭恒,等.居民資產與消費選擇行為分析[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M].北京:商務出版社,2002.
[3]黃丹,席酉民.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論[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9,(5).
[4]葉海云.試論流動性、短視行為與中國消費疲軟之間的關系[J].經濟研究,2000,(11).
[5]余永定,李軍.中國居民消費函數的理論與驗證[J].中國社會科學,2000,(1).
[6]張平.收入差異、利率與消費[J].財貿經濟,2000,(8).
[7]孫穩存,彭彩霞.中國消費函數的分析與估計[J].經濟科學,2002,(6).
[8]袁志剛,朱國林.消費理論中的收入分配與總消費[J].中國社會科學,2002,(2).
[9]朱明宣,李建中.居民收入差異的衡量方法[J].統計與決策,2005,(16).
[10]Hall R.,The Stochastic Implications of the Life Cycle-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Theory and Eviden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8:312-336.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