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瑛,李軍海,艾邸
摘要:學習有不同層面的含義,但學習的真諦需要我們去認真分析和把握。大學生的學習是狹義上的學習,但大學生學習的現狀反映了高等教育質量和教育效果,這就對新時期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醫學生作為中國國粹的傳承者,他們的學習狀況直接影響著中醫在中國的發展狀況,所以需要從不同的視角予以審視,進而去思考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學習;大學生;中醫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5-0298-02
無論是社會的進步還是個人的成長,學習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無論是在古今還是中外,學習的魅力在不斷張揚;無論是學生還是各行各業,學習的風氣日漸高漲。學習具有政治性,也具有社會性,作為大學生的學習,具有傳承性,也具有時代性。在我們關注歷史名人的學習精神與學習真諦時,我們也需依托我們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當然我們還應從我們的高等教育出發將視角濃縮于大學生乃至中醫學生的學習問題上,并以理論與實踐互動的模式去將學習的真諦予以具體化,以求對我們的高等教育有所裨益。
一、學習的真諦
“學習”一詞既有專門的論述,也有具體的踐行。中國古代“學”與“習”分開使用,最早論述“學習”的是孔子,《論語·學而》中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而且中國古代孟子、老子等都有關于學習的思想和理念,此后歷代統治者、思想家對學習也是越加重視。到了近現代,中國共產黨無論在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代都有對學習的強調和論述。無論是毛澤東的“論學習”還是鄧小平的“論學習”,及至我們黨提出的學習型政黨、學習型社會和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編輯的《論學習》一書的出版,都讓我們看到了我們黨在路線、方針和政策上對學習問題的重視。
在學習的方法與目的方面,則既有歷代名師的指點,也有個人的經驗總結,例如愛迪生在讀書方面就認為,讀書和學習要有目標和志向;陶淵明曾指點迷津,學習沒有捷徑;富蘭克林的成才之路是“學習應有堅定的毅力和信心”等等。
關于學習的真諦,既有對其重要性的論述,也有對其本質和特點的表達。無論是求取學習的真善美[1],還是將學習定性為勞動、探索、成長[2],都是對學習予以精辟的概括或分析。筆者認為,界定的“學習”的含義應首先厘清以下幾點:第一,學習的傳統值得重視。我們人類是智慧的人類,我們的民族也是智慧的民族,歷代的思想家給我們留下了關于學習的寶貴財富,我們需要去傳承其優秀的品質,張揚我們學習的優良風范。第二,學習的政策值得遵循。我們黨以馬列主義為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優秀成果,“學習”為我們黨所重視,新時期我們黨在學習方面的政策,需要我們去領悟、去實踐。第三,學習的態度至關重要。正確的學習態度,健康的學習內容,會不斷地修正和充實我們的人生觀、世界觀,特別是終身學習的理念是指引著我們前進的道路。第四,學習的方法不容忽視。學習的態度是深層次的,但是沒有好的學習方法,個體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挫折,甚至會影響到原有的理念。學習的方法具有一般性也具有特殊性,這需要我們去傳承、去借鑒,也需要我們去歸納、去總結。
當然作為高等教育工作人員,我們研究的著眼點在是學生的學習問題,自然對學習的定義應當以教育學為視角,筆者認為,學習是指人類在認識與實踐的過程中獲取經驗和知識,掌握客觀規律,使身心獲得發展的社會活動,學習的本質是人類個體和人類整體的自我意識與自我超越。
對此概念我們著重從以下四個方面分析:第一,主體方面,學習的主體是人,即是學習者;第二,學習的性質,學習不僅是人類生存必須的行為,而且具有個體性和社會性的雙重屬性;第三,學習的內容上,學習的內容是獲取知識和經驗,掌握客觀規律來指導自身發展;第四,學習的目的上,學習的目的和結果是使個體身心獲得發展,不斷實現自我意識與自我超越,這不僅是人類學習活動最本質的特征,而且是人類創造力的最根本的源泉。
二、大學生的學習
大學生作為一類狹義上的學習群體,使得他們的學習狀況更容易浮現于人們的淺層意識之中,以至人們形成了只有讀書或上學時的學習才是學習的錯誤認識。單就大學生的學習而言,正因為他們承載著一個國家興旺的使命,所以他們的學習不但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我們高等教育去積極探索與改革的目標。
我們對大學生的學習可以從他們的學習過程和學習實效作以宏觀評估。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見諸報端的大學生自殺、違法犯罪、考試作弊、迷戀網絡等事件,使得人們開始去質疑“80后”、“90后”的大學生的學習問題,這也是我們高等教育中面臨的現實問題。當然,實例中也有大學生勵志求學的典范,這些則需要我們去弘揚,去宣傳;從學習的實效來看,大學生就業難、大學畢業后出家或養豬或擦皮等現象,使得人們開始質疑上大學有何用,這其實是我們高等教育中面臨的培養質量問題和學生的擇業觀念問題。當然政府已經采取多種方式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例如自主創業方面多種優惠政策以及“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參軍等方面政策,這就需要我們在高等教育的過程中去思考如何引導學生們轉變擇業觀念。
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文化的多元化,人們的價值觀念也隨之發生變化。從高等教育狀況看,教育規模的擴大使得我們已經從精英教育步入大眾教育時代,學生層次也出現多樣化,由此人們對大學生的學習問題產生了不同的評價。但無論如何,我們應當根據時代的發展調整教育觀念和教育手段使大學生學習問題向良性發展,當然這是政府、社會、高校、家庭、學生個人綜合作用的結果,其關鍵是與時俱進,科學發展。
三、中醫學生的學習
以專業為標準,我們將關注的視角濃縮于中醫學生的學習問題,也正是因為專業的特點,使得中醫學生的學習問題具有了更深層次的含義。中醫作為我們的國粹,需要我們去傳承和發展,中醫學生承載著這一偉大的使命。但是在中醫存廢論爭中、在中醫和西醫的博弈中,特別是在中醫學生嚴峻的就業形勢之下,中醫學生的學習問題不單單是形式層面的問題,而是深至學生們的觀念層面的問題,突出體現在中醫畢業生畢業后或者轉為其他行業,或者轉向西醫,而且不少在校生去質疑中醫,表現在他們學習過程中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欠缺學習的主動性等方面;不少中醫學生不以學中醫為榮,學習中欠缺中醫信仰理念。在學習目的上,欠缺傳承中醫、發揚中醫的觀念。在學習方法上,不懂得實踐的重要性,不重視中醫經典的價值。
當前,繼承和發展中醫既是我們的國策,也為憲法所規定,而且國家不斷加強對中醫的重視,并出臺了相關的政策和法規來保護中醫、發展中醫,所以中醫學生的學習不單單要學習專業,更需要掌握國家的政策,明確中醫的發展方針與發展方向。筆者認為可以選定不同專業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習學生、班級前十名和后十名學生為研究視角,去通過調查研究分析中醫學生學習的現狀,并全面系統地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進而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應對,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湛春燕,羅勇.學習簡論[J].教育探索,2006,(6):47.
[2]宋寧娜.學習的本質、方式及目的[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7,(3):59.[責任編輯 魏杰]